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会惨败?双方兵力各有多少?

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会惨败?双方兵力各有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651 更新时间:2024/1/24 23:17:00

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一场战斗,但是清军总共派出了2.5万至3万的兵力,最后却惨败给只有8000余人的英法联军。虽然清军在这场战斗中表现英勇,但双方装备差距实在太大,而且对手在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导致清军根本不是对手。最后的结果可以说是一边倒,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场战役,了解清军究竟输在了哪里。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和英法联军之间的一场激烈大战。在这场大战中,由当时清朝最强悍将军僧格林沁率领的3万清朝精锐骑步兵,与英法联军的8千人作战。但战争的结果却是清军损失了1200人以上,英法联军只死5人,伤几十人。

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为双方伤亡的数据悬殊这么大呢?

其实整场战斗,僧格林沁的布局并没有问题。当时,由于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清廷与英法联军谈判失败,英法联军决定从天津出发,北上攻打北京城。

僧格林沁担任的是阻击英法联军入京的任务。他先是亲率7千骑兵、一万步兵驻扎在张家湾一带,形成第一波阻击。接着,又派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4千骑兵驻守在八里桥一带,形成第二波阻击。为了防止英法联军从其它道路进攻北京,僧格林沁在各个路口都安插部署了兵力。马驹桥东南驻扎了1千骑兵,以防备英法联军绕道。通州驻扎了4千绿营兵,由直隶提督成保统领。齐化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又驻扎了5千人,由副都统胜保带兵。总之,僧格林沁在各条线上都进行了防御安排,以期做到万无一失。

既然各条战线上都有防御安排,为什么僧格林沁最终还会惨败呢?是因为僧格林沁的军队不勇敢吗?

关于僧格林沁的部队在这场战斗中是否勇敢的问题,我们来听听敌人是怎么说的。

法军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描述道:“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覆地冲杀……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保尔·瓦兰在《徵华记》中说:“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德里松伯爵在他的《翻译官手记》中说:“敌人已经两次被打退,却还没有认输,正准备横下一条心来争夺通道……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不用再做过多地引用了,只需看看这些材料,就可以明白,僧格林沁的军队有多么的英勇不屈了!

那么,既然僧格林沁的战术布局得当,清军又那么的英勇无畏,为什么这场战斗,打得那么窝囊,败得那么惨呢?

道理很简单。这场战斗,被称为两个时代之间的战斗,是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的一场跨时代错位对决。

僧格林沁的军队,是当时最厉害的冷兵器军队,尤其作为蒙古悍将,他配备了最先进的骑兵队伍。如果这支部队只是在冷兵器时代作战,那么,僧格林沁的军队将是战无不胜的。僧格林沁的祖先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骑兵横扫天下,当时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与他争锋。僧格林沁所拥有的骑兵,也具有这个特点。

但是,当僧格林沁指挥着这支骑兵部队冲英法联军的时候,英法联军立刻用火箭炮以及榴霰弹向僧格林沁的骑兵发动攻击。这些威力巨大、声响巨大的炮弹在骑兵部队里四处开花,瞬间就让骑兵的战马惊慌失措,互相冲撞,四散奔逃。

僧格林沁的骑兵败退后,连续重整旗鼓,组织了好几次冲击。但每次都非常窝囊地败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之下。

僧格林沁的步兵也遭遇了同样的窘境。他们也有火器,但是设备极为简陋,主要靠手中的大刀长矛。但是,大刀长矛所打的,只能是肉搏战。而步兵不管怎么冲锋,都无法靠拢敌人,和他们展开肉搏。

也就是说,在这里,勇气和无畏没有任何用处。僧格林沁的军队表现得越勇敢,冲杀的次数越多,他们也就败得越厉害。

尽管僧格林沁组织了梯级防守,但是,张家湾的阻击很快就惨败,不得不退守到八里桥。同样的,八里桥也没能形成有效的防御,僧格林沁在损失了上千人后,英法联军很快就打过去了。

这场战争结束,法国将领孟托班回国后,法国国拿破仑三世封孟托班为“八里桥伯爵”,还提议给他年金五万法郎的奖励。但是当时法国很多国会议员反对,他们说,这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而已,不值得这么大张旗鼓。

