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东坡和李清照的关系,他们两人相互认识吗?

苏东坡和李清照的关系,他们两人相互认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616 更新时间:2024/1/17 13:33:39

李清照苏轼苏东坡,这两个人其实也都是生活在宋朝的,只不过苏轼基本上是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而李清照跨越了北宋和南宋,所以总体来说,李清照还是要小一些的。不过,作为当时很有名的两位此人,尤其李清照又是著名的才女,那究竟他们两人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李清照和苏东坡会不会相互认识?

李清照出生的那年苏东坡47岁。一个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被贬在湖北黄州。两个人似乎没有什么交集。

苏东坡去世那年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在这18年里苏东坡和李清照从未谋面,从两个人的诗文中也找不到两个人有任何联系。李清照18岁未出嫁之前就以诗词闻名京华,但是苏东坡对李清照没有做任何评价。

倒是李清照在25岁写《词论》的时候把苏东坡批得一无是处:“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甚至对苏门四学士中的两人也好不留情:“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苏门师徒5人,李清照批了三个,另外两个晁补之张耒和李清照亦师亦友,受到了尊重。说苏东坡和李清照的恩怨不得不提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公公赵挺之

李格非是个正直的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人格。李格非在党争中保持着中立,即不支持已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也不支持以司马光、苏东坡为首的反对派。但他还是卷进了斗争的漩涡中,甚至是躺着中枪。

李清照16岁才从家乡进京,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李格非夫妇的 思想比较通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迂腐之见,李清照生长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文学上的交往李格非和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张耒关系比较要好。李清照也因此认识了这两个人,可以说李清照诗词风格受晁补之的影响很大,二人的诗词多有相似之处。

从史料记载上李格非和苏东坡的交集只有《宋史》中的一句:“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这应该是1092年,苏东坡正在京师,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应在该年六至八月间,随后苏东坡外调,两个人相识只是两三个月而已。就这样李格非被按上了“苏门后四学士”的名头。

以李格非的人格他不会和苏东坡走的太近,卷进一派的斗争漩涡中,如果按照亲疏关系,李格非和赵挺之走的比较近。李清照16岁进京,18岁嫁给赵明诚,两家的关系如果不好岂能有儿女亲家只说?

苏东坡和李清照的恩怨

赵挺之和苏门一直有恩怨,赵挺之曾在德州任通判,与他同在德州的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就是李清照》词论》中批判的黄鲁直。黄庭坚时任德安镇监官,赵挺之为迎合变法,在德安实行王安石的“市易法”。黄庭坚是反对派,因而拒绝配合执行。苏东坡得知这一消息,在赵挺之参加“召试馆职”(相当于参加最高等级的公务员考试)时,公开批评赵挺之是个极力搜刮民财的“聚敛小人,学行无取”,无资格参加考试。为此,赵挺之和苏东坡结下了怨仇。也让赵挺之彻底倒向了变法派。

元祐六年,也就是1091年,在朝廷任御史的赵挺之上章劾奏苏轼在为大臣吕大防授勋晋爵而写的“制”书中有“民亦劳止”之句,认为这是在引用周厉王的典故“攻击”宋神宗时期为“乱世”!为臣不忠、毁谤人主,令“识者闻之,为之股栗”,是大逆不道!苏东坡获罪,外放任颍州任知州。

李清照是1101年嫁给赵明诚的,李格非应该知道赵挺之和苏东坡结仇,但是两家还是成为儿女亲家。从1091年赵挺之弹劾苏东坡,1092年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到1101年李清照嫁赵明诚,可以看出李格非父女和赵挺之父子走的比较近。

苏东坡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李清照嫁给赵明诚的第二年,元祐党人案爆发,受到牵连的官员有一百二十人。凡是和苏门有过来往的人都被定罪,李格非排列在余官当中,并不是重要人物。

赵挺之当时任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李清照为父亲的事求赵挺之把李格非的名字从“元祐党籍”中除去。写下了“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句。主持“元祐党籍”的人是权相蔡京,赵挺之并不赞同牵扯那么多人,但是他的权力没有蔡京大,蔡京的上面还有皇帝。赵挺之设法为亲家翁开脱,在皇帝面前求情,让李格非编纂“元祐党人”的奏折。其实就是让李格非做出政治选择,李格非不从。即使获罪他也要保持中立。

“元祐党籍”案对元祐党人的惩罚是非常厉害的,由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称之“元祐党人碑”。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后来,更增“元祐党人”为三百零九人。

苏东坡和李清照的恩怨

尽管获罪,李格非还是在赵挺之庇护下罢官返回原籍,相比那些被贬到偏远地区的官员,李格非算是待遇比较好的。但是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宗室下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即使是宰相的儿媳妇李清照也不例外。

汴京的繁华让李清照过了四年的美好生活,这四年里她的词作都是明朗欢快的,如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刚结婚不到两年,李清照就跟随父亲李格非返回老家,夫妻两地分居,汴京的繁华成了过眼云烟。尽管四年后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叙复元祐党人。李格非也是被禁止在京城周边任职,只是给他一个“监庙”的闲职。故此后李格非仍在原籍居住一直到去世。而李清照也没有再进入京城的机会,而且公公赵挺之和丈夫赵明诚为了李格非的事也得罪了蔡京。

