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谦主动让徐州给刘备?其实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陶谦主动让徐州给刘备?其实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077 更新时间:2024/1/28 23:55:32

《三国演义》中,陶谦的形象想必得到了不少人的尊敬。他曾参与到讨伐董卓的队伍当中,后来曹操前来争夺地盘,陶谦卧床不起,最后决定把徐州交给刘备治理,其深明大义之举让人敬佩。不过乱世中,各方诸侯都是在为自己打拼,也不是为朝廷,陶谦又有什么理由将自己的事业交给刘备呢?所以这件事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其背后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关于徐州的归属问题下面就来看看真相如何吧。

“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桥段,靠着这一手,刘备成功地获得了徐州的统治权,取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初步的基业。

那么,陶谦是真心实意地将徐州相让给刘备的吗?

其实不然,这个答案出来后,大家别不信,因为事实上就是如此。

今天笔者就来将“三让徐州”细细地解析一下,看看刘备这位枭雄是如何与陶谦这只老狐狸大斗智术的。

陶谦当年也参加过会盟讨董,他也是一方诸侯,据守徐州多年,还和袁术的关系不错,是蛮有实力的。曹操新锐,势力突起,陶谦想拍曹操的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子上,要了曹操老爹的命。这下可把曹操得罪惨了,三军挂孝出征,一定要把陶谦这老小子给弄死。

陶谦这么多年也不是白混的,即使是池塘里的蛤蟆还有俩朋友呢。陶谦就四处向朋友求救:青州田楷、北海孔融

当时刘备正好“北海救孔融”,受邀在孔融府上做客,得到这个消息,刘备心动了。孔融知道刘备手下关羽、张飞二将都挺能打,就邀他一起去救,孔融是为了壮胆保存实力,而刘备呢也正中下怀。

刘备很清楚自己这点点实力在曹操面前连渣都算不上,于是他向公孙瓒求助。公孙瓒还为他考虑,劝他不值得为了陶谦得罪了曹操。但刘备大义凛然地以“信义”为托辞,坚决要去,公孙瓒就给了他两千人马,刘备还顺便把猛将赵云也借走了,加以感情拉拢。世道就是这样,公孙瓒太老实,每次都扶持刘备,还处处为他着想,而刘备却抓住机会挖公孙瓒的墙角。

刘备率兵到了徐州,和田楷、孔融合兵,他先吓唬住田楷和孔融,让他们不敢轻动。又自告奋勇愿意杀进去与陶谦商议。田楷和孔融本来就不敢打,也就同意了刘备的安排。刘备的计划就步步展开了。

“一让徐州”

刘备在张飞的掩护下杀退于禁,冲入了城中。陶谦喜出望外,亲自迎接,当场提出,要将徐州相让,这就是“一让徐州”。

那么,陶谦是真心相让吗?当然不可能。城外曹操是大兵压境,城内是人心惶惶,这种时候,你刘备得了徐州,曹操到嘴的煮熟鸭子飞到你刘备嘴里了,岂肯善罢甘休?那肯定要集中火力和你刘备玩命的。所以说,陶谦这老狐狸是没安好心。

刘备肯定不能上这个当啊,立即拒绝了:“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二让徐州”

刘备给曹操写了封信,劝曹操罢兵。曹操是怕刘备吗?当然不是。就刘备那点人马,曹操瞬间就能把他们平吞了。

但是要注意,城外赵云所率的那两千人马可是打着公孙瓒的大旗啊!这杆旗帜就代表着公孙瓒的立场,如果双方真要动起手来,必然有所损伤。你曹操若伤了他的人马,那就是打了他公孙瓒的脸,以公孙瓒一向以大哥自居,护犊子的性格,能轻易地善罢甘休?所以曹操选择了退兵,不是买刘备的面子,而是忌惮赵云部队营寨外树起的那杆标着“公孙”俩字的大旗。

大家看到刘备一纸书信,曹操就罢兵而还,都惊呆了。陶谦也害怕,再次取出印信,以徐州相让,这就是“二让徐州”。

陶谦是真心吗?当然不是。这时候田楷、孔融都在现场,刘备带的兵马最少,还都是借人家公孙瓒的。你刘备能当着大家的面鹊巢鸠占?刘备当然不傻,肯定不能接受印信。但若就此告别,那就竹篮打水白忙活一场。

于是刘备就故意建议,不如将徐州让给袁术,大家一看,南边袁术也是个威胁,大家都走了,袁术也会趁虚而入。于是,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刘备不能走,可以驻守在小沛,帮陶谦守卫。刘备这就成功地留了下来。

“三让徐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刘备在徐州的时间就不短了,而陶谦也“时年已六十三岁,忽然染病,看看沉重”,老狐狸也扛不住岁月的流逝,看着要完,徐州的事情就不得不再次提上日程。

陶谦和他的手下的干部们商议,糜竺陈登。刘备通过这段时间的运作,早就把糜竺和陈登收服了。徐州城中,刘备的势力暴涨,再无能与之可以抗衡的实权人物。糜竺和陈登就建议将徐州的行政大权交给刘备,陶谦一看,大势已去。再想抵抗也完全没有能力了。

