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东兴之战孙吴以弱胜强,诸葛恪一战成名

三国东兴之战孙吴以弱胜强,诸葛恪一战成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104 更新时间:2024/2/28 16:29:18

孙权病逝后,司马师准备对孙吴出兵,他派司马昭领兵15万,前去进攻东吴。魏军选择兵分三路,司马昭率领7万大军从东路进攻,遇上了诸葛恪的部队。虽然司马昭手上只有7万兵力,但还是比诸葛恪的4万要多,但诸葛恪利用各种计谋击败了司马昭,打赢了这场东兴之战。此后司马昭因为战败导致侯爵被削,而诸葛恪则是一战成名,在东吴的声望更是达到顶点。诸葛恪究竟是如何击败司马昭的呢?

三国后期,在曹魏基本上掌握在司马家后,魏吴爆发了东兴之战,也就是在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此时距离两国上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也就是石亭之战,已经过去了20多年,而此战以吴国大胜为结局,这也成为了吴国在军事上对魏国的最后辉煌。

这场战役的本质,其实更多的是两国的两位掌权者为了巩固自己位置而进行的战争,司马师和诸葛恪在战争前都是先后掌握了各国的权柄。

《晋书.景帝纪》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三国志.诸葛恪传》权诏曰:「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

两人不同的是,司马师在司马懿之后,要继续巩固司马家的地位的人,毕竟已经实质上窃夺了曹家的江山,所以说司马家看似一切都在掌握当中,但是也不容的他放松警惕,后来淮南之地不是就先后叛乱了吗,而诸葛恪的权利来源要比司马师合法的多,人家是孙权授予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两人都需要一场胜利的对外战争,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相对来说,诸葛恪要比司马师更加激进。

《三国志.诸葛恪传》权黄龙元年迁都建业,二年筑东兴堤遏湖水。后征淮南,败以内船,由是废不复脩。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众於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

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於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

诸葛恪大兴人力,于濡须水两岸修建城池,遏制由巢湖进入长江的通道,也就掐死了魏军通过巢湖进军的通道,但显然诸葛恪的行为引起了司马师的不满,两人都是看到了对方的特殊时期,诸葛恪是抓住了司马师刚掌握权柄不久,而司马师则是抓住吴国新主继位,两国都是处于国内不稳的时期,而这个时候诸葛恪主动“找聊天”的方式,司马师自然是要接招的,其实诸葛恪建城池,已经石亭之战是周鲂假投降,这都是同样的套路,就是引诱魏军主动进攻,之后东吴打防守反击,不得不说东吴远征能力不足,但是打防守反击是很拿手的。

这面是诸葛恪耍心机,那面则是司马师主动往里跳,毕竟曹魏实际上的主人已经换人了,司马师是需要立威的,当时曹魏朝堂之上傅嘏是不支持直接强行进攻的。

《三国志.傅嘏传》以陛下圣德,辅相忠贤,法明士练,错计於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之,虏之崩溃,必然之数。故兵法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若释庙胜必然之理,而行万一不必全之路,诚愚臣之所虑也。故谓大佃而偪之计最长。

说白了就是依靠曹魏的国力,拖垮孙吴,长时间在东吴边境线驻军,是不是骚扰一下,有点类似田丰建议袁绍对付曹操的办法,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当时的司马师是不能接受的,本来司马家的权柄就是政变夺过来的,现在是展现威信的时候,拖,对于司马家来说绝不是良策,同时那样的话,还会是别人长时间拥有兵权,司马师表示:我不支持,就是要打!

《三国志.诸葛恪传》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於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当时魏军是三路南下,但是主要攻打诸葛恪所建的左右两城的是胡遵,可以说当时的战场是最不利于曹军的,背后是巢湖,前面是山,城池就建在山上,魏军最具优势的骑兵部队难以发挥作用,山地作战又不是魏军所长。

这就必须说诸葛恪耍的小心机得手,引诱曹魏主动出击,还在这么不适合魏军作战的地区交战,水道纵横之地到是吴军所长,魏军一开始就吃亏了。

在得知魏军南下之时,诸葛恪就帅4万余人驰援战场东兴堤了,关于诸葛恪所率的将士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其中大部分是诸葛恪收编的丹杨兵。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

个人觉得虽然不一定完全是丹杨兵,但是绝对有丹杨兵的存在,毕竟东兴战场上最适合善于山地作战的部队,那么丹杨兵就再适合不过了,而且诸葛恪收编了丹杨兵后,不可能一次不用,东兴战场是一次不错的机会。