赵挺之去世,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李格非被冤为党人罢官,也让李清照的下半生充满了愁苦和夫妻离别之恨。她的词作从此充满了忧郁和哀愁。这一切的遭遇都和苏东坡有关,所以在1108年李格非去世后25岁的李清照写下了《词论》对苏门大加批评。晚年的李清照在临安《上枢密韩肖胄诗》诗序中称其“父祖皆出韩公门下”把苏东坡和李格非“苏门后四学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尽情抹去,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对此事一生都是耿耿于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庞统的死对刘备有哪些影响?诸葛亮也没办法替代庞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实际上庞统的离去对于刘备来说影响还是挺大的,庞统的能力刘备身边无一人能够替代,包括诸葛亮在内。庞统是刘备能够顺利入蜀的大功臣,也让刘备有了能够自立的资本,如果庞统还在,汉中之战诸葛亮说不定就能阻止关羽进攻樊城,这样荆州不会失手,关羽也不会战死,可能整个历史都将因此改变。庞统之死令人惋惜,也成为了刘备

  • 隋末名将罗士信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罗士信在《隋唐演义》当中,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将,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也是真的有这个人的。小说中的罗士信被秦琼收为义弟,武艺高强,飞毛腿跑起来更是比跑马还要更快,那你对历史上真实的这个罗士信有多少了解呢?真实的罗士信是一个怎样的人,武力如何?罗士信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罗士信(595年―622年),

  • 历史上的白波军是怎样崛起的?白波军发展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白波军是东汉末年各起义军的其中一支,最早是由黄巾军余部郭太等人在山西襄汾县组建的一支新起义军,取名为白波军。历史上白波军有着不错的实力,鼎盛期曾有十多万的兵力,董卓曾派自己的女婿牛辅率军镇压,结果却被击败。只是到了后期,曹操逐渐发展壮大,吞并了一部分的白波军,最后也只能接受被覆灭的命运。下面就为大家

  • 汉武帝时期的张汤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历史上的很多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从一方面上面看,他好的不得了,但是从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是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没有半点人性,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张汤。他一方面是一个很多人都钦佩的清官,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绝对的好人,因为他同时还是一个酷吏。这两种可以算是极端的情况却同时出现在了他的身上,他最后是怎么死的?汉

  • 樊梨花是怎么死的?她最终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樊梨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而且也的确是一位女将,唐朝贞观年间的人物,后世对于樊梨花的演绎不完全准确,但是基本设定还是一样的。历史上的樊梨花甚至还被封侯,封为威宁侯,这可真的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了。那么,樊梨花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樊梨花的一生究竟该有多么精彩?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

  • 明朝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时间里他都干了些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明朝时期的万历皇帝,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他30年不上朝这件事的。虽说万历30年没上朝,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好好治理国家,因为在这30年的时间里,国家所有的朝政都要经过他的收,他对朝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是了如指掌,实权还是在他手上。而且在这30年中,国家的大事也依然由他操纵着,还进行了几项战事,也算是

  • 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接收了数万名犯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历史当中,要说朝代的更替影响最大的是什么?那就是统治阶级,并不是普通老百姓。因为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要求就不高,能够吃饱喝足,过上安稳的日子,绝对是不会去管谁去当皇帝的。所以说即便是改朝换代,许多小的制度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就拿宋跟后周举例,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清朝灭亡那会,虽然有革命,但也属

  • 壬寅宫变对嘉靖帝产生了哪些影响?嘉靖朝政就此由盛转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壬寅宫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宫女谋划刺杀皇帝的事件,也给整个嘉靖朝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这些宫女因为不满嘉靖帝喜怒无常,还擅自鞭打宫女因此决定起义。但计划并没有成功,嘉靖帝有惊无险还是活了下来,此事过后嘉靖帝开始怠慢朝政,决定不再上朝,就此潜心修道。而严嵩趁此机会专权乱政,大明慢慢由盛转衰。要说

  • 海瑞遭人排挤为什么还能升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海瑞一定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大清官了,他清官的名头不光是当时,在后世也流传了数百年。只不过,海瑞在当官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直遭人排挤的,这也很正常,海瑞的性格去做官,一定会得罪一大票的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海瑞明明遭人排挤,却还一直不断升迁,排挤难道不是会被挤出朝廷吗,为何海瑞的敌人们却在帮他升官?海瑞

  • 溥仪结婚的时候那些军阀头子们都送了多少钱的礼金?徐世昌最阔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灭亡溥仪退位,溥仪就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一位普通公民。虽说溥仪已经是退位了,但是溥仪的生活确还是非常的富裕,好吃好喝的供着。很快溥仪就到了结婚的年龄了,虽说已经是普通公民,但是前朝皇帝的身份还是在这的,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总不能婚礼办得跟普通人一样吧,那皇室的威严何存?于是那些清朝的遗老们,有钱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