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完璧归赵暴露赵国空虚,真正赢家并非赵惠文王

完璧归赵暴露赵国空虚,真正赢家并非赵惠文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460 更新时间:2023/12/19 19:21:41

完璧归赵这起赵国和秦国的纠纷中,虽然从结果来看赵国占据了些许上风,但实质却暴露了赵国外强中干的事实。蔺相如凭借个人能力多次为赵国以及赵惠文王解围,但并没有因此改变赵国和秦国在实力上的差距,所以这个典故更多是用来夸赞蔺相如的能力,但真正赢家却不是赵国以及赵惠文王。赵惠文王时期,虽然有蔺相如、廉颇、赵奢等多位能臣,但依然让秦国占了不少便宜。

完璧归赵的典故应该说是一个比较为人熟知的典故,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告诉赵国,希望把自己的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以换这个和氏璧,赵惠文王和大臣商议后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只是过去一般都将此事视为蔺相如不辱使命的表现,视为赵国的一场外交胜利,那么历史真相是这样吗?秦国在完璧归赵事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我们知道秦昭襄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扣押楚怀王、和自己的母亲宣太后角力、制定远交近攻之策蚕食列国疆土。在完璧归赵事件之前他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从来都是他占领别的城池,从来没有他将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与此同时也没听说他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这次为什么一反常态用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和氏璧呢?

到了战国后期所谓的战国七雄之中魏国早已衰弱不堪;楚国虽疆域辽阔,但在楚怀王时期被张仪诱骗而屡遭秦国打击,也已失去和秦国抗衡的实力;齐国在经历五国伐齐事件后也已衰败,况且远离秦国,一时之间还不是秦国打压的首选目标;至于韩、燕两国一个一直以来都是七雄中的垫底者,另一个远离秦国,都不会对秦国构成威胁。

赵国实际上是秦国问鼎中原一统华夏最大的劲敌——在赵武灵王时代赵国甚至制定了详细的灭秦计划,虽然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的国力相对衰落,但根基未损——毕竟赵武灵王之死只是赵国王族内部一场宫廷政变,并不是波及整个赵国的内战,赵武灵王一手打造出来的赵飞骑以及指挥这支军队的赵奢、廉颇等名将依然还在,这令秦国如鲠在喉。

事实上很有可能在得知赵武灵王的死讯后秦昭襄王就想摸摸赵国的底牌,实际感受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真实态度,以便进一步确定该针对赵国实施什么样的结盟或打击战略战术。更何况赵国目前在位的赵惠文王在包括秦昭襄王在内的各国君主而言就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首先赵武灵王究竟给他留下了多少政治和军事遗产就是一个谜;其次赵惠文王作为赵武灵王的儿子,即位之后诛杀了自己的兄长,又用非常手段清除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因此很容易给外界以铁腕的形象。赵惠文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外界了解不多。

事实上秦昭襄王相比他之前的历代秦君而言:很可能已经具有了一统天下之志,他迫切希望自己能解开这个困扰列国君主的未解之谜。所以他提出以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这实际上是在试探赵国的底细:如果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比较足,实力比较强,领导人斗争意志比较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了。反之如果这次以城换璧的行为给赵国带来了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于秦国心存畏惧,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也将成为秦国制定未来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而这次试探的结果是什么呢?赵国对秦国的要求根本没有拒绝的勇气,蔺相如就表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而在蔺相如那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中秦昭襄王反而更加看清了赵国的外强中干:蔺相如义正词严地痛斥秦王说“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蔺相如看上去义正辞严,殊不知却将秦昭襄王迫切希望获得的关于赵国内部对秦国这个提议的看法的情报完全泄露,结果不费吹灰之力——不是通过自己的情报人员,而是通过蔺相如这个赵国使者轻松获得。