确实,冷兵器和热兵器作战,还不可笑吗?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一点,开始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高潮。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自成为什么当了42天的皇帝?这段时间里他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这必然会激发起人们反抗的斗志,李自成就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明朝政权,李自成自己也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不过,李自成的皇帝也就只有42天,这其实并不少见,政权更迭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势力出现,各自称帝。不过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在这42

  • 齐桓公是如何坐上国君之位的?鲍叔牙为何选择辅助公子小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不过齐桓公早年的继位之路可以说充满了偶然性。齐襄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季逃往楚国,当下如何选择新的国君成了一件棘手事。早年,鲍叔牙辅助公子小白逃往莒国,后来也正是在鲍叔牙的密谋下通知公子小白回到齐国,一路上还要假装被杀死,最后历经六天顺利回到齐国,被立为新一任国君。当时齐国内部对新

  • 古代真有人吃过龙吗?夏朝真的有人养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龙一向被人们看作是古代一种神兽,是生活在神话里面的动物,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不过却又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古代曾经有人养过龙,甚至有人吃过龙,传说一位夏朝的君主就吃过龙,而且自从他吃了龙之后,夏朝就走向了衰落,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夏朝还真的有人养过龙吗?夏朝自少康之后,又传了数代人,很快便传到了夏

  • 匈奴单于为什么给吕雉写情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吕雉作为历史上一位非常厉害的女性政治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武则天、慈禧并列的,虽然只有武则天成了皇帝,但吕雉在刘邦死后掌管汉朝政权,群臣表面上根本不敢动她,这一点却也是十分厉害的。不过在刘邦死后,吕雉却受到了一份“情书”,而且是来自匈奴单于,这是怎么回事?匈奴单于为什么要给吕雉

  • 宋高宗为什么选择赵昚继位?赵昚顺利通过高宗考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宋高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帝王之一,享年81岁。但宋高宗一生只有一个亲儿子,而这个儿子却在三岁时早夭,所以如何选择继承人对于宋高宗来说变的尤为关键。宋高宗还有两个养子赵昚和赵璩,他们都是赵匡胤的七世孙,后来高祖决定立赵昚为太子。而赵昚也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不仅是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还收复中原

  • 楚庄王即位初期为何不问政事?沉寂三年终成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22年时间。我们都知道楚庄王是初秋五霸之一,不过在楚庄王继位初期,楚国内乱十分严重,公子燮和公子仪爆发叛乱,而楚庄王则是前三年不问政事,以静观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是对楚国内部的形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大臣的忠奸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快速任用

  • 刘秀为什么立郭圣通为皇后?后来为什么又废后改立阴丽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刘秀年轻的时候,在见过阴丽华之后,曾经说过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样的话,后来果然也真的娶到了阴丽华,只不过又因为形势原因娶了郭圣通。后来东汉建立,他将郭圣通立为皇后,这其实也是阴丽华建议的。可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刘秀废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郭圣通作为废后,余生又是如何度过的?当年,汉高祖铲平最后一个异

  • 汉桓帝刘志为何当了13年傀儡皇帝?汉桓帝如何拿回大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位皇帝,虽然汉桓帝在位21年,但前13年都是出于被架空的状态,属于傀儡皇帝。当时朝中大权都掌握在梁太后和梁冀手里,刘志毫无话语权可言。那汉桓帝后来又是如何重掌大权的呢?主要还是依靠宦官单超等人,将梁冀以及其党羽给铲除。只是此后朝政权利又有一部分转入宦官之手,同样造成了不小的隐患。

  • 清朝嫔妃为什么戴指甲套?只是为了好看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肯定早早就发现了剧中的嫔妃手上都会佩戴几个指甲套。可能以现代人的审美来看,当年的指甲套算不上美观,但对于那些嫔妃来说指甲套是必不可少的配饰。当然除了是装饰以外,指甲套还有一些其他含义,例如品级不同佩戴的指甲套也会不同。汉族和满足在饰品上其实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清朝早期,汉人的地位

  • 秦始皇的龙袍为何是黑色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龙袍,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肯定就是金色的,但是在我国历史上,不是每个朝代的龙袍都是金色的。秦朝时期秦始皇的龙袍就是黑色的,在当时有着这么一个说法:“以水德居,服黑色”。冕冠的颜色也是黑色,直到西汉汉文帝时期才将龙袍改成了黄色。根据五德终始的说法,是汉朝取代秦朝,汉朝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