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恩溥为何说中国人将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

明恩溥为何说中国人将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19 更新时间:2024/2/11 18:08:19

长久以来,勇敢与勤奋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代名词,是传统美德的专属标签,当然这也是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不过在这“勤劳”的背后似乎读出了“隐忍”的含义。因为一个能够长期坚持辛勤劳作的人,必将是一个忍耐力极强的人。勤劳的中国人是否真的如此呢?让我们以外国人视角来看一下。

外国传教士是近代最早接触中国人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得以与中国人近距离接触,对中国人的性格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自1872年来华,在中国生活了54年,著有《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对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剖析。

在明恩溥看来,勤劳刻苦是中国人的显著特点,但并不是一个值得宣扬的优点。因为在勤劳刻苦的背后,则是持续的为“活着”而劳碌、奋斗。这一现象说明,中国的生产力与生活水平都非低下。只有勤劳刻苦,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那必定要勤俭节约才可做到,因此,“节俭”又成了一个衍生的性格,而在中国人看来,节俭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这种奇怪的逻辑让美国人感到奇怪。

明恩溥认为,中国人将“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

长期的贫苦,锻造了中国人坚韧的性格,普遍具有高强度的忍耐抗压特点。在明恩溥看来,忍耐是一种隐蔽,是一种小心谨慎,与渔夫猎人有相似之处。但明恩溥又将这种忍耐等同于印第安人的消极忍耐。

美国人的逻辑似乎有些矛盾,因为渔夫与猎人忍耐的背后是反击,反击后,最终的结果是收获,而印第安人的命运似乎只有退缩、甚至是灭亡。

明恩溥发现,中国人年复一年地参加科举考试,头悬梁、锥刺股,不到白头不罢休的精神则是忍耐力的具体体现。

其实,在这份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背后,则是中国长期实行科举制的无奈。学而优则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让一些禀赋平庸的学生不惜赔上几十年的时光去赌博。在不停地考试、学习中,很多人熬白了头,累垮了身体、摧毁了精神。在科举考场上,时常还会出现白胡子考生,甚至还有百岁考生科举、范进中举这类极端案例。

明恩溥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将英国人与中国人在吃饭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如果英国人的晚餐被剥夺,就会像失去幼崽的母熊一样暴怒、发狂。明恩溥认为,所谓明的英国人是被肚子奴役的,而被英国人认为是“野蛮人”的中国人却不是这样的。

明恩溥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大约150个中国人去参加中午举行的宴会,很多人为了赴宴,早餐都没有吃,徒步了数公里赶路过去。结果,原定于10点钟开席的午宴因故推迟。结果,这批人又被各种“加塞”,两拨后来的人都已经大快朵颐,他们还没有吃上。但这批人丝毫没有愤怒,而是笑眯眯地为这些后来人当起了服务生。

明恩溥认为,如果是英国人,或是其他“基督教”国家的公民被这样对待,肯定会大声咒骂、抗议,甚至还要联合签名,投书《泰晤士报》曝光。但中国人的表现,让明恩溥非常惊讶。在这些中国人的身上,明恩溥看到了极强的忍耐力。

不过,美国人或许不太懂中国国情,他的观点略显夸。因为根据明恩傅的描述,中国人参加的这种宴会很可能是流水席,是分批次就餐的宴会。第一拨的客人为会让位于第二拨、第三拨客人,原因很难猜测。但有一点几乎肯定,如果是亲戚,或是家族、乡亲组织的红白喜事流水席,参加的客人断然是不会发火的,即使心里有怨言,也只能隐忍。毕竟要给主人面子,破坏了红白喜事氛围那可就更加严重了。

如果是红事,主人大喜之日,你大吵大闹一番,必定让主人难堪,事后主人非跟你翻脸不可。如果是白事,送别长辈的时候,作为晚辈,你装作悲伤还来不及,还好意思为吃饭发火吗?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或许明恩傅没有看出来,那就是这第一批人本身就是宴会的服务人员。

如果说吃流水席这种小事,美国人还观察不透的话,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人的表现,让明恩溥坚定了自己的认知,即中国人的忍耐能力世界一流。因为在大饥荒面前,中国人宁愿饿死,也不会革命。

1876年至1878年,华北地区爆发罕见的大饥荒,史称“丁戊奇荒”。灾荒的原因同样是天灾人祸。天灾的原因是旱灾、洪灾。洪灾的原因是黄河泛滥、改道。人祸的原因是全国各地疯狂种植鸦片,导致庄稼种植减少。二百年难遇的丁戊奇荒,死亡人数达到了1000万之高。明恩溥亲眼目睹了这幕人间惨剧。

在山西,饿殍遍野,甚至易子而食。面对如此惨绝人寰的悲剧,明恩溥在痛心的同时,也非常不理解。因为,很多百姓宁可无家可归、举家逃难也不会团结一致官府求助。即使地主家就在旁边,灾民也不敢去抢劫地主的粮食。

明恩溥大为不解,就此问题询问了很多灾民,他们的回答都是“不敢”。明恩溥甚至很直白地告诉灾民,反正都是死,与其这样白白饿死,还不如聚集起来造反。但灾民仍然面无表情地回应,“不敢、不敢”。

