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悉心培育孩子,但他们为何大多都不成器?

朱元璋悉心培育孩子,但他们为何大多都不成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647 更新时间:2024/2/22 5:46:21

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讲,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甚至作用会超过学校的教育。明朝时期,朱元璋也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他会告诉孩子自己人生中学到的经验和道理,会给他们找最好的老师,最好的陪读,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然而,我们也看到,明朝时期的奇葩皇帝也不在少数,真正能担当皇帝的人似乎并不多。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朱元璋应该算是一个好爸爸,他给儿子、孙子甚至后代们提供的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既严厉又饱含着浓浓的爱意。

但是很奇怪的是,他的后代们却大多不成器,明朝的历代皇帝之奇葩,在历朝历代都是少见的。

早在称帝之前,朱元璋在高强度的军事战斗之余,就念念不忘教育儿子们不忘出身,“儿生长富贵,习于宴安,今出旁近郡县,遍览山川,经历田野。……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铭记在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创业不易”,是朱元璋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告诫,饱含着深沉的父爱。不能忘本,是朱元璋给儿子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洪武十年(1378),朱元璋开始正式培养太子朱标,叫他处理政务历练,还特意下发了一道旨意,阐述创业难和守业难的问题,明确提出,只有勤劳,了解实际,才能辨别真伪。在朱元璋的眼里,凡是富贵子弟,最大的危害就在于纵情享乐。

如何保障大明王朝长治久安,在朱元璋看来,只有好好教育子孙,确保后代们从道德、能力上合格,才不会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他在宫中为儿子们办了一个大学堂,选出当时最优秀的国子生做伴读,并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图书馆。朱元璋经常来这里考察学习情况,心情好的时候与他们一起作诗,探讨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

朱元璋还选拔当时最好的老师给儿子们上课,当时有一个叫刘崧的国子司业,朱元璋非常认可他的教学手段和品行,经常跟他开展教育对话,往往“燕语移时”,就是往往聊天聊过了时间。

朱元璋认为这个老师最大的优点不仅仅是水平好,更多的是品德高,而且淡泊俭朴,兄弟三人住在一个茅草屋里,有四五十亩地,等做了皇子老师,依旧如初,十年之间一条破被子,直到被老鼠咬坏了也不换,仍旧修补好给他儿子盖。

还有一位老师人称“老实罗”,有一次,朱元璋去他家暗访,看到这位教书先生住在贫穷的陋室,正自己动手粉刷墙壁,让妻子抱一个木墩给朱元璋坐,连一个现成的凳子都没有。朱元璋大受感动,当场赐给他一座房子。

对于这样品德高尚的老师,朱元璋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给子孙留下了一份最重要的遗产:《皇明祖训》,要求子孙对此绝对执行,作为帝国最高家法。

早在洪武二年(1373年),在政治初步运行后,朱元璋就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编纂《皇明祖训》,前后历时六年,七易其稿,并严肃告诫:“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地告诫子孙后代该如何做皇帝,如何管理好这个国家。

朱元璋不仅注意儿子们的早期教育,到了一定年龄后,还会把他们外放做藩王进行历练。

洪武十年(1378),朱元璋让太子尝试处理政务,并且下令,今后的政务都要向太子禀告,最后再由朱元璋拍板。

对于有军事才能的儿子,朱元璋尽可能让他们去前线熟悉军事,希望在前线体验军事的艰辛,从而培养出一种军事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光如此,儿子们在各地的表现他都派人进行秘密观察,将一举一动随时掌握,一旦发现有越轨和不妥的事情,马上介入,加以严肃纠正。

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是非常好的,即使放到今天,也算得上是优质的教育,但是,为什么朱元璋的后代却大多不成器呢?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朱家后代之所以多奇葩,其实也正是朱元璋的这些严厉的教育所致。正如他在《皇明祖训》中告诫的那样:“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朱元璋也太自以为是了,即使他说的是对的,谁能说一百年后还是对的?还“一字不可改易”,也太自大、自恋了。

