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之变明朝几十万大军,为何会被瓦剌打败?

土木之变明朝几十万大军,为何会被瓦剌打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611 更新时间:2024/2/5 10:48:58

朱祁镇带领的几十万明军,与瓦剌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最终导致朱祁镇被俘,朱祁钰登基。很多人都关心朱祁镇被俘之后的事情,但是,当时明朝也有几十万的大军,为何会被瓦剌几万骑兵打败,甚至连皇帝都被俘虏了?明军被击败的最重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朱祁镇,还是明军本身?还是在瓦剌的身上?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揭秘吧。

土木之变,也称土木之战、土木堡之变(今河北怀来土木镇),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7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集合鞑靼、兀良哈等部,分四路大举进攻大明。也先所率骑兵进攻大同,大同的明军参将吴浩战死在猫儿庄。大同前线败报频传宫廷,当时年轻气盛的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和挟持下,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最后在土木堡惨败被俘。

场土木堡之变,号称50万的明军,却被十几万的瓦剌军打得溃不成军,勇将重臣多人战死,英宗朱祁镇被俘,朝野上下大为震惊,明王朝遭遇到建国后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明军在土木堡大败的呢?深度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防务工作不实是根本原因

积极防御,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明朝之初,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做好边境防务工作。洪武时期,朝廷在边境地区设置九边,派兵屯守,逐渐形成了内外呼应的防御体系。同时,还在北部各边镇大力发展军屯,当时北部的边境防御可以说是固若金汤,相当稳固。然而,从永乐开始,到正统时期,边境防御体系却日渐薄弱,防务工作做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

永乐时期,明廷为结交周边蒙古部落,裁撤放弃北部重要边镇,防线内缩。在洪熙和宣德时期,对蒙古多以安抚为主,防线一再南移,北部防务毫无建树。等到了正统时期,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对于瓦剌也先的南攻野心,虽有大臣一再建言,要加强对蒙古边事的重视,并提出防御策略,但最终却难以实施。《中国通史》记载,正统八年(1443),直言敢谏之士刘球曾上言十事,其中之一:

迤北贡使日增,包藏祸心,诚为难测。宜分遣给事、御史阅视京边官军,及时训练,勿使借工各厂,服役私家。公武举之选以求良将,定招募之法以来武勇。广屯田,公盐法,以厚储蓄。庶武备无缺,而外患有防。

刘谏言不成,反被英宗朱祁镇的腹心之臣王振给秘密处死了。这个宦官王振,英宗敬称其为“先生”,很受宠信。英宗倚信的重臣张辅、军将王骥,特别是宦官王振,都主张南征,致使正统时期的北部边境防御更加脆弱。这种情况下,长期疏于北部边境的防范,给策划周密的瓦剌军入侵大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明英宗亲征的失败厄运也就在所难免。

2.战争准备不足是主要原因

战争准备,历来为战争指导者和军事理论家所重视。战争准备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战争双方的主动与被动,胜利与失败。而明英宗此番亲征造成土木败事,与未做好相应战前准备工作而仓促出兵不无关系。

首先,选将用人失误。宦官专权,必乱朝政。明太祖朱元璋曾建铁碑铸“禁内臣干预政事”,立于宫门。但到正统英宗这会儿,宦官王振开始干预朝政,特别是张太后病逝后,元老“三杨”或死或贬,于是王振更加凶狠猖狂,肆无忌惮,广植私党,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而明英宗对宦官王振却言听计从。此次出兵,年轻气盛的英宗,恰恰是不顾文武大臣的劝告,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并将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毫无军事指挥能力的宦官王振,这为土木失利埋下了祸根。

其次,战前练兵不够。继永乐之后,仁宣之治,天下太平。京城大军长期未作操兵演练,平时基本上处于务农状态,久疏战阵。特别是对此次出征使用的新型火器,未组织提前演练,大多数士兵根本不熟悉新火器的操作,不能充分发挥火器对蒙古骑兵的威慑作用。从宣府东北防御全面溃败,大同守军败退告急,便是很好的证明。大明英宗亲征军数量之多,是瓦剌军无法比拟的,但因平时练兵少,遇战则军心焕散,军队缺乏凝聚力,战斗力低下,所以当瓦剌军围追堵截到土木堡,大明军队便一溃千里。

再次,后勤保障滞后。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年成祖北征的后勤准备:

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粮,以备回返时食用,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

而这次大明仓促出兵的结果就是:“未十日,兵士已乏粮矣”。不懂兵法的明英宗和王振,集结两日便仓促出兵,火药、粮草、用水等后勤补给跟不上,行军不到十天已缺粮断水。在准备如此不充分的情况下,明军接连败绩在所难免。

3.作战指挥不当是直接原因

最高作战指挥员的正确决策指挥,是战场致胜的决定性因素。此番英宗亲征,由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护驾。但扈从官员懦弱无能,无法干预手握军事大权的王振,整个行军均受王振节制。从亲征部署到扎营土木堡,由于英宗和王振的错误指挥,致使明军疲于应付,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可想而知。

一是回师路线错误导致明军中计被困。明军行至大同,王振得知前线诸军惨败的消息后,才同意班师回京,从声势浩大的出征变成狼狈不堪的逃跑,使当时的明军军心更加不稳。当时,明军班师回京路线有两个:

第一个是,东北向路线,大同→阳和→宣府→怀来→居庸关→北京; 第二个是,东南向路线,大同→阳原→蔚州→紫荆关→易州→北京。

东南路线即为先遣将守大同总兵郭登建议明军的回军路线,若沿此路线返京,可以避开瓦剌的围剿。但是,王振根本不听他人劝告,在其错误的指挥下,明军沿东南向行四十里后,又改东向,仍走东北路线,正好迎敌而去,进入到瓦剌军的包围之中。

