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到底宽仁到什么程度?

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到底宽仁到什么程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02 更新时间:2024/1/17 16:04:36

说到元朝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提及的比较少吧,但是还是有很多话说的,很多故事可言的,朱元璋就说过,这个元朝就是因为宽仁而失去天下的,那么这个元朝到底宽仁到什么地步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

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

元朝为何以宽仁失天下呢,只有通过历史,全面解读不一样的元朝,从中发现端倪,嘹解元史。

公元1258年,蒙古新任大汗蒙哥兵分三路,志在消灭苟处一方的南宋政权。第一路其弟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第二路由大将兀良合改打湖南长沙,第三路蒙哥亲自带兵攻打四川,计划与忽必烈,兀良合三军会师后,灭亡南宋。

蒙哥率领蒙古大军在四川攻城掠池,势如破竹。蒙古军在合州钓鱼城受阻,钓鱼城主将王坚誓死不投降,利用钓鱼城倚山傍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与敌拼杀。

蒙哥率领大军围攻钓鱼城,被守城宋军弹石箭雨击中,蒙哥伤重而不治身亡。其弟忽必烈闻讯后撤兵回大都,同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先发制人,处死阿里不哥支持者,囚禁阿里不哥,最终忽必烈取得蒙古大汗合法化。

蒙哥的死,另到在欧洲和中东蒙古大军回撤,而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兀烈旭在中东大开杀戒,征服中东各国,大将拔都率军西征欧洲,蒙古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西方封建国家闻黄色变,可见蒙古战斗力十分惊人。

公元1279年,廣东新会崖山海战爆发,元将张弘范率领大军在崖山海战击败张世杰宋军,丞相陆秀夫背七岁宋幼帝赵昺投海自杀殉国,数十万宋军民不堪受辱,纷纷投海自杀,至此宋朝灭亡。

宋之亡,乃是野蛮民族战胜文明民族,亦标致着中华古典文明的消殆丧失。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乃为元世祖,从《易经》书里名句“大哉乾元"取名,定国名为元朝。元朝版图初现现代版图框架,乃为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由于连年战乱,蒙古兵所到之处,皆实行残酷的屠城政策,荒无人烟尸骨遍野,百里无鸡犬之声。蒙古贵族占领当地后,亦把游牧民族政策带到中原地区,对当地农田实行圈地化,用来长草养马牛羊。造成当地老百姓无田可耕,而流离失所。

忽必烈为巩固其统住,传承汉制汉文化,颁行省制度,吸取先进中原地区先进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进行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革,促进多民族之间的发展。

但蒙古人乃为游牧民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忽必烈将各族人民划分为四等人。

一等:蒙古人

二等:色目人

三等:汉人

四等:南人(南方汉人)

忽必烈以蒙古人为国之优等民族,亦为以后民族矛盾爆发埋下导火索。

公元1285年,吐蕃僧人杨链真伽被忽必烈任命为江南诸路释教总摄,掌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但杨琏真伽却垂谗会稽宋皇陵宝藏,不惜调动大军挖掘宋皇陵,把徽宗、钦宗、高宗、孝宗、理宗陵墓彻底挖掘搜刮金银珠宝,特别是看到理宗头颅栩栩如生,杨琏真伽便让手下将理宗头颅割下来,将其制成酒皿用来盛酒,献给忽必烈。但忽必烈对杨琏真伽的恶行不加严惩,反而放而任之,宋室之地被破坏,中原人最讲究叶落归根,死者为大。江南人民对蒙元仇恨之心不可不報,更加反抗蒙元残暴的统住。

忽必烈病逝后,继任的蒙古君皇放任官吏豪绅压迫百姓,让到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元顺帝执政时,黄河水患缺堤,多地受浸。元顺帝任命丞相脱脱主政修理黄河大堤,五十万民工受尽蒙古监工的刁难,苦不堪言。

民工刘福通韩山童借黄河打捞上石人之际,"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刘福通、韩山童的农民起义,很快天下四方响应,群雄逐鹿中原,元朝政权大厦将倾,随时倒塌。

公元1367年,吴王朱元璋诛陈友谅,灭张士诚,平方国珍,定陈友定部。一统南方。

为消灭北方蒙元政权,由宋濂起草发布《讨北元瑜讨檄文》

自古帝王君临天下,皆中国之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文。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公元1368年,徐达,常遇春大军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北逃,至此元朝灭亡,朱元璋成立大明王朝,史称洪武帝。

