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孟子,还把他清理出孔庙?

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孟子,还把他清理出孔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243 更新时间:2024/1/19 6:48:50

朱元璋孟子,从时代上来说其实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不过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对他可以说是非常尊崇的。然而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可一点也不喜欢孟子,尤其他又是皇帝,能做的事情比普通人多得多了,他甚至将孟子清理出了孔庙,这究竟是为什么?朱元璋为何会如此的讨厌孟子?

1.朱元璋为何讨厌孟子

旧时中国的孔庙(或称文庙),多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孔子,其中颜渊、子思居孔子的右边,曾参、孟轲居孔子的左边,统称四配。洪武五年(1372年),对于亚圣孟子的神灵来说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日子。这一天,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想把孟子的木主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取消他配享的待遇。

朱元璋为何如此不喜欢孟子?

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既重用佛、道,又时而杀戮和尚、道士。对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虽然他经常大骂李斯、韩非等法家,但他治国思想的精髓又多是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而来的。他一向标榜孔、孟,言必称三代,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惟一旗帜,但他在骨子里又实在看不起儒生。

明朝建立之初,不仅治理地方需要大量人才,而且南京中央政权也需要一批文人学士,朱元璋对于罗致治理天下的贤才包括元遗民,还是曾表现出相当的耐心与真诚的。对于一些早期投奔他的读书人,如宋濂、刘基、陶安等,他也一度都非常信任。建国前后,对他们也曾给以特殊优待。如把刘基看成是自己的诸葛亮、张子房(良),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之为先生,这算是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了。

但其他读书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尤其是攻陷大都后从元朝廷转投过来的那些读书人,最为朱元璋所鄙视。

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大将军徐达攻克山东济宁,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故乡曲阜正属济宁路,朱元璋便传令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元国子监祭酒孔克坚到南京去朝见。孔克坚犹豫不决,称病不出,只派他的儿子孔希学前往。朱元璋疑心这位袭封衍圣公看不起他这个出身微贱的皇帝,感觉受了莫大污辱,虽再三压抑,终是恼怒难消,便拟一诏书,快马送给孔克坚,说道:“吾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孔克坚这才感觉大事不妙,便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南京。孔克坚的到来,才使朱元璋转怒为喜。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孟子并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但这对正欲通过强权建立朱家千秋大业的朱元璋来说尤其刺眼。再加上朱元璋本来就对孟子那个时代异说纷呈的各种学说很反感,还在洪武元年的一次与儒学之臣讨论学术问题时,朱元璋就曾说过:“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基于这种心理,政暇之时,经常翻阅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书《孟子》的朱元璋,看到这些内容就不高兴了,因此厄运也就必然地降落到孟子的头上了。

虽然后来并没有将孟子的木主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又命令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82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奉命后战战兢兢,经过反复揣摩,共删掉85条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内容,保留170余条,成《孟子节文》一书。朱元璋立即下了一道诏书,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这部书)为本”(刘吾《〈孟子节文〉题辞》)。

2.朱元璋的个人经历致使他对文人十分反感

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羊,做过和尚,当小军官,成大将领,一步一步,终于一朝国家在手,走向权力的巅峰。他深知自己是武夫,没有学识,若要统一文人的思想,巩固统治地位,就需从文化下手。但他天生对文人、文化有一种抵触情绪,从骨子里看不起儒生。如他命令“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肆习案座,皆以独木为之”,人问其故,朱元璋回答说:“秀才顽,使之坚厚,毋败吾案。”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在朱元璋眼中没地位可言。

3.孟子的“民本”思想使朱元璋感到如芒刺在背

众所周知,孟子有句名言“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的地位、国家的利益高过君王。君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理应为人民服务,为江山社稷着想。