找来刘备,提出相让事宜,刘备还假意说“君有二子,何不传之?”陶谦心底暗骂,我还想让俩儿子多活两天呢。陶谦坚决要将徐州相让,刘备水到渠成,捞到了一方基业。

大家发现,刘备这人挺有意思。在徐州时候,陶谦死得挺快;后来到了荆州,刘表又死得挺快;赤壁之战后,名义上的荆州之主刘琦又死得挺快。就凭这,陶谦若敢把徐州让儿子继承,那就是害了儿子。

在与陶谦这个老狐狸的暗战中,刘备这个狼崽子以超群的韧性获得了最终的完胜。正如曹操愤怒所言:“不费半箭之功,坐得徐州。”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蒙古人与满洲人哪个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蒙古人,大家都很熟悉,被称之为草原之狼,骁勇善战,曾经一度横扫欧亚大陆。满洲人,同样战斗力超强,被称之为北方的森林之虎。这两个都是骁勇善战的民族,那么群狼对猛虎哪个会更强悍一些呢?看一下铁木真时期的蒙古军与清军八旗兵的战绩,双方战斗力作下对比:一、铁木真的大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的战法是长途突袭、诱敌深

  • 司马懿父子是如何夺取曹魏政权的?与王平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曹魏的天下最后是被司马氏的西晋所取代了,而司马懿取代曹魏政权的关键之战就是击垮曹爽的“高平陵之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蜀汉大将王平在这期间也间接性的帮助了司马懿父子取代曹魏政权。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临终前

  • 黄巾军是如何被消灭的?被谁消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从汉灵帝时期开始,东汉的这辆帝国马车就有些跑偏了。当年天下老百姓保守阉党、天灾以及战争的摧残,很多人都沦为了贫民和强盗,每天都吃不饱,饥肠辘辘。于是最终导致了张角振臂一呼,完全就不需要什么过多的煽风点火,这些强盗和贫民就自己加入到了他的阵营当中,头戴黄巾,攻打当地官府,劫掠城镇,一夜之间全国遍地开花

  • 孝烈武皇后阿巴亥为什么殉葬?阿巴亥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孝烈武皇后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第四任大福晋,皇太极的继母。阿巴亥11岁嫁给努尔哈赤,此后为他生下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子。不过阿巴亥最后死的很憋屈,皇太极强行逼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阿巴亥是皇太极继母,他什么要这样做呢?当年,努尔哈赤在外重病,阿巴亥得知后准备前去探望,结果在途中收到努尔哈赤的死讯,皇太

  • 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为何与女儿断绝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还是很有个性第一个人,虽然看上去比较简单的一个人,但是实质上他却不简单,话说他竟然和自己的女儿断绝了关系,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行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1964年,已经63岁的张学良和远在美国的于凤至离婚之后,没过多久,又和

  • 春秋时期,小国在霸主之间的存活之道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从春秋过渡到战国时期,强国基本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要知道春秋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但真正做到称霸的只有个位数。相比如何称霸,可能对于更多小国来说,怎样才能从霸主手中存活下来尤为重要,他们的生存之道才是头等大事。毕竟跟比自己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硬碰硬往往都是没好下场的,智取也都是少数。所以春秋的霸主之道和

  • 薛万彻怎么死的?薛万彻为什么要替李建成效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为了太子之位最终决定背水一战,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弑杀。从这场夺嫡之争的配置来看,李世明的手下无疑人才更多,不过李建成也有很厉害的将领,例如薛万彻便是其中一位。玄武门之变时,薛万彻率兵差点反扑秦王府,李世民也知道薛万彻是个人才,此后还将他收至麾下。为什么当年薛万彻会决定替李建成效力呢

  • 明朝时期的军事实力如何?有多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正式这个王朝击垮了曾经一度将战火延伸到了欧洲多瑙河沿岸的蒙元。明朝在建国之后也没有像其他王朝那样实行与外族和亲的政策,所以说当时的明朝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的,不然哪有实力与外族与蒙元进行对抗呢?那么,在那个年代,处于巅峰时期的明朝军事

  • 战国时期的卫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为何秦始皇灭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话说秦始皇一路扫荡六国,觉着自己已经是普天之下,全是自己的国土了。然而在瞪眼一看,发现居然还有一个国家还存在着,而这个小国家就是卫国。那么卫国为何在燕赵被灭之后还能活着呢,而这是有着原因的,这与卫国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说起来,当年秦国穿开档裤时,卫国却是祖上正阔的时候

  • 朱棣死前是如何安排传位的?为什么想要传给朱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朱棣时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先不说他发动的靖难之役,今天主要来说一说他传位的事情,历史上在朱棣之后的皇帝是朱高炽,但是实际上朱棣其实一直都在朱高炽和朱高煦这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甚至朱棣临死之前还是在想要把皇位传给朱高煦。但是很显然最终他的选择还是朱高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