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禹真的铸造过九鼎吗?究竟是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

大禹真的铸造过九鼎吗?究竟是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95 更新时间:2024/1/21 10:49:17

九鼎这个词,在我国古代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代表着中国,更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物。后世一直都以九鼎作为国家的象征,只不过九鼎后来失传了,但是九鼎的象征意义一直都存在。只是,大禹真的铸造过这样的九鼎吗?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过,究竟是古人的一种传说,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我们一起来看看。

1.九鼎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虽然在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中没有找到关于大禹熔青铜的记载,但是有提到说:在鼎上刻画有九州图,其实就是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迈的气魄也成就了"九鼎"成为夏朝的镇国之宝。综合两个故事我们都会发现,无论是熔铜还是刻九州,最后的鼎指的都是一座鼎。但是九鼎到底是一鼎还是九尊鼎还有待考证。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2.九鼎去哪了

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泗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使人难以置信的。

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宁三年两次最为有名。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承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3.真的有九鼎吗

公元前606年,雄心勃勃的楚庄王为了帮助周王室,率领军队攻打盘踞在东周都城雒邑附近的戎人,获胜后驻军于周的领土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庄便乘机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敏感地回答:“在德不在鼎。”意为想要统治天下,靠的是道德和才能,不是靠既大又重的鼎。接着他又讲了大禹因为有德,铸造了九鼎,夏因为“昏德”而鼎迁于商,商纣王暴虐而鼎迁于周的事。

稍晚于《左传》的《墨子·耕柱》却说:“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铸造成九鼎者不是大禹,而是其子夏;所用的铜材不是九州牧所贡的金,而是由蜚廉采矿所得。虽然《耕柱》描绘了夏鼎“三足而方”的形制,又进行了神化,可是鼎的铸造者是大禹还是夏启,难以考定。再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方鼎都是四足的,圆鼎才是三足的。

大禹或夏启铸造成九个大鼎,可是由于它们是夏王朝权力的象征,商代得到后就把它们熔毁,添加一些新材料后铸成商鼎;周武王所迁的则有可能是商鼎,他也把它们熔毁后铸造成周鼎;及秦朝获得的八鼎或九鼎有可能焚毁于项羽之火烧咸阳。此说的依据是成语“革故鼎新”。《周易·杂卦》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条记录多少透露了商毁夏鼎、周毁商鼎的信息。

夏初真的铸造过九鼎,也真的三代相承受,及战国后期,分裂后的周赧王自知难逃厄运,就组织人力把九鼎深埋于地下了,秦朝所得的乃是周王室某公卿的八鼎。因此,秦朝史官乃至司马迁都没法清楚地记载这些鼎。若笔者的后一种意见能成立,大禹鼎尚能重见天日。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努尔哈赤为什么处死长子褚英?褚英犯了什么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他四岁时就跟随父亲见证了无数刀光剑影,因此对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影响,褚英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急躁、刚烈的人物。褚英作为长子,太子之位理应是他的,但褚英的结局却是被努尔哈赤大义灭亲,努尔哈赤亲自下令处死褚英,当时褚英只有36岁。努尔哈赤在褚英身上耗费了不少心血,为什么最后却把他杀了呢?

  • 李师师真实结局是什么?李师师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著名歌姬,大部分朋友应该都是通过各种影视剧、小说了解到的李师师,那历史上真实的李师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和周邦彦也有一段感情,不过李师师在正史中并没有多少记载,基本都是各种野史,还有笔记中才能看到李师师的身影。关于李师师最后的结局一直是个谜,宋徽宗被掳走后,李

  • 袁崇焕死后他的后代过的怎样?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袁崇焕,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关于他的世纪,这已经是得到了梁启超、康有为、杨宝霖以及金庸先生的人的撰写和考证。尤其是杨宝霖与金庸所著作的袁崇焕杂考》和《袁崇焕评传》更是流传甚广。杨先生在《袁崇焕杂考》一书中,对袁崇焕生平、故里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然而,金庸先生因其第二本武侠巨作——《碧血剑》的流传

  • 张作霖为何强烈要求张学良娶了于凤至?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张学良,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看过少帅的,对张学良就更为熟悉了。张学良给人作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只是他长得非常好看,而且好非常的多情,很是风流。不过他的父亲张作霖却强烈要求他娶了大他三岁的于凤至,那么这是为何呢?于凤至出生在吉林,父亲于文斗是富甲一方的大富豪,民国期间匪盗猖獗,当时于文斗经常遭受土匪

  • 为何赵国花了12年才将中山国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中山国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虽然没有列入战国七雄之一,但是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不过最终被赵国灭国。中山国原本就被魏国灭国一次,但是后来被中山桓公复国,复国之后的中山国国力非常强盛,以至于后来赵国灭中山国的时候,花费了12年的时间。究竟中山国国力能够强盛到什么程度,赵国竟然如此费力才将中山国打

  • 息妫和楚文王关系如何?她为什么要嫁给楚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息妫是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生于陈国,是陈庄公的女儿。可能很多朋友知道息妫是楚文王的妻子,不过息妫第一次出嫁是嫁到息国,因此被称为息夫人。后来楚文王从别人那里得知息妫的美貌,便想占为己有。当时息国国力不敌楚国,息妫为了避免息国与楚国交战,甘愿嫁给楚文王,展现出了深明大义的一面。那息妫和楚王关系究竟如

  • 为何说武丁利用妇好?其实真正的妇好很强势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妇好和五丁的故事其实我们听到的都是那种十分十分美好的,历史上也真的没有那一对夫妻可以和五丁和妇好比的,简直就是厉害了,被誉为真正的模范夫妻,但是最近也有人说了,其实真的情况并不是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的,因为有的人说五丁是在利用妇好了,那么这是真的吗?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 妇好墓里的雅利安人是怎么回事?原来雅利安人入侵过中国并且还被打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妇好墓其实大家也知道真的是惊天的大发现了,研究过的也有很多了,最近不少人也发现了,其实在妇好的墓穴里面竟然出现了雅利安人的尸骨,这个就显得十分的有意思了,那么这些个雅利安人的尸骨是盗墓贼吗?还是说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其实这背后还是有故事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吧!中国古代史

  • 移宫案真相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移宫案,被后人称为是明末三大案之一,也被称为是晚明三大疑案之一,与另外两起事件的梃击案和红丸案并称。移宫案是一次宫廷争斗,发生在明朝时期,而且在移宫案发生之前,明光宗就死于红丸案,后来移宫案更是成为派系斗争的代名词,至今依旧有很多的疑团。那么,移宫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事情背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1

  • 朱标活着的时候为什么没人争太子之位?其实他们都抢不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历史上谁是当太子当的最稳的一个,恐怕就是朱标了。朱标作为朱元璋定下来的太子,如果不是因为他早死,明朝是怎么也轮不到朱棣来当皇帝的,不仅是朱棣,朱元璋其他的儿子们都没有任何希望。但是历史上哪个皇子从来没有当皇帝的念头呢,还真的是不多,可为什么当朱标还活着的时候,却没有任何人会想要来跟他争夺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