在这次东兴之战中,诸葛恪的战术还是很高明的,大致是派遣精锐的先头部队,奇袭围城的魏军,制造混乱后,第二波攻势紧接跟上,同时派遣偏师,破坏魏军的浮桥,结果就是让围城的魏军被吴军分割包围,各自为战,发生大溃败。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阶段,一个是丁奉雪中奋短兵,一个是朱异摧毁魏军的生命线,浮桥,魏军在前后夹击中大败。不过在各方记载中,到底是谁“雪中奋短兵”,可能略有不同。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

《三国志.丁奉传》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

《建康实录.废帝卷》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等为前部,恪自继之。时天寒,雪,魏军会饮,见赞等兵少,犹不持戈戟,但兜鍪刀盾,裸身缘堤,大笑,不即严兵。

各方记载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吴军突袭魏军的先锋部队,不仅仅是丁奉所部,留赞也在其中,所以说个人觉得,当时的情况应该是,丁奉和留赞一起突袭魏军,而赤膊上阵的提议应该是丁奉提出的,留赞也听从了丁奉的建议,两人一起率部和魏军近距离肉搏交战,个人觉得不能把功劳都放在丁奉头上,人家留赞也是出过力的,就是名气比不上丁奉罢了。

当时丁奉和留赞所部大概是3000人,这可能引起了魏军的轻视,加上丁奉是东吴少有的百战老将了,这样的将领往往能够抓住一瞬的战绩,也就是战场上敏锐的嗅觉,所以说他选择的战机肯定是相对合适的时机,加上自己裸衣而战,打仗打的就是一股士气,丁奉身后的年轻将士,看到老将军赤膊上阵,军人的气势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而这恰恰是这股突袭部队最需要的。

而对于魏军来说,首先丁奉这支先头部队人数不足,和围城的魏军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说魏军轻视没有相应准备,当吴军脱下盔甲,赤裸上身的时候,魏军大笑而不备战,个人观点,除了情敌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原因,那就是诱敌。

只是曹魏一方关于此战的记载太过简略,不知道当时魏军将领的想法,但是不排除,魏军在沿岸不设防,就是引诱吴军上岸,毕竟水战是魏军的弱项,不设防,给吴军机会,上了岸,再意图围歼,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的一种可能,只是当时魏军将领指挥能力太差,加上山地作战,魏军虽多但是调动起来极其不便,也容易出现,前方部队挡住了后方部队前进支援道路的情况,而丁奉率部又极其奋勇,丁奉在击溃魏军前部后,魏军自然就发生了混乱。

再者根据诸葛恪的战术安排,在丁奉之后,还有吴军的波浪式进攻,“会据等至,魏军遂溃”,“恪自继之”,由此可见,在丁奉之后,吴军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攻势,连丁奉都没有围歼的魏军自然是扛不住吴军接二连三的进攻的。

最主要的是,魏军大部分兵力被丁奉所吸引,那么驻守浮桥的部队必然减少,而这也给了朱异机会。

《三国志.朱桓传》是岁魏遣胡遵、诸葛诞等出东兴,异督水军攻浮梁,坏之,魏军大破。

前面正与吴军激战的魏军得知后方浮桥被毁,那是什么感觉,自己已经落入到吴军的包围圈当中了,加上魏军已经发生混乱,那么逃是所有魏军将士的唯一想法,“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於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桓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

这景象其实就是魏军败兵争相逃难,但是不知道浮桥已经被完全摧毁,先行抵达浮桥想要渡河的魏军活生生被后面溃败的魏军挤下去的,魏军已经完全失去指挥,这个时候别说是吴军精锐部队,哪怕是一支临时组建的吴军都可以让数倍于己的魏军感到恐惧,任何一个将领,都无法再次组织其有效的抵抗,按照当时的情况,魏军想要存活,只能期盼军中出现一个将领,能够稳定自己的部属,在险要之地死扛住吴军的攻势,给混乱的魏军以喘息之机,那样的话魏军尚可一战,不然的话是没有机会的。