二是明军露营土木堡贻误退兵时机。明军回师行至土木堡,为等待辎重车辆,王振不顾部队将士安危,令部队就地露营,这个错误注定了明军在土木堡的惨败。土木堡为居庸关同往宣府、大同等地的重要驿站,地形复杂,群山环绕,山高缺水,驻扎于此,完全不利于军事调动。当时,兵部尚书邝野考虑到部队安全,再三要求把部队立即撤到居庸关内,但王振一意孤行瞎指挥乱作决定,致使明军在土木堡陷于瓦剌军的合围之中。

三是断粮缺水致使军无斗志士无兵纪。虽然土木堡南边十五里处有河,但早已被瓦剌军占领控制。也先利用明军缺水断粮而遣使诈和,主动撤离,明军不知是诈,饥渴难耐的将士们便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场面极其混乱。瓦剌军趁机发动迅猛攻势,明军如一盘散沙,已无力抵抗,露营后的第二天于土木堡以彻底惨败而告终。

土木堡之变,罪魁祸首宦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此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成为明朝由前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十六帝关系表,十六兄弟关系竟然如此密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是真的有太多的网友都在看这个《大明风华》了,厉害厉害,其实槽点很多,但是看的人却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高了,网友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学一些明朝的历史知识啊,明朝是有十六位皇帝的,那么这个明朝的十六位皇帝分别是什么关系呢?其实他们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了,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吧!1、太祖朱元璋(1

  • 洮西之战姜维如何大破曹魏?这起战役对蜀国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当姜维得知司马师病逝的消息后,他觉得此时便是进攻曹魏的最好时机,于是在夏季姜维率领万人攻打曹魏。后来姜维在洮西大破魏军,此役魏军损失惨重,死伤有数万人,后来雍州刺史王经退保狄道。这场战役可以说是蜀国面对魏国难得的一场大胜,那姜维讲究是如何击败魏军的呢?洮西之战的胜利也让姜维的地位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

  • 在三国中后期,刘备为何走向巅峰而曹操总是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就不得不说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反正就是死对头,但是纵观这个三国历史,这个曹操的条件还是要优于刘备的。但是到了三国的中后期,大家也应该发现了,那就是条件不好的刘备走上的巅峰,而且精明的曹操却总是失败,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先说刘备,为什么刘备后期崛起呢?这里有刘备

  • 燕国究竟有多厉害,毫无存在感却为何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燕国在战国七雄里面,可以算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了,我们讲到战国七雄的时候,很多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秦国、楚国、赵国这样的国家,他们之间的战争和联盟、往来与对立,但是燕国一说起来似乎就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始皇这件事情了,除此之外很多人几乎感受不到燕国的存在。但是,能够位列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绝对不可能是一

  • 徐辉祖怎么死的?徐辉祖不降朱棣还保住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徐辉祖是明朝初期将领,他的父亲是开国第一功臣徐达。靖难之役时期,徐辉祖站在了建文帝一方,率领南军与燕军作战。本来徐辉祖在齐眉山大胜燕军,但此后他被调回南京,导致南军因势孤大败,后来徐辉祖也难以阻挡朱棣入京。不过徐辉祖到最后也没归降朱棣,朱棣本想将其诛杀,但他是元勋之后,只能作罢,只是将其软禁在家中。

  • 准格尔部实力有多强?为何能与大清帝国对抗6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有一处叫做准葛尔盆地的地方,我们在初中时期的课本中都能学习的到的。但是对于这个地方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今的准葛尔盆地其实就是300年前准葛尔汗国的腹地。当年强大的准葛尔汗国盘踞在中亚地区,阻挡着俄国人的南下,并且还与大清国抗争了60对年。那么当时的准葛尔汗国到底有

  • 陶谦主动让徐州给刘备?其实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陶谦的形象想必得到了不少人的尊敬。他曾参与到讨伐董卓的队伍当中,后来曹操前来争夺地盘,陶谦卧床不起,最后决定把徐州交给刘备治理,其深明大义之举让人敬佩。不过乱世中,各方诸侯都是在为自己打拼,也不是为朝廷,陶谦又有什么理由将自己的事业交给刘备呢?所以这件事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其背

  • 蒙古人与满洲人哪个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蒙古人,大家都很熟悉,被称之为草原之狼,骁勇善战,曾经一度横扫欧亚大陆。满洲人,同样战斗力超强,被称之为北方的森林之虎。这两个都是骁勇善战的民族,那么群狼对猛虎哪个会更强悍一些呢?看一下铁木真时期的蒙古军与清军八旗兵的战绩,双方战斗力作下对比:一、铁木真的大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的战法是长途突袭、诱敌深

  • 司马懿父子是如何夺取曹魏政权的?与王平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曹魏的天下最后是被司马氏的西晋所取代了,而司马懿取代曹魏政权的关键之战就是击垮曹爽的“高平陵之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蜀汉大将王平在这期间也间接性的帮助了司马懿父子取代曹魏政权。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临终前

  • 黄巾军是如何被消灭的?被谁消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从汉灵帝时期开始,东汉的这辆帝国马车就有些跑偏了。当年天下老百姓保守阉党、天灾以及战争的摧残,很多人都沦为了贫民和强盗,每天都吃不饱,饥肠辘辘。于是最终导致了张角振臂一呼,完全就不需要什么过多的煽风点火,这些强盗和贫民就自己加入到了他的阵营当中,头戴黄巾,攻打当地官府,劫掠城镇,一夜之间全国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