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如何才能避免被杀?司马迁曾给出答案

韩信如何才能避免被杀?司马迁曾给出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82 更新时间:2024/1/17 9:03:25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信身为刘邦击败项羽的最大功臣,项羽一死刘邦自然要提防韩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只能想方设法削弱韩信势力。结果韩信最后被害死,不少人都对韩信的死感到惋惜。那韩信究竟要怎么做才能逃过一劫呢?司马迁就曾给出一个答案。其实不止韩信,萧何、张良也都为了保命不得不明哲保身,只是韩信作为武将,威胁会更大一些。

说起历史上那些功高震主,不得善终的名人,恐怕最让人惋惜的就是淮阴侯韩信了吧!因为一说起韩信,除了国士无双、兵仙等赞誉,人们总能想起那句“狡兔死,走狗烹”,就连《史记》作者司马迁本人,也是惋惜不止。

太史公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最后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果真能如此吗?如果韩信学会谦让,他最后便可得善终?甚至可以比肩周公、召公、姜太公?

未必。我倒是觉得,正是韩信这种骜不驯的性格成就了他,没这种性格,他连出头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就是需要一些推陈出新的人来改变和推动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的人注定被淘汰,一如刘邦和项羽。

刘邦和项羽胜败的决定因素,就是是否顺应了潮流。刘邦顺应了潮流,继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战略,选择当皇帝领导诸侯。而项羽,则还是想着恢复以前诸侯自立的局面。虽完成表面统一,却不想当领导,只想安安稳稳做个西楚霸王,结果却被众人推倒。难怪韩信说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成不了大事”。

那若真如司马迁所期望的,韩信真的学会了谦让,他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史记》中记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由此可见,韩信的桀骜不驯可真不是一般的严重!他自以为有才,不屑于劳作,反而太清高而得罪了众相亲。当时当官的途径是推荐制,村里有德有才,或者受拥戴的青年,就可以被推荐去当官。韩信虽然有才,在众人眼里却属于好吃懒做的主,明明长得高大,却游手好闲,除了学兵法就是背着把剑到处蹭饭,所以人多厌之。

如果韩信谦虚一点,对人尊敬一点,努力干活养活自己会怎么样?我想他大概率会被推荐当官吏,大概也就是当个亭长,类似于刘邦一开始的角色。然后呢?他会慢慢晋升为大将军吗?恐怕很难!且不说不等他晋升,农民起义就会爆发。就算他有机会晋升,他也升不上去!因为刘邦那么圆滑世故的人都卡在亭长上,韩信有什么口才把自己推销出去?

所以,韩信只能孤傲,拒绝任何平庸的小机会,而去等那个大机会!而因为这个性格,他也终于等到一个大点的机会,当了项羽的郎中,类似于于现在省委秘书的角色,但在当时其实就是个项羽的贴身侍卫。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跟了项羽当了郎中,韩信就可以放弃孤傲变得谦虚一点了吗?也是行不通!因为韩信孤傲,项羽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即使韩信再唯唯诺诺谨慎进言,项羽也是听不进去!在项羽这里,韩信要么乖乖做个端茶递水的,要么就是卷铺盖回家。

所以《史记》中说“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而韩信,也只能“亡楚归汉”,期望着能有更大的机会,去投奔了刘邦。

投奔了刘邦就开始谦虚谨慎可行吗?还是不行!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到了刘邦那里,韩信谨言慎行,结果依然不被重用,还因为犯了罪而被判斩首!幸好他遇到了贵人夏侯婴才保住一命!夏侯婴看他器宇不凡,而且交谈间见他又颇懂兵法,于是大力向刘邦推荐。结果呢?刘邦也只是给了他个肥差,去管粮食。

刘邦为什么不重用他?难道刘邦眼光比夏侯婴还差?韩信有才,夏侯婴都看出来了,刘邦却看不出来?

不是得,先不说韩信没机会向刘邦表露才华,单是因为立场,他就不可能随便重用韩信。刘邦和夏侯婴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夏侯婴觉得有才,只管大力推荐就是了,没什么顾虑。而刘邦呢?他还要顾及一众兄弟。重用了这个,就会怠慢了那个,如果稍微分封不均,就会出大乱子,所以他不会随随便便去重用一个人,况且韩信此时的资历,比他那般兄弟还差得多。

所以,韩信也只能继续高傲了。既然平平淡淡你注意不到,那就干脆来个出格的吧。于是他又离开刘邦,拉着萧何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了夏侯婴和萧何的共同举荐,刘邦这才注意到他,决定封他大将军。

但这就完了吗?并没有!即使封了将军,那些和刘邦称兄道弟的哥们也不会重视他,他在军中照样没有威信。于是韩信还得继续高傲,只不过不是自己说出口的,而是由萧何代劳。他要求刘邦择良辰吉日,斋戒沐浴并礼数周全。总之是让全军觉得非常正式!这样他的威信算是树立了,但是也得罪了刘邦。

所以,韩信的恃才傲物是必须要有的,没了这份高傲,他就不可能立足,也不可能成就以后的大将军,齐王,淮阴侯。当然,反作用也是有的,就是最终功高盖主,不得善终。但即使他最后能隐忍,放弃身份地位,他也只能是被囚禁起来,成不了周公,因为他为了功成名就,已经得罪了太多人。

说到这里,要说一个人,就是帮助韩信出谋划策攻克燕国和齐国的广武君李左车,李左车的才能是不在韩信之下的。李左车是战国四名将李牧的后代,有优厚的家族资源,他对兵法的掌握可谓炉火纯青。他之所以被韩信打败,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太顺从,得不到重用。

