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炽和朱高煦谁更适合当太子?朱高煦最后下场如何?

朱高炽和朱高煦谁更适合当太子?朱高煦最后下场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528 更新时间:2024/1/19 14:20:22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长子,但在靖难期间朱高炽基本上没什么作为,反倒是弟弟朱高煦多次立下战功。朱棣也曾动了更换太子的想法,但朱高煦被封汉王后一直不肯回到自己的封地,而是久居南京,想要夺取太子之位,这反倒触动了朱棣的神经让他放弃了换太子。而朱高煦一直没有死心,明宣宗继位后,朱高煦举兵造反要进行逼宫,后来兵败被贬为庶人,最后结局也是难逃一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本来皇位是轮不到他的,但他太有野心,最终找借口发起了“靖难”,登上了九五之尊。虽说皇位来路不正,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统治才能。

在位之时他大胆改革机构,增设内阁,而且还多次亲率大军征讨蒙古,巩固边境的安宁。对内兴修大运河、疏通水利,这一系列举措让大明朝迅速发展,也开始进入高度繁荣阶段,后世称之为永乐盛世。

尽管管理朝政整理天下时他如此杀伐果断,干脆利落,但在立储一事上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他本是偏向于次子朱高煦的,奈何却下不了决心,最终还是立了愚钝的朱高炽。

那么为何朱棣下不了决心呢?到底是什么事让他动摇了?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最有机会成为太子,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因为先从娘胎里蹦出来,所以有先天优势,拥有嫡长子的身份。自古以来实行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到了明朝朱棣这儿也不例外,朱高炽理所当然的被封为正牌太子。不过慢慢的朱棣却对他开始不满意起来,甚至一度想要废立太子。

而朱高煦虽是次子的身份,但深得朱棣欢心,不管是脾气性格还是军事能力都与自己极度相似。在战场上朱高煦立过不少战功,甚至还救过朱棣一命。所以朱棣心中是偏向于次子朱高煦的。

看到这里我们有个疑问,朱高炽在太子之位坐得好好的,为什么朱棣想要换人呢?

原来朱高炽之所以不得朱棣喜爱,是因为他性格内向,喜静不爱动,就爱看书写字搞文学,对行军布阵则没多大兴趣。

这让朱棣大感失望,对于朱棣而言,自己杀伐果决,在军事上雷厉风行,自己选的接班人却对这一块不感兴趣,难免在心中犯嘀咕,这是我儿子吗?完全没有我的一丝霸气啊!太丢我脸了。

此外,朱高炽因为喜欢不动如山,再加上皇室每天的伙食太好,所以朱高炽的身形十分肥胖,胖到连上马都成问题。这样的事情要是传出去,是有损皇家颜面的。

再者说,朱棣是靠绝对的武力以及果断的性格才坐稳皇位,他希望下一任继承人也能如此。但是朱高炽却生性温和,甚至有点智商不在线,这让朱棣很不满意。

不过,朱高炽却是一位合格的帝王,在臣子心中他为人宽厚,尽管朱棣多次提起要改立弟弟朱高煦为太子,朱高炽却从来不对弟弟有过一丝怨恨,反倒以礼相待。

与朱高炽比起来,在朱棣心中对朱高煦就满意多了。从“靖难之役”起,他就在朱棣心中留下了英勇的形象。据史料所载: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意思就是说朱高熙支援及时,救了朱棣一命。后来,朱棣与建文帝的大军交战失利,原本打算议和。而后朱高熙率大军赶至,让朱棣多了一份信心。“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这是朱棣对朱高熙的许诺,暗示朱高炽体弱多病,要是他病死的话,那么太子的位置就是你朱高熙了。朱高熙听闻此言,胆气倍涨,率领大军奋勇杀敌,最终获取了胜利。

在多场战役中,朱高熙都有不俗的表现,朱棣为有这么一个儿子而骄傲,心中自然就偏向了他。

虽然朱棣偏向于朱高熙,但是登上帝位之后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他嫡长子身份是一道越不过去的坎,当时明朝也是沿用这个制度。

更何况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正,他为了掩盖自己夺权的事实用了许多手段,例如更改史书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他皇位的合法性,以免天下人非议。而他夺权的原因,有一个是维护祖制。

因为在建文帝统治时期,曾经对朱元璋制定的制度有所更改,朱棣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夺权之事。现在,他当上了皇帝,如果不立嫡长子朱高炽,那么他就是违背了朱元璋制定的制度。

这前后不符,势必会遭来质疑,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他的统治,所以不得已之下才立了朱高炽。

这种背景立下的太子,自然不会得到他的青睐。所以后来他曾想废掉朱高炽的太子位,但是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如大臣解缙就说过:“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若是立皇长子,那么天下人归附,不会引起动荡。如果废长子而立次子,就会引起争斗,更严重的会兵戎相见,国家恐怕难有安宁之日。所以在群臣的力谏之下,朱棣迟迟没有动手。

此外,此时朱棣刚登上帝位不久,最怕的就是引起骚乱,行事必须小心谨慎,马虎不得。而废立太子更是重大事件,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固执己见。