《汉晋春秋》毌丘俭王昶闻东军败,各烧屯走。

此战吴军大获全胜,诸葛恪以此军功彻底掌握了话语权,成为了当时东吴第一权臣,而司马师虽然被打了脸,但是也不至于撼动司马家的地位,这场由诸葛恪挑起的战事,虽然是诸葛恪达到了目的,但是也为后来诸葛恪的败亡埋下了伏笔,还是那句话,东吴最擅长打防守反击,至于主动进攻,怎么打都疲软。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儿子全身的毛给剃掉?他的儿子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古代有各种各样惩罚折磨犯人的方式,各种酷刑应有尽有,但是也并不是说所有的酷刑都是为了折磨人的肉体,还有一些是为了击溃犯人的心理,让他们体验一把生不死的感受。而剪头发,在古代是非常重的罪,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很严重的惩罚,为何朱元璋却会将自己的儿子身上的毛都剃掉?他的这个儿子是谁,做过什么事

  • 杨贵妃真的有狐臭吗?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古代人,我们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很多人的印象还都是从各种民间传说当中来的,不知道是否经过了添油加醋,又加了多少,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样子。民间有传言,说唐玄宗最喜爱的杨贵妃其实有狐臭,但是却并不能阻碍李隆基对她的喜欢,这一定也实在是太重口味了,可是,这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是传言,又为什么要造这

  • 长乐公主为何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皇帝非常重视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将来可能会是继承自己皇位的人,但是对于女儿却也不会忽视,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重视自己的女儿,他最疼爱的女儿是长乐公主李丽质,而之所以最宠爱这个女儿,因为她的母亲就是自己最爱的人。那她的母亲究竟是谁,为何会得到李世民这样的宠爱?长乐公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关于长

  • 秦国为什么没有被大国吞并?地理位置立大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非子原本是一位养马人,因为马养的好,周王才封赏秦地给他,从而建立了秦国。不过当时来看,秦国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好,基本上是最西边的一个诸侯国,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如中原,还有东边的国家。但也正是因为秦国地处偏远,所以才能多次虎头脱险。早期秦国国力并不突出,如果给他安排一个好位置恐怕秦国早就被其他大国给吞并了

  • 历史上真有张德林吗?张德林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开封传奇》让我们认识了张德林这个人物。张德林是北宋枢密使,他因立下战功得到封赏,契丹更是把本国公主献给张德林。但张德林却在私下扩展自己的势力,干起了贪污等不法的勾当,最后是被包拯包大人给绳之於法。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张德林这个人呢?实际上剧中的张德林是虚构出来的,不过有一人的经历和张德林颇有几分相似

  •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三藩之乱,指的是清朝初期发生的一次藩王动乱。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朝代建立之初,是非常容易发生这种藩王的造反的,朱允炆就是因此失去了皇位还下落不明,但是那是因为朱允炆想要削藩,可是没有做好,导致朱棣起兵。而清朝时期的三藩之乱又是哪三个藩王?他们是因为什么事情起兵,最终又是如何被平定的呢?三藩之乱是清朝初

  • 李渊当了太上皇之后,又生了几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之后,也没当多久的皇帝了,李建成已死,太子之位被李世民夺走,甚至连皇位李渊也如坐针毡,索性直接退位,当起了太上皇。而这个时候的李渊,虽然成了太上皇,年纪也一大把了,可是后来却又生了不少孩子,李渊退位之后的生活究竟过得是什么样的呢?他又生了多少儿子,这些儿子后来又怎么样了呢?唐朝在历史

  •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秦王朱樉?还要处死儿媳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秦王朱樉是朱元璋次子,虽然他有立下战功,但始终得不到朱元璋的宠信。朱樉知道太子之位不会是自己的,便开始有些自暴自弃,连朱元璋也渐渐不放在眼里。朱樉次妃邓氏是宁河王邓愈之女,后来是被朱元璋以“僭分无礼罪莫大焉”为由赐死。朱元璋干嘛要为难自己的儿媳妇的呢?实际上朱元璋不止一次这样

  • 安禄山为何轻易打到了长安?大唐的军队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唐玄宗时期,大唐的国力达到了整个唐朝的巅峰状态,各个方面都非常强盛,然而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让唐朝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不过,当时的唐朝既然是巅峰时期,那么为什么安禄山的军队很轻易就攻下了长安,唐玄宗不得不出逃?大唐的军队都去了什么地方,为什么没人出来阻拦呢?难道大唐的盛世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吗?

  • 秦朝利器蒙家军,在秦朝覆灭的时候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秦朝时期的孟家军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给力的,可以说是秦朝的看家利器,长城的防御都是蒙家军在,而且兵的数量也多,但是最近小编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话说这个蒙家军在秦朝快要覆灭的时候竟然不见了,也就是说消失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啊?下面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