《史记》中记载,如果赵军按照李左车的战术行动,韩信早就被歼灭了,因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占绝对的优势,兵力对比甚至达到十倍以上。但赵军主帅陈馀却不重视李左车的建议,最终被韩信“背水一战”歼灭。

后来韩信为什么又那么重用这个败军之将李左车?一是因为李左车确实有能力,两人惺惺相惜;二是因为韩信对李左车感同身受,他从李左车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不被重用的影子。可以这么说,如果韩信保持谦虚的姿态,那他就是下一个不被重用的李左车,只能成为败军之将。

所以,太史公的说法其实是不靠谱的。大才之人,必用大辩之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也就是《道德经》中讲的大辩若讷。

在那样的环境下,韩信的一生只能是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也只有这样,他的才能方可展现出来。至于功成名就之后的归隐,恐怕也很难如愿,毕竟曾经的辉煌在那里,所以刘邦最后只能把他囚禁在身边,甚至杀死。最终,韩信也只能成为一个让人敬仰的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物,而想要达到周公那样的高度,也只能是想象了。

最后一句话,韩信是用来崇拜的,不是用来模仿的,而且我等凡人也学不来。金鳞岂非池中物,他只是在特定的大环境下,如神明降世般来世间走一遭,完成一个使命,留下一段传奇而已!而我辈凡人,却是要蝇营生活于这池水中一世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谈什么“要忍胯下之辱”之类的励志鸡汤,做好自己的本分,人生就是伟大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蜀汉一共出过几位骠骑将军?最后一位竟是汉怀帝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骠骑将军最早是由汉武帝设置的一个将军名号,官品一般是在从一品或者二品。三国期间,蜀汉就有四位人士先后担任骠骑将军一职,第一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马超。不过马超在担任骠骑将军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并没有太多机会展现身手。令人意外的是,汉怀帝刘禅竟也担任过骠骑将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蜀汉历任骠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他除了帮朱棣登基还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姚广孝是朱棣能够击败朱允炆并且顺利登基的关键人物,姚广孝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是著名的黑衣宰相。不过姚广孝为什么要帮朱棣呢?姚广孝是出家人,精通三教,以他的身份来说为什么要站在朱棣这边令人存疑。实际上,姚广孝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要实现自我价值,他虽然是僧人,但他的理想一直是治理国家,而朱棣给了他一个实

  • 孙坚死时孙权9岁,为什么孙尚香比孙权小11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这一点很少有人怀疑,不管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还是小说故事,亦或是现代的游戏动漫,对于这个设定都从来没有变过,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事实。但是如果看看他们的年龄就会让人感到很奇怪,孙坚死的时候,孙权才只有九岁,然而孙尚香却比孙权小十一岁,这个年龄差让人觉得很奇怪,孙尚香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李严得知后为何激愤发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和李严都是刘备钦点的托孤大臣,结果诸葛亮却将李严贬为庶人,从此独掌朝政大权。三年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等此消息传入李严耳中后,他并没有感到喜悦,反而激愤发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李严明白,虽然自己是被诸葛亮贬官,但日后想要被重新启用依然需要靠诸葛亮,如今诸葛亮不在了,也就没人会想起自己,这对

  • 欧冶子铸造的宝剑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欧冶子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铸剑师,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相传古代一共有十大名剑,有很多说法认为,欧冶子就制造出了其中的八把,也有说法是四把或五把,但不管数量是多少,重点就在于说明,欧冶子是技艺高超十分厉害的铸剑师。那么,他究竟铸造出了几把绝世名剑,他那些名剑现如今是否还存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 曹魏,孙吴,为何刘备的汉国不叫刘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着国号,而统治者为了能够证明其自己的正统性,那么就会给自己找一个特别牛掰的祖先,然后继续继承他的国号。所以这也就是为何历史上有着很多种相同的国号了,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关于标题的问题已经被过去的历史学家解决了,他们在国号上加上各种各样的字来作为区分。比如,刘邦建立的汉朝因

  • 曹操为何要将自己的国号叫做“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曹魏的“魏”字是源于曹操在东汉朝廷被称之为魏王的原因。而司马家族在夺取了魏国的江山之后,自己却选择了“晋”这个字,这也是因为当时曹家人给司马家的封号是“晋王”。那曹家的人为何要选择“魏”字呢

  • 代王王后四个儿子怎么死的?代王王后身份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汉文帝刘恒的妻子中,要数窦漪房最为出名,窦皇后也属一代名后。不过窦漪房并非刘恒第一任妻子,早在刘恒当代王时他就娶了代王王后,不过历史上对于代王王后的记载却很少,姓氏、生卒统统不详,还有她为刘恒生下的四个儿子也都神秘去世,让人感到蹊跷。那代王王后的身份究竟是谁呢?想要得知其中的真相恐怕已经很难了,有人

  • 溥仪宣布退位之后,清朝14个省份的巡抚都做出了什么反应?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溥仪皇帝下诏正式退位,自此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清国彻底灭亡了。当时全国总计有22个省份,其中十五个省独立成了革命军政府。那么在得知溥仪退位,清朝灭亡后的消息之后哦,这些省的大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做出了什么反应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吉林陈昭常(18

  • 为何民国时期军阀混战30年依然能保持4亿多的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纵观人类的几千年有载历史,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人类也正是通过了战争促进了文明大发展,加速了科技的进步。不过战争同时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沉痛的苦难。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打完仗往往就是积骨成山,血流成河,无数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每一次大型战争结束后都会造成人口的锐减。不过在我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