同样是吃饭问题,如果再与英国等西方国家做个比较的话,那情况明显不同。西方人奉行的是“面包、面包,否则就流血”的革命思维。而中国人则是宁愿饿死也不造反。这在明恩溥看来,是中国人将忍耐力发挥到了极致的一种表现。

在这场灾荒中,明恩溥看到,隆冬时节的北方,成群结队的灾民冒着严寒,举家逃难,一路乞讨,行走几千英里,穿越多个省份。大部分人都死在了半路上,活着的人甚至没有力气将亲人掩埋,也没有力气哭泣。

中国人为什么要长期遭遇这种苦难,为何要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明恩溥想不明白。明恩溥似乎不知道中国还有句古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信仰上帝的明恩溥认为,中国人这种无可比拟的忍耐力是灵魂不灭的证据。在他看来,正是上帝赋了中华民族更崇高的使命,才让其灵魂不灭,让其遭受前所未有的人类苦难与折磨。

明恩溥的观点,似乎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观点非常契合。

但问题是,一个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年,谁愿意为未来几千年没有影儿的事情去牺牲自己,何况还已经牺牲了两千多年。苦难不值得颂扬,同样,超强的忍耐力也不是啥好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大禹治水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十分了解,大禹新婚不久,却要马上离开妻子治理大水。他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却不入,哪怕是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出生,也没有选择回家看看。可能大禹也是不想徒增思念之情,所以决定等治水成功后在同家人相见。实际上大禹的一生还有很多未知的一面,多数人也不了解大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或许大禹有宽厚

  • 慈禧太后吃惯山珍海味,为何会对窝窝头情有独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窝窝头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道面食,原料主要是以玉米粉和黄豆粉为主,窝窝头具有刺激肠道蠕动的作用,但消化能力不太好的朋友就不要多吃了。关于窝窝头的起源目前还没办法确定,不过这个名称从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窝窝头在北方更为常见,因为南方人喜欢吃口感松软的面食。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就算是吃尽山珍海味的

  • 史记里面说的张良拾履到底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史记》大家也知道的,现在很多的学术啊什么的都会拿《史记》做为参考,所以《史记》的东西很不错了,但是也有质疑的声音,说《史记》的东西不太准确,就好比《史记》记载了“张良拾履”这件事情,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确切的说,这个

  • 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宋徽宗时期曾禁止屠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挂羊头卖狗肉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意思是指表里不一。不过古代的确有发生过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宋徽宗时期曾下令禁止屠狗,而当时又有吃狗肉的习惯,所以就有肉贩想在狗肉中牟利,富贵险中求,所以才会发生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当然,这种事放在现代已经很少发生了,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

  • 罗马最著名的军团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古罗马最著名的武装力量就是著名的罗马军团了。军团的数量在早年的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断很稳定,所以在当时很多军团没有属于自己的番号。但是通过凯撒的《高卢战记》可以了解到7、8、9、10军团是被凯撒带到了高卢地区的,所可以肯定的是,这几个番号肯定是一直存在的。在两次大内战时期,各方都大力扩军,所以军团的数

  • 罗马军团编制是怎样的?有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古罗马军队队列其基本单位为支队,每一个小队会构成一个组,将他们与故希腊的方阵混淆在一起是一种极其普片的误解。古罗马步兵支队战术的出现使得战斗力更加合理化:1、防止挥舞武器时遭到阻碍。2、为能迅速移动,各支队之间留出容纳一支部队通过的空间。3、可以换下伤亡惨重的部队。4、可以应对敌人的移动。每横列40

  • 古代的阁老是什么职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不知道大家有听到过阁老这个词语没有,小编好像偶尔听到过,哈哈,其实感觉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那种很有威信的人,也指年纪比较大一点的人,所以是那种很族中长老这样的感觉,感觉应该是没错了,那么可以仔细来分析分析这个阁老到底是什么职位吧,下面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同朝代,阁老这个称呼对应的职位不同

  • 楼兰现在还有后裔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楼兰古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突然消失的神秘国度,在很多古诗当中,都曾经有“楼兰”的出现,楼兰一直都被看作是一个需要“攻破”的地方,这里设计到一些历史典故,因为楼兰属于必争之地,而且又是墙头草,所以如果西汉能够攻破楼兰,那么对战况来说自然是非常好的。只是它后

  • 皇帝的平均寿命为什么很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可能会有不少人觉得,古代的皇帝每天都是锦衣玉食,身边又有最好的太医,生活是非常的舒心,所以自然年会高寿,就算不会每个人都长命百岁,但是活过五六十岁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真实的情况是,皇帝的平均寿命其实比普通人的平均寿命还要短。是不是根本不敢相信,皇帝的平均寿命居然还没有普通人高,这到底是为什么?对

  • 历史上马人望是谁?皇帝看到他也要敬让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马人望曾任后晋青州刺史,但青州被辽太宗攻破后马人望也被活捉。但马人望誓死不降,辽太宗觉得马人望为人还算忠诚,便将他释放此后长期居住在医巫阎山。马人望从小聪明机灵,勤奋好学,成年后以才学著称,后来在辽道宗时期中了进士。凭借自己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做事准则,马人望深受百姓爱戴,就连皇帝也会有求于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