由于朱元璋经历过人生苦难,其幼年丧父母,连埋葬其父费用一分都没有,全凭邻居刘继祖赠送一块地,以素衣包装入殓。年少时丧兄嫂,生活难以为继,靠乞讨度日,后循入皇觉寺当和尚,天下大乱,朱元璋步出皇觉寺大门,投奔凤阳郭子兴起义军,凭借自己卓越军事才能,终于出人投地,逐鹿中原,灭亡元朝,一统天下,成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亦感到:"元以宽仁失天下,"而亡国。宽仁并不是宽松仁义之意,乃是指法律宽松而执法毫无章程贯彻执行。贪官污吏横行霸道,豪绅地主欺压百姓,令到老百姓生活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不得不揭芉起义,反抗蒙元残暴的统住。

由于蒙古人统住中原不彻底汉化,华夏文明已濒临灭亡。朱元璋推翻蒙元残暴的统住,拯救濒临灭亡的华夏文明,有再造华夏之神功。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邦平定中原后为何不趁胜攻灭南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南越国其实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多故事的,今天我们来说说刘邦时期的南越国吧,话说当时刘邦平定了中原之后,为什么没有选择去攻灭南越国呢?这到底是为啥啊?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话说应该还是有很多故事可言的!众所周知,刘邦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打败了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其实汉朝建立之初

  • 张九龄对唐朝有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张九龄其实也有很多人都比较喜欢的,诗也写得好,还有就是治国能力也非常的棒,所以成了宰相,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如果要仔细的来说,这个张九龄对唐朝到底有什么大的贡献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呀!张九龄是在唐玄宗时期被重用的,说到唐玄宗大家或许不会陌生,后宫佳丽三千人

  •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不是关羽?鲁肃三讨荆州却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赤壁之战后,刘备接连拿下荆州、益州。此后孙权命人向刘备讨要荆州,但次次都是无功而返,这让孙权极为恼火。后来东吴派兵直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见势也出兵抵抗,眼见吴蜀联盟即将破裂,鲁肃主动邀请关羽当面商榷此事。以当时的氛围来说,关羽敢一人前往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 尚可喜怎么死的?尚可喜和尚之信为什么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尚可喜是明末清初将领,他先是抵抗后金,然后又叛降清军,此后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尚可喜最后却跟长子尚之信反目,尚之信在三藩之乱中擅自出兵围困尚可喜府邸,取得广州兵权,而尚可喜被软禁而死。不过尚之信虽然投靠了吴三桂,但没过多久他又后悔了。而康熙最后并没有放过他,而是将他赐死。等于尚之信白白害死父

  • 三国演义为什么没有陈到?陈到忠勇不输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陈到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刘备账下的白毦兵统领。但奇怪的是,陈到并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陈到当时的地位不输赵云,以忠勇著称,立有诸多战功,为什么这样一位将领就直接被演义给忽略掉了呢?是在令人很难理解。陈到是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时投靠旗下,后来成为蜀国担任护军、镇西将军,还被封为亭侯。下面就为大家介

  • 郑庄公是怎么打败他弟弟共叔段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郑庄公其实就不懂不说这个共叔段了,这两个人真的是斗了很久很久,但是以共叔段失败告终,但是其实很多人都感觉到了,那就是这个郑庄公啊其实很早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杀掉共叔段的但是就是不杀,感觉像是在磨死他,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郑庄公老谋深算,步步为

  • 刘备的分权制衡术为什么会失败?还是小看了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在白帝城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便决定商议托孤一事。虽然诸葛亮是刘备最为信任的手下,但他还是留了个心眼,托孤时决定采取分权制衡术,有一半的权利交到了李严手上。不过刘备此番用心却并没有达到成效,虽然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但在朝中的权势根本无人能撼动诸葛亮的地位。恐怕这是刘备失策的一点,

  • 西周为什么会陷入礼崩乐坏?周天子的军队如何走衰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原本由周武王建立的分邦建国制度,却在西周后期处于慢慢崩坏的状态,最后各个诸侯国开始相互征讨,不再对周天子马首是瞻,此后周室权利每况愈下,社会秩序趋于混乱。为什么西周的等级制度会陷入礼崩乐坏呢?实际上这便是分封制的弊端之一,而当年周武王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没能料到百年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当然这也跟周

  • 本是普通宫女的邓绥,是如何掌握东汉政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普通的宫女其实也还是挺悲惨的,真的很难出头,悲惨一生,但是话说啊在这个东汉有一位叫邓绥的普通宫女,她最后却走上了这个东汉的政权了,那么有的人问了,为什么会这么厉害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邓绥是如何掌握东汉政权的?邓绥,东汉时期著名的女政治家,汉和帝的皇后,15

  • 清军的一个营大概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清军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给力的,要不清朝也不会持续这么久,最近很多人问了,话说清军很多时候都是采用了营为单位的去打仗的,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清军的营一般会有多少人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这个以营作为单位并不是清军独有的编制,这种作战编制从战国时期就延续下来了。这种编制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