历朝历代对“祖训”都非常重视,但没有一个开国皇帝像朱元璋这样严厉到如此“不讲理”。

其实这样的悲剧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父母自以为什么都替孩子想好了、规划好了,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规划的去做,就一定能成功,但现实却往往打了他们的脸。

说到底,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历练、去改变,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如果父母把什么都替他们规划好了,反而成了束缚他们的枷锁,即使成功了,也是非常脆弱的,一有个风吹草动,立刻分崩离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什么派徐福出海?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皇帝,当然了,在秦始皇执政期间,秦始皇也是颁布了很多的新政策,比如,废除了井田制,实行郡县制,还有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关于秦始皇的功劳,那就是统一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时秦始皇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体,总想自己长生不老,为此,他也总在寻找长生不老的办法,当时,秦始

  • 司马师为什么要废掉曹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曹氏一族最初的强大政权,可以说是曹操从汉室手中抢夺而来,而后来辅佐曹操的司马懿的司马家族,又从曹操的子孙手中把曹家打下来的政权给抢了过去,这两段的历史何其相似!曹家最后一位皇帝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曹芳,而当时掌控朝局的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司马师为什么,又是如何废掉曹芳的皇帝的呢?三国时期,烽火不断

  • 韩信死后萧何说了什么?萧何对韩信的死是真心还是假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作为一代军神,单论军事才能,当时可以说无人能及,但是他却触犯到了刘邦的底线,以至于刘邦不得不想要除掉他。我们也知道,最终是萧何协助吕后除掉了韩信,然而在韩信死后,萧何说了一句话,让人分辨不出他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韩信因为萧何而功成名就,也因为萧何命赴黄泉,他到底说了什么话,如此让人难以捉摸?在中

  • 为什么三国三大战役兵力要比战国时期少这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写曹操赤壁之战有80万水军,实际上是夸大的手法,如果曹操真的有80万大军那怎么样都不可能输了。其实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远比战国时期的战役兵力要少,而且是少很多。在长平之战当中,秦国和赵国的兵力总和超过了100万,三国里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规模的战争,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口反而少了这么

  • 古代哪里来的钱修建京张铁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第一条自主研制的铁路,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京张铁路了。京张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自主研制的铁路,是为中国扬眉吐气了一番,当时的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那么,在当时中国经济短缺,没有钱的情况下,京张铁路是怎么修建起来的呢?京张铁路修建的经费是哪里来的?当小编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编觉得应该是当时有专门的

  • 孔子最宠爱的门生子路为什么被砍成肉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孔子孔圣人大家都知道的真的是很厉害的,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也是息息相关的,最近不少的网友都说了,孔子其实也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孔子最宠爱的门生子路,这个人是被砍成了肉酱了,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谓子路的故事就不多讲了,毕竟是闲人,晚辈不

  • 不识一字的李卫为何能当上高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李卫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的,李卫当官这样的事情想必大家也是听说过的,但是其实大家知道不知道李卫其实不认识字的,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能当上高官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清朝的时候,特别流行买官卖官,而且社会上的这种风气慢慢的成了一种统治者默认的当官渠道。而在这些买官的人当中,却有这

  • 清朝为什么会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真的不能选拔人才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落后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清朝也叫清政府,当时的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不与外界进行沟通,自己搞自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自己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但是,这样的下场就是被其他国家强行的打开

  • 古代秦始皇为何"焚书坑儒"?真正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秦始皇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始皇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自称自己是皇帝的人,在当时的秦朝,秦始皇的功绩还是有很多的,关于秦始皇小编觉得秦始皇一生的功绩还是大于过错的,秦始皇在世期间,功绩有邢秀玲去,修筑万里长城,抵御敌人,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六国,是中国成为一个整

  • 大都督和大都护分别是什么?唐朝设立官职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唐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朝在中国古代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当时的唐朝人们都非常的富裕,人们的穿着打扮都非常的雍容华贵。不仅如此,当时的人们以肥为美,以肥为贵,就以杨贵妃为首的代表。都是非常胖的,唐朝也是有很多新的职位的,比如大都督和大都护.这些职位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当时唐朝设立这些职位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