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孙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能以丞相褒侯?

公孙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能以丞相褒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851 更新时间:2024/1/26 23:37:40

公孙弘是西汉丞相,而且他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身份封侯的人,开创了丞相褒侯的先例。要知道在汉武帝时期,多数丞相的下场都不算好,而公孙弘是当时少数能够善终的丞相,所以不少朋友就对公孙弘感到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实际上公孙弘为推广儒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好汉武帝也是以儒为尊,两人在这点上算是志同道合。

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上问弘。弘谢曰:“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辛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资治通鉴》第十八卷•汉纪十

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

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

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

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

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

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

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

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

在汉武帝时期,丞相是个高危职业。

有多危险了?

在汉武帝在位期间总共有13位丞相,其中自杀、被杀、吓死的有7个,剩下的6个,虽然没有丢了性命,但是有的被治罪,有的被罢免。

真正的丞相不倒翁,做到善始善终的,只有两位:公孙弘和田千秋

那么公孙弘有何过人之处,能在汉武帝身边一直受到信任,最终老死在岗位上呢?

答案就在《资治通鉴》里这段对公孙弘的记载。

皇权与相权之争

在汉朝初期,丞相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到了能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地步,有时还会干涉皇帝的决定。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就会想办法制约相权,等到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极端独裁的皇帝登位,丞相们的灾难就接踵而至。

公孙弘当时还没做到丞相的位置,但是已经嗅到了这里边的危险和机会:

领导要收回权力,贪权的人会倒霉,交权的会好运。

智者当顺势而为。

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

自己压缩自己的权力,只保留建议权,把决定权给领导。

不肯在群臣面前跟武帝争论,也是不想给武帝压力,让武帝不舒服了,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本质上是在把自己的权力还给武帝。

在职场中,领导如果是一个喜欢大包大揽,自己拍板做决定的人,那么其他人就只能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

想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那就是和领导对着干了,风险自担。

外儒内法

汉武帝时开始弃用汉初的道家治国思想,开始其“外儒内法,杂而用之”的新指导思想。

从汉武帝开始,这种作为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一直延用到清代。

但是毕竟是试用一套新的治国思想,刚开始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一方面是法家、儒家的人才还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改革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在前面提到过,张汤是法家的信奉者,自己不懂儒学,但是为了迎合武帝的想法,假装尊敬儒家大师,任用儒家弟子给自己的判决案件引用儒学经典加以修饰。

所以受到了武帝的好评,得到了重用。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公孙弘,是一位精通儒学和法学的双料人才。

公孙弘早年曾担任狱吏,在司法系统的工作经历,让他精通法律条文,吸收了法家的思想。

后来他又研习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这样一个亦儒亦法,儒法兼备的人可谓完美的契合了武帝“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

这种人才,正是汉武帝渴求的,于是公孙弘得到火箭提拔,奔向了自己的丞相之位。

根据领导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工作,这是得到重用的基础。

善于进谏

汲黯和公孙弘,这是一对冤家,哥俩一直相爱相杀,今天这段是他俩的的首次交锋。

虽然公孙弘小心翼翼不敢冒犯武帝,但遇到跟武帝意见不和的时候,还是想进谏的话,就不得不考虑方式方法。

所以他在朝堂上不与武帝争辩,而是叫上汲黯一起,私下里去找武帝。

去了之后,让汲黯先提出问题,承受武帝的所有火力,自己在后边观察武帝的状态,见机行事。

如果武帝赞同汲黯的说法,就附和汲黯;

如果武帝犹豫,就提出更多的建议,引导武帝接受自己的意见;

如果武帝反对,就沉默或者顺应武帝的观点。

如此,不管是什么情况,公孙弘都不会得罪汉武帝,所以愈发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

可怜汲黯这个铁憨憨,挡枪和背锅都是他的事,这俩人算是结下梁子了。

扪心自问,诸位在职场中是公孙弘还是汲黯呢?

优秀的危机公关

后来这招公孙弘又在同僚身上用了一次。

本来大家商议好的谏言,公孙弘一看武帝不同意,立马抛弃了同僚,投向了武帝的立场。

这下把汲黯惹火了,众目睽睽之下,在朝堂上揭露了公孙弘这种两面三刀的虚伪行径。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武帝一听有这种事,也责问公孙弘。

面对此刻这种剑拔弩张的局面,公孙弘只用一句话就巧妙的处理了这次职场危机。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读到这一句,北海不仅拍案而起,说声:“高,实在是高!”。

关键词:了解

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

请问什么算了解,谁能定义对一个人的了解。

没有,千人千面,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想法不同,经历不同,对别人的了解都有自己主观的影响,没有完全一样的。

它暗含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忠

公孙弘的公关对象是群臣吗?

不是,是汉武帝!

