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何要杀华佗?

曹操为何要杀华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640 更新时间:2024/2/20 9:12:32

受到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影响,如今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很高明,而且还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一直都心系着天下百姓的疾苦,不愿服侍权贵们。即便是专门为曹操看病,也是找了个妻子重病的借口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就是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

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徐少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师范学校的林振清老师认为,华佗之死责任不全在曹操,两篇论文的发表,终于解开了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

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沸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在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也就是玄武门发起了一次政变,这便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彻底的改变了唐朝的历史,颠覆了大唐中枢到地方的权利以及利益的分配。作为这次政变中最大的活着的受害者李渊,他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在爆发前

  • 康熙子孙当中活的最惨的一个是谁?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清号历史的相关记载当中,康熙皇帝拥有着35个儿子,夭折了11个,剩余的24个在后来的九子夺嫡的争斗当中死的死,废的废,不过他们为康熙沿下了近百个子嗣。在康熙的孙子当中有一位叫做弘晸的,活了有82年,虽然很长寿,但是却是最凄凉的。因为在他82年的人生中,有53年实在牢狱中度过的。没有自由,没有朋

  •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着那么多功绩,为何历史上对他却没什么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在历史上,在军师或是谋事这一类人当中,诸葛亮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相比之下,赵普这个人的名字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再进一步比较,诸葛亮是智慧与道德的双重化身,留下了太多精彩的故事。什么诸葛连弩、馒头、孔明灯、木牛流马等等的发明,形象几乎接近于完美。而正史中对赵普的基本描述是“少习吏事,寡学术

  • 清朝士兵出征打仗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钱保存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士兵们服役是没钱可拿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汉人士兵的加入,再加上战事非常的紧张,于是当兵就有钱挣了。在当时还流传这一个民谣:“三十三天三两三”。这句话可能就是当年士兵们的工资标准了。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战争的需求,绝大部分是在农民中招募士兵

  • 噶尔丹实力堪比清朝,为何轻松被康熙打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葛尔丹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的,还是很给力的,话说和清朝是有不相上下的实力,既然这么厉害其实大家也知道了,最后却被康熙打败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速度来揭秘看看具体原因吧!准噶尔实力堪比清朝?别搞笑了,准噶尔的人口不过二十多万帐,不

  • 准噶尔和葛尔丹如果没有被消灭的话结局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准噶尔和葛尔丹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还是挺有说法的,在清朝的历史少还是占有很大的席位的,但是最后还是在1911年被清朝消灭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假如这个1911年准噶尔和葛尔丹如果没有被消灭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如果清朝没有灭亡准噶尔,那么准噶尔一定会被沙俄给干掉。清朝

  • 高仙芝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高仙芝虽然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但他并不是汉人,而是高句丽人,也就是当时一直都是大唐的敌人的高句丽。那么高仙芝的来历就很引人关注了,他为何会成为唐朝名将呢?高仙芝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为名将有过怎样的战绩?高仙芝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唐朝名将的一生经历吧。高仙芝(?—756年

  • 衣带诏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衣带诏指的是东汉末期,汉献帝发动的一个,想要推翻曹操的指令,只是很可惜,最终这个计划还是失败了。这一点在一些三国题材的电视剧当中都有所展现,那么这个衣带诏上面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写了写什么呢?为什么这场变动最终会以失败告终,是提前被曹操发现了,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大

  • 贾似道死于厕所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与贾似道最有关系的,恐怕就是“蟋蟀”了。贾似道被称作是蟋蟀宰相,玩蟋蟀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爱好,这个爱好甚至在他上朝的时候都不会搁置,都会把蟋蟀揣在自己身上。有这样的臣子,皇帝却没有对他怎么样,可见皇帝也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这样的朝代,不灭亡才奇怪。贾似道甚至还写过专

  •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叡就不再是明君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的死,对蜀国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了,不过作为诸葛亮的老对头的司马懿,他可能也没那么好过,因为对于魏国来说,司马懿有一个很大的价值就是对抗诸葛亮,可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的价值就减去了一大半。然而在这时,为什么连曹叡都不再是之前的明君的样子,转而变得颓废,成了一个昏君呢?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