与孔子提倡的“仁”相比,孟子所说的“仁”,主要是对“民”来说的。孟子阐述,如果天子想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就必须施行仁政,爱护人民。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正所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大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也就是说,在孟子心中,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而是认为谁能保护人民,谁就一定能称王。如果谁残害百姓,谁就是孤家寡人,这种人不配得到天下,即使得到天下,也应该被打倒。推翻这样的天子,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是如周武王“诛一夫纣”推翻殷纣王的统治一样,是为民除害。可见,孟子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从平民的角度告诉国君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朱元璋,加上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子撤出文庙了,于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但是孟子毕竟是“亚圣”,是儒生们心中的圣人,岂容他人玷污,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于是他们使了一个心眼,第二天就对朱元璋说,他们夜观天象,发现文星暗淡、天象有异。皇帝都是迷信天命的,得罪上天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朱元璋于是马上想到大概是因为孟子的缘故,无可奈何之下恢复了他的牌位,但是他还是搞起了另一手:删书。把孟子的书删掉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视为“思想的腰斩”,其手段不可谓不狠。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和珅官场最大对手并非纪晓岚,而是这一位著名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不少朋友都以为和珅和纪晓岚在官场当了一辈子的对手,实际上这只是小说和影视剧中杜撰出来的故事。历史上,和珅和纪晓岚属于忘年交,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并没有什么不可调节的矛盾。而且纪晓岚也明白在治国一事上,自己的才能远不如和珅。而真正让和珅感到有威胁的实际上另有其人,其中一位还是清朝著名的将领。下面就来

  • 叶公好龙的叶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在历史上有怎样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叶公好龙的故事,想必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听说过的,而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都会嘲笑叶公,原本那么喜欢龙,但是等到龙真的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居然还怂了,实在是令人不得不发笑。只不过,只从这一个故事就判断叶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未免太过草率了。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叶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1.叶公简介沈诸

  • 朱高炽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朱高炽在位期间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凡是皇帝庙号太有“仁”字的,都是评价很高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便是其中一位。不过朱高炽在位时间连一年都不到,为什么他却能被称为“仁君”呢?这就要多多了解朱高炽当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了。虽然朱高炽当皇帝的时间并不长,但从他当太子时就已经展现出了简朴、仁

  • 曹操唯才是举,却错过这五位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想要平定九州,就必须收揽天下各路英才,而曹操也是爱才之人。都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他可以打着天子的名义为自己招揽人才,做成了一笔绝不会亏的买卖。不过曹操一生中,还是错过不了不少能人,也有他欣赏却没办法得到的人。这次就列举出其中的五位,如果曹操当时能获得他们的辅佐,恐怕有生之年便有希望一统天下。这

  • 张苞武力值是什么水平?为何他死后诸葛亮吐血晕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的名将到底谁厉害,恐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吧,没有定论而在三国时期的人的心里,答案恐怕也和现代人不一样。历史上可能对张苞的名字不是特别的熟悉,不知道张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诸葛亮却在他死后痛哭吐血甚至晕倒,可见他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但是张苞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为什么诸葛亮会

  • 历史上莽古济怎么死的?莽古济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莽古济是努尔哈赤第三女,被称为哈达格格。莽古济是清朝唯一一位在政治斗争中被处死的格格,不少人都觉得莽古济是被皇太极处以凌迟。不过根据古籍中的记载,里面并没有详细说明莽古济到底是怎么死的,真正死因恐怕已经无迹可寻。那莽古济为什么会被处死呢,她到底犯了什么错?这次就来简单讲讲莽古济的生平,帝王之家的女儿

  • 朱元璋是不是马脸?朱元璋长相复原图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关于朱元璋长相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如果我们从网上搜索,基本上能找到朱元璋的两种画像,一种是马脸状,一种是很端正的样子,那到底哪一个才是朱元璋的真实样貌呢?我们现在想要得知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已经不太可能了,所以只能根据各种画像做出推测,还有就是可以从他儿子的画像中做对比,毕竟父亲和儿子肯定会

  • 景清为什么被朱棣诛九族?景清真正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朱棣虽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他的即位之路却被不少人诟病。朱棣击败朱允炆后,有大臣选择臣服与他,也有部分官员宁死不屈,最后都同殉国难,景清是其中活下来的一位。不少人觉得景清是贪生怕死之辈,其实不然,景清只是委曲求全,想找一个机会刺杀朱棣。但结果却是他暗藏匕首被发现,朱棣下令诛其九族。其实景清早年和朱棣

  • 刺配是一种什么刑罚?为何宋朝刺配罪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刺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内容为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边远地方。刺配最早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到了宋朝刺配之风盛行,而且手段变的更加残忍。宋朝的刺配罪分为好几个等级,根据犯事的轻重来决定到底处以怎样的刑罚,最重的可能会终身服役,等于判下无期徒刑。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里面有很多人物都受到

  • 夏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在我国正史中记载的我国第一个王朝就是夏王朝了,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时间。对天下百姓有着巨大贡献的大禹获得了部落首领的位置。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夏启接替了首领的位子,家天下代替禅让制,夏王朝就这样建立了。如果算上大禹,夏朝一共传了14代,经历了17个王,总共存在471年,也有说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