只有汉武帝才能决定他的命运。

身为职场人,你得明白你对谁负责。

汲黯说不忠

请问这个不忠,是对群臣不忠还是对汉武帝不忠?

汲黯的意思是说公孙弘对群臣不忠,这就犯了官场的大忌了。

公孙弘想告诉汉武帝我之所以违背了群臣的谏言,是因为我只忠于武帝,不能被群臣把我绑架了。

在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背景下,公孙弘脱离群臣队伍,站队武帝。

这番暗里向武帝表忠心,可谓转危为机的典范。

汲黯此次告状的结果是,汉武帝更加信任公孙弘,外人再难撼动他在武帝心中的地位,最后官至丞相,得以善终。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孟子,还把他清理出孔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和孟子,从时代上来说其实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不过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对他可以说是非常尊崇的。然而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可一点也不喜欢孟子,尤其他又是皇帝,能做的事情比普通人多得多了,他甚至将孟子清理出了孔庙,这究竟是为什么?朱元璋为何会如此的讨厌孟子?1.朱元璋为何讨厌孟子旧时

  • 和珅官场最大对手并非纪晓岚,而是这一位著名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不少朋友都以为和珅和纪晓岚在官场当了一辈子的对手,实际上这只是小说和影视剧中杜撰出来的故事。历史上,和珅和纪晓岚属于忘年交,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并没有什么不可调节的矛盾。而且纪晓岚也明白在治国一事上,自己的才能远不如和珅。而真正让和珅感到有威胁的实际上另有其人,其中一位还是清朝著名的将领。下面就来

  • 叶公好龙的叶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在历史上有怎样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叶公好龙的故事,想必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听说过的,而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都会嘲笑叶公,原本那么喜欢龙,但是等到龙真的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居然还怂了,实在是令人不得不发笑。只不过,只从这一个故事就判断叶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未免太过草率了。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叶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1.叶公简介沈诸

  • 朱高炽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朱高炽在位期间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凡是皇帝庙号太有“仁”字的,都是评价很高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便是其中一位。不过朱高炽在位时间连一年都不到,为什么他却能被称为“仁君”呢?这就要多多了解朱高炽当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了。虽然朱高炽当皇帝的时间并不长,但从他当太子时就已经展现出了简朴、仁

  • 曹操唯才是举,却错过这五位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想要平定九州,就必须收揽天下各路英才,而曹操也是爱才之人。都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他可以打着天子的名义为自己招揽人才,做成了一笔绝不会亏的买卖。不过曹操一生中,还是错过不了不少能人,也有他欣赏却没办法得到的人。这次就列举出其中的五位,如果曹操当时能获得他们的辅佐,恐怕有生之年便有希望一统天下。这

  • 张苞武力值是什么水平?为何他死后诸葛亮吐血晕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的名将到底谁厉害,恐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吧,没有定论而在三国时期的人的心里,答案恐怕也和现代人不一样。历史上可能对张苞的名字不是特别的熟悉,不知道张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诸葛亮却在他死后痛哭吐血甚至晕倒,可见他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但是张苞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为什么诸葛亮会

  • 历史上莽古济怎么死的?莽古济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莽古济是努尔哈赤第三女,被称为哈达格格。莽古济是清朝唯一一位在政治斗争中被处死的格格,不少人都觉得莽古济是被皇太极处以凌迟。不过根据古籍中的记载,里面并没有详细说明莽古济到底是怎么死的,真正死因恐怕已经无迹可寻。那莽古济为什么会被处死呢,她到底犯了什么错?这次就来简单讲讲莽古济的生平,帝王之家的女儿

  • 朱元璋是不是马脸?朱元璋长相复原图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关于朱元璋长相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如果我们从网上搜索,基本上能找到朱元璋的两种画像,一种是马脸状,一种是很端正的样子,那到底哪一个才是朱元璋的真实样貌呢?我们现在想要得知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已经不太可能了,所以只能根据各种画像做出推测,还有就是可以从他儿子的画像中做对比,毕竟父亲和儿子肯定会

  • 景清为什么被朱棣诛九族?景清真正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朱棣虽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他的即位之路却被不少人诟病。朱棣击败朱允炆后,有大臣选择臣服与他,也有部分官员宁死不屈,最后都同殉国难,景清是其中活下来的一位。不少人觉得景清是贪生怕死之辈,其实不然,景清只是委曲求全,想找一个机会刺杀朱棣。但结果却是他暗藏匕首被发现,朱棣下令诛其九族。其实景清早年和朱棣

  • 刺配是一种什么刑罚?为何宋朝刺配罪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刺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内容为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边远地方。刺配最早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到了宋朝刺配之风盛行,而且手段变的更加残忍。宋朝的刺配罪分为好几个等级,根据犯事的轻重来决定到底处以怎样的刑罚,最重的可能会终身服役,等于判下无期徒刑。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里面有很多人物都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