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匡衡凿壁偷光,成名之后他干了什么?

匡衡凿壁偷光,成名之后他干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79 更新时间:2024/1/23 22:27:40

说到“凿壁偷光”,可能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自己的老师说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一直都被当做是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的确,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之后,确实是功成名就了,但是,一个小时候努力学习的人,长大之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了,他还真的会继续保持一开始的心吗?匡衡长大之后,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相信大家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都学过“凿壁借光”的故事,史书有着详细的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西汉(生卒年不详)时人,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匡衡出生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很很勤奋尤爱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更买不起书,只好跟着好心的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识字的能力。

那时候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书在那个年代是非常贵重的,就是有书也不会轻易借给别人的。为此,匡衡就选择了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只求肚子能吃饱不要工钱,就是请求东家必须借书给他看。

就这样度过了几年后,匡衡也逐渐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时间能看一点书,所以借来的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想既然白天没时间好好看书要种地着急,我只能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家里真的很穷很穷,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给他点灯看书,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哈!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轻轻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考了九次试,才悬悬中了个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因为匡衡对《诗经》独特的理解,让当时的经学家们所尊崇,连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元帝即位后,立即任命匡衡为郎中、尊为博士后为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一系列灾变,引发全国上下一片惊慌。

这是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就是依据《诗经》里面的经典来规劝汉元帝要节俭,要亲贤能而远小人,要以“圣人之心”来治天下等等,这些都是对国家有积极作用的。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又任命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的典型了。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更深得元帝的信任。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了石显以前所犯罪恶,并检举了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

因其在元帝时被封为安乐侯,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但匡衡晚节不保,竟然利用制定郡图勘定地域的时候,非法扩大封地和掠夺他人田地四万多亩。

这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了!年轻时偷光是为了做好学问走向仕途,可老了却偷占掠夺国家和私人田产,落了个晚节不保。名扬天下的好学之士的楷模,最终却成了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大贪官呀!

这时候的匡衡逐渐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听不进同僚的劝告并与同僚之间有了相互猜忌离,被人弹劾。被司隶校尉等官员联合奏参告其私自扩大封界强占他人私产,再加上石显挟私报复不,被成帝下召抄没一切财产和封地,最终被贬为庶民。

就这样,匡衡从位极人臣的高官,一下子变成了一名普通百姓,只好返回了故里返回,没有几年后,病死于家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香河老人的尸身没有腐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没有经过处理的人的尸体,在自然环境中是会腐烂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过有“千年不腐”的尸体,那都是古人经过了一定的处理的,用上了古代的一些防腐手段,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然而在上个世纪,却出现了一个“香河老人”,她死之后尸体未经过

  • 托塔天王把塔放下,真的会被哪吒杀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靖是托塔天王,手里常年托着一座塔,要说他出去执行任务的时候托塔也就罢了,但是他在自己家里的时候照样一直托着塔,这就是很奇怪的了。这座塔究竟有什么玄机,李靖从始至终不肯把塔放下来又是为什么,难道他就不累吗?为什么有人说李靖如果把塔放下来,就会被哪吒杀死,这是真的吗?哪吒不是李靖的儿子吗,为何与父亲有

  • 皇帝一人权利太大?古代有哪些办法能有效约束皇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是古代帝制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之所以会创立“皇帝”一词,就是为了告诉世人皇帝便是天地万物之王。可以说皇帝拥有着主宰一切的权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表明了忠诚,但也透露出了一种无奈。皇帝的权利太大,肯定不会是一件好事,那各朝都有哪些办法来

  • 包拯的儿子孙子都比他早死,为什么还有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包青天,那是一个活跃在不公平的案件当中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形象,包拯判案非常公正,不管对方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虽然这些都是民间对包拯的传说,而且还认为,包拯因为断案公正,所以死后到了阴间,才成为了阎王爷。而关于包拯的后人,也有很多人关心,在历史上包拯的儿子和孙子在包拯死前就已经死了

  • 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为什么把地缘最差的分给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某一种权力,那么必然会为自己谋取一些福利,这是人的本性,顶多也就是有人不为自己谋私利,公平均等,这样也能赢得人们的赞赏。但是项羽却有些奇怪,他明明手握分封诸侯的权力,可是他分给自己的地盘却是所有分封里面最差的一块地,但是项羽又不是大公无私的人,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项羽分给

  • 貂蝉被曹操送给关羽之后,为什么第二天就自尽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总的来说,但凡是说到了“貂蝉”这个人物,那么都是脱离了历史的,只能说借鉴了历史上的一些事情,但是与历史相差甚远,因为貂蝉这个人本身就是虚构出来的,那么有关貂蝉的一切故事,自然也都是假的,并不存在。有传言说在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送给了关羽,然而貂蝉却在第二天就自尽身亡了,这究竟

  • 历史上都是公主和亲,有没有嫁到皇家的外族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和亲”,我们会想到王昭君,想到文成公主,想到解忧公主,但是这些公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都是我国古代的王朝嫁给外族去和亲的,用来维持一定时间内的两国和平。那么,既然我们往外面嫁了那么多的公主,那历史上有没有外族把他们自己的公主嫁到中原来的?为何嫁出去的公主多,而

  • 太极剑法不如独孤九剑?实则冲虚道长武功还没到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冲虚道长是武当掌门,虽说也是当今武林前十的高手,但距离风清扬、任我行这样的顶级人物,还是差了不少距离。任我行曾说自己只佩服半个冲虚道长,其实任我行是佩服冲虚道长的为人,而不是他的武功。等令狐冲学成独孤九剑后,曾和冲虚道长有过一番较量,但冲虚道长却说自己没办法破解令狐冲的剑法,所以甘拜下风,难道太极剑

  • 三星堆的七个符号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三星堆里面一直都有很多秘密,因为史书上史料记载的缺乏,加上当时的文字符号与我们现在相差甚远,而且出土的文物与一般情况下的中原文物差别非常大,所以人们对于三星堆,总是抱着非常好奇并且神秘的心态。而在三星堆当中一共发现过七个很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应该并不是文字,那它们究竟长什么样子,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邯郸城为何在汉朝以后开始走向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可能河北省最出名的一个城市就是邯郸,毕竟邯郸被称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上学时总会学到几篇有关邯郸的课文。其实在先秦时期,邯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重地,作为赵国的都城,邯郸也曾辉煌一时。但在汉朝以后,邯郸城逐渐走向衰落,也慢慢失去了核心位置,直到南北朝后期邯郸更是沦为州一级行政区单位。邯郸在历史上划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