此时,朱棣要做的是稳住群臣们的心,与之交好,这样才能保证他的帝位稳固。若是随心所欲的废立太子,势必会遭来权臣的不满。朱高炽虽然在朱棣心中没什么地位,但是在满朝文武心中却是备受敬重的。

因为朱高炽性格儒雅,有仁爱之心,文官集团非常拥戴他。而反观朱高煦,在朝堂之上就没什么支持度。如果一意孤行改立朱高煦的话,那么朝堂可就乱成一锅粥了。

这样的话还怎么谈治国安邦?治国离不开群臣,所以朱棣只能选择妥协。

另外,朱高炽其实有一个加分项,就是他的长子朱瞻基聪明伶俐,既有父亲的仁爱之心又有朱棣的处事风范,是朱棣最疼爱的皇孙。

朱棣最终没有废掉朱高炽也是与他有关,想着隔代相传,将来帝位能够传给朱瞻基。而朱高煦虽然功高劳苦,但是缺点也不少。慢慢的一些小错积累起来,在朱棣心中的形象也是大打折扣。

所以,朱棣最终只是思想产生了动摇,实际上并没有去行动。毕竟立储之事关乎各个方面,切不可乱来。若是仅遵循自己的喜好,那么王朝可能又要在他这一代乱起来了。

事实证明,朱棣最终没有废掉朱高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让大明江山得到了更好的延续。

作者:大慧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方心曲领是什么?宋代官服的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的朋友,肯定都会对宋朝官服上的白圈记忆犹新。宋朝官服是以红色为主,所以这个白圈会显得格外显眼,那这个饰件到底有着怎么的意义呢?实际上这个服件有专门的名字,叫方心曲领。方心曲领也是宋代官服的特点之一,其作用是为了体现出宋朝遵循的天圆地方这一世界观、宇宙观,所以方心曲领的设计,才

  • 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卓文君白头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卓文君是西汉时期著名才女,也被认为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是四川巨商卓王孙的女儿,从小就精通音律,而且善用乐器,在文学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大家非常熟知的一句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就是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可能还有不少

  • 殷商鼎盛时期有多强大?吊打雅利安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神秘尚武的一个时代。商朝的军队喜欢带着一种古老,且表情夸张的面甲,经常用武力来讨打四周各个部落或是蛮夷。当年十分凶残的北方游牧强国鬼方国都不是殷商的对手,最后臣服在了殷商的权利之下。就这样商朝成为了威震东亚的霸主级国家。与商朝同时代的雅利安人(曾经建立横跨欧亚的波斯帝国以及米底王

  • 为什么说魏忠贤死了明朝必亡?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魏忠贤,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会比较耳熟了,在魏忠贤当权的时代里,损害了很多士大夫阶级的利益,被当时很多文官集团所认为是共同的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很多人都会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为何会这么说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出身草根,理解底层民生疾魏忠贤是穷苦百姓家出生,

  • 刽子手为何砍了30多刀才将谭嗣同砍死?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为了拯救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许多爱国人士纷纷开始了改革创新。就比如说李鸿章、曾国藩等人所兴办的洋务运动;或是光绪皇帝支持下的维新运动;最为成功的就是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了。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的孙中山成功的搬倒了昏庸无道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而失败的百日维新却惨

  • 曹操为何要杀华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受到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影响,如今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很高明,而且还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一直都心系着天下百姓的疾苦,不愿服侍权贵们。即便是专门为曹操看病,也是找了个妻子重病的借口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就是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

  •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在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也就是玄武门发起了一次政变,这便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彻底的改变了唐朝的历史,颠覆了大唐中枢到地方的权利以及利益的分配。作为这次政变中最大的活着的受害者李渊,他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在爆发前

  • 康熙子孙当中活的最惨的一个是谁?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清号历史的相关记载当中,康熙皇帝拥有着35个儿子,夭折了11个,剩余的24个在后来的九子夺嫡的争斗当中死的死,废的废,不过他们为康熙沿下了近百个子嗣。在康熙的孙子当中有一位叫做弘晸的,活了有82年,虽然很长寿,但是却是最凄凉的。因为在他82年的人生中,有53年实在牢狱中度过的。没有自由,没有朋

  •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着那么多功绩,为何历史上对他却没什么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在历史上,在军师或是谋事这一类人当中,诸葛亮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相比之下,赵普这个人的名字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再进一步比较,诸葛亮是智慧与道德的双重化身,留下了太多精彩的故事。什么诸葛连弩、馒头、孔明灯、木牛流马等等的发明,形象几乎接近于完美。而正史中对赵普的基本描述是“少习吏事,寡学术

  • 清朝士兵出征打仗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钱保存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士兵们服役是没钱可拿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汉人士兵的加入,再加上战事非常的紧张,于是当兵就有钱挣了。在当时还流传这一个民谣:“三十三天三两三”。这句话可能就是当年士兵们的工资标准了。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战争的需求,绝大部分是在农民中招募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