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孙衍得到秦王重用为什么又离开秦国?

公孙衍得到秦王重用为什么又离开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787 更新时间:2024/1/5 5:13:33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一位纵横家,而他的主张主要就是联合其他国家合纵抗秦。不过在公孙衍前期,他也在秦国待过一段时间,而且还收到了秦昭襄的重用,后来公孙衍又是为什么离开了秦国,去了其他的国家,而且还联合其他国家对抗秦国?公孙衍恨秦国吗,难道是他在秦国的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让他无法释怀的事情吗?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主张合纵抗秦。他一生曾在秦,魏,韩三国为官,他秦国时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为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

后来,他却去了魏国,韩国,这又是为什么呢?他在秦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后来一直要合纵抗秦?回答这些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客观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提出合纵主张的人,但他有一个政敌张仪,张仪提出连横的策略,正好是与合纵相对的。

那么这和公孙衍后来合纵抗秦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而且有直接关系。因为公孙衍侍奉的第一个国家就是秦国,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王。

商鞅去世后,秦惠文王就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公孙衍此时就开始筹划攻打魏国。很快公孙衍就率军打败了魏国,魏惠王就割地求和。

公孙衍就提出来魏国既然求和,秦国就可以去攻打别的国家。正好此时张仪来到秦国,他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时正是攻打魏国的好时机。

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分析后,非常高兴就任命张仪为客卿,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公孙衍就被冷落了,公孙衍觉得自己不会再受重用,就离开秦国去了魏国。

公孙衍的政敌张仪来到秦国后,公孙衍的思想被秦惠文王抛弃了,那么公孙衍在秦国就不受重用了也不可能再待下去了。

那么公孙衍去了别的国家肯定要为这些国家服务,而秦国当时很强大很霸道,所以公孙衍就提出来合纵的策略来抗秦了。

2.主观

公孙衍主观上对秦国是不满的,因为公孙衍是魏国人,所以他对魏国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在对秦国攻打魏国并不是很赞同,但是他在秦国为官,当然要为秦国考虑,如果有机会为魏国讲话,那他也会为魏国着想,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公孙衍在率军攻打魏国时,魏惠王拿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拿了人家的手段,于是就替魏国说好话,叫秦惠文王与魏国讲和。

此时,张仪提出攻打魏国,秦惠文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并重用张仪,那么公孙衍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公孙衍被迫离开了秦国。

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肯定会对秦国不满,视张仪为敌人,公孙衍当然就会发起合纵来对抗秦国。

此后,公孙衍多次发动合纵攻秦,但由于诸侯国之间不团结,不齐心,各怀异心,导致合纵失败。

公孙衍带着对魏国的感情,对秦国的不满以及对张仪的仇恨,这些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得公孙衍最后决定合纵来抗秦。

于公可以削弱秦国的实力,于私可以为他自己报仇,可见是一箭双雕。所以从主观上来讲公孙衍提出合纵抗秦也是有理由的。

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公孙衍好像是应该发起合纵抗秦。客观上,张仪来到秦国抢了公孙衍的风头,使公孙衍在秦国失去了作用不得不离开秦国,去其他诸侯国。

所以公孙衍来到魏国后,提出合纵抗秦的想法,为什么会提出合纵的想法呢?因为秦国当时很强大了,一个诸侯国是没有实力与之抗衡的,只有诸侯国们联合起来才能有实力抗击秦国。

主观上,公孙衍是很记恨张仪的,同时也对秦国不满,那么怎样才能发泄自己心中不愉快的心情呢?

当然就是报仇,换句话说就是要打败秦国,使张仪的连横破产,所以他希望借助于诸侯国们的共同力量来帮他报仇,所以公孙衍的合纵计策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但合纵最后失败,公孙衍在魏国也成为了朝廷内斗的牺牲品,被冤杀了。公孙衍其实可以过得更好,当张仪来到秦国后,他受到排挤,那么他可以回魏国老家种地,没必要去魏国为官来报私仇,使得自己最后在魏国被冤死。