表面上看秦昭襄王被蔺相如一阵抢白,脸上无光。可对一个志在一统天下之人而言:面子有那么重要吗?关键的是秦昭襄王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赵国情报,从后来长平之战秦国对赵国使用反间计来看:秦国是在赵国安插了大量情报人员的,结果连这些无孔不入的秦国特工都没搞到的情报被蔺相如友情奉送。想必秦昭襄王尽管面上装出被蔺相如戏耍而难堪的表情,其实心里乐开了花。就在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攻赵,拿下两座城池;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秦再攻赵,攻下了石城;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国再攻赵,攻陷赵国的代郡。因为此时的秦国已充分断定: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经是纸老虎。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秦朝属于封建制度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秦朝算不算是这个封建制的国家,也就是秦国当时采用的是不是封建制度去管理国家的,其实这有点小拗口的,但是仔细分析看的话,还是比较值得讨论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分析看看吧。说到封建制度,其实也比较好理解,通俗来讲就是封土建国就是封建,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然后让他们在这块土地

  •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非常向往宋朝,特别喜欢宋朝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小编就发表一下关于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众所周知,咱们历史上的宋朝建立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在陈桥兵变之后黄袍加身,篡夺了皇位。由于他害怕自己皇位来的不正,于是赵匡胤就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后

  • 白起被谁赐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把对秦国贡献最大的人做一个排名的话,那白起肯定能排进前十之列。可以说,秦始皇能够在他这一代完成一统,也要感谢白起当年带领秦军打赢了长平之战。不过白起功劳如此之大,最后却落得一个被秦王赐死的下场,这究竟是为何呢?历史上,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可以说伴随了秦昭襄王的一生,他也是秦王最信任的将领,

  • 秦始皇为何重用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赵高改变了秦朝国运,相信很多朋友会把秦朝的衰败归结为沙丘之变,毕竟这件事导致秦始皇死后,秦朝基本是以自由落体的速度走向灭亡,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那作为沙丘之变的主谋,赵高为何能有这样的机会和胆识呢?可见赵高原本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只不过在秦始皇生前并没有展露出这一面,等秦始皇一走,赵高便打起

  • 为什么只有反清复明,而其他朝代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朝代。它不仅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王朝是农民朱元璋建立的,也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有着276年的历史。另一个独特的现象是,从明朝灭亡到清朝建立,总有人想反清复明。即使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仍然有起义的旗帜。为什么反清复明的嚣张气焰一直无

  • 纪信救主的故事介绍,纪信人物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纪信是刘邦手下将领,曾跟随刘邦一统抗秦,并且还参与过鸿门宴。彭城一战后,项羽依靠少数兵力战胜了刘邦,这让刘邦感到有些不安,后来在荥阳城危难之际,纪信假冒成刘邦,被项羽降服,但刘邦算是逃过一劫。纪信救主的故事也是十分有名,据说纪信的样貌和身材都与刘邦相似,所以才能骗过项羽。不过纪信最后的下场就很惨了,

  • 宋徽宗的女儿为何要叫帝姬?为什么不叫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在历史上,皇帝生的儿子都叫皇子,在国外的叫王子。生女儿的话就叫公主,在中国也是这么个称呼。公主是我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号,简称为主,与公主对于的男性就被称之为王。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宋徽宗的女儿了,因为宋徽宗的女儿被称之为帝姬,那么这是为何呢?为何不叫公主呢?起源,《公羊传》曰'

  • 三家分晋谁继承了晋大部分实力?赵国为何不如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韩、赵、魏三家分晋,但并不是平分,其中韩国领地和资源都是最少的,而赵国分得的土地最多,魏国资源最多。后来魏国率先发展强盛起来,成为中原霸主,其实力要比之前的晋国更为强大。赵国虽然疆域多于魏国,但太靠边境,国内的产业不如魏国,所以没能完成崛起。不过到了战国末期,赵国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成为六国中唯一

  • 煮酒论英雄曹操为何不直接拿下刘备?他究竟在试探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曹操邀请刘备一同商讨大事,结果曹操却把刘备提升到和自己一个档次,着实吓了刘备一跳。实际上曹操只是在试探刘备,不过当时刘备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曹操究竟是想干嘛呢?如果他怀疑刘备的话,完全可以直接将他拿下,以绝后患,但曹操也没这样做。其实这个故事是演义里杜

  • 朱元璋最爱的女人是谁?为什么害怕马皇后两人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皇帝,很少有一生只有一个后妃的,不管是皇后还是妃子,只有一个人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而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说历史上他因为杀了不少臣子,落得一个残暴不堪的名声,但是在他的后宫里,除了那些妃子之外,皇后自始至终只有马皇后一个,而且在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也再也没有立过其他的皇后,这是否可以说明,朱元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