所以一个人不要去记仇,报仇,要学会放下自己心中的仇恨,把自己解脱出来,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快乐,更幸福。像公孙衍这样,仇没报成,还枉丢了性命,实为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要放好心态,遇到不公的事,能解决最好,不能解决就一笑而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但我们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增长智慧,给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张辽威震逍遥津,入选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215年,东吴十万大军逼近合肥,张辽仅率领800士兵一路杀至孙权旗下,最后东吴军队望风而逃,孙权也只能暂且撤退。后来张辽乘胜追击,再次击败孙权、甘宁,成功守住合肥。张辽经此一役后名声大振,威震逍遥津的故事也是流传至今。张辽在三国时期算是一名悍将,而且他的实力绝对不输蜀汉五虎。此后张辽被选为武庙七十二

  • 张学良为何要杀掉杨宇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张学良为何要杀掉杨宇霆,那这就要从郭松龄为何要反奉开始说起了。1925年的11月份,原本奉系大将郭松龄正式通电开始起兵反奉。在反奉战争打响的头几天里,郭松龄的部队就成功的占领了山海关。之后郭松龄将自己的军服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自己则担任总司令。并且他将“不扰

  • 唐太宗打压尉迟敬德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了唐朝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尉迟敬德与程咬金都是唐初时期非常厉害的武将,早年期间,这两人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中地位是不分上下。不过到了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却有着非常明显的悬殊。因为尉迟敬德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失宠了,遭到了李世民的打压。那么这是为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程咬金其实比尉迟敬德要更早

  • 鲧禹治水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也都十分敬佩大禹的这种精神,不过治水这种事情,大禹并不是第一个做的,他其实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来完成的。在大禹之前,有鲧治水,鲧读作滚,他是大禹的父亲,但是为什么少有人了解鲧治水的方法呢?鲧是如何治水的,他的办法和大禹有什么不同,又该怎样评价两人治水的办法呢?最早有文献记载

  • 李渊退位后待遇如何,竟比当皇帝时还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决定提前禅位,自己当起了太上皇,退位后的李渊他的待遇有着怎样的变化呢?李世民登基后肯定不能冷落自己的父亲,毕竟他可能也没想到李渊会禅位于他,或许真的是被他的手段给吓到了。李渊的养老生活过的也挺不错,甚至有些方面的待遇要比以前更好,只要他们父子能够安稳相处,那李世民就能放开

  • 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六扇门哪个最强?明朝最强特务组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总共存在了276年的历史。到了明朝末期,问题就开始接连不断的出现了。此时的明朝内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党争,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时候的名称风雨飘摇。当初的明朝为了控制官员,以及监视这些官员,明朝皇帝建立了很多特务

  • 诸葛亮为了稳固地位做了哪些事?对蜀汉究竟是好是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虽然有着“三国第一贤相”之称,不过想要达到这样的成就,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刘备托孤并没有把蜀国交给诸葛亮一人,而是分了一半权利给李严,这样做肯定要比一人掌权来得好。不过最后的结果却是李严被诸葛亮贬为庶人,再也没机会踏入蜀汉的核心圈。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但

  • 宋朝开国将领为何甘愿放弃兵权?赵匡胤开出无解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被很多人称赞有加,起码没有为难这些开国功臣。不过站在这些功臣的角度想想,他们的立场也挺难的,立下的功劳太大有可能还不是好事,所以为了以防万一一般不会轻易交出兵权。为什么赵匡胤就能让这些将领心甘情愿的放弃兵权呢?因为赵匡胤开出了让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想要让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放心戒心,也

  • 胡惟庸案真的是一场冤案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明初四大案中,因此而死的人不计其数,朱元璋杀掉的功臣的确是非常多,胡惟庸可以说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然而因为胡惟庸的案子受到牵连的人却不在少数,但是,一个案子牵扯数万人,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做了坏事,又有多少是无辜者,这就真的是不可预估的了。但是胡惟庸案本身案情的真相究竟如何,为什么有很多人认为这根本

  • 汉哀帝和董贤有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西汉时期似乎很多皇帝都有一个类似于“男宠”一样的存在,也因此诞生了很多用来形容同性之间感情的词语,比如断袖,就是出自汉哀帝刘欣和董贤两人之间的故事。汉哀帝为了不打扰董贤休息,竟然把自己被董贤压住的袖子割断,历史上恐怕少有人能做到这个地步吧?汉哀帝和董贤之间究竟还有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