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瓦罐坟是什么?如何而来的?

瓦罐坟是什么?如何而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600 更新时间:2024/2/14 21:18:07

在我国从古至今的化当中,有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美德。在我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孝”一直扮演着非重要的角色,孝道文化在我国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举孝廉”甚至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手段。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普遍观念,可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似乎不是这样的。相传秦朝有这样的律条,叫六十还甲,或者花甲葬,规定如果家里有老人,老人六十岁还没去世,就必须丢到山上,让其自生自灭。真假与否现已无法考证,此种法令目前为止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再找不到关于这种法令的任记载!

“野史”中的“瓦罐坟”

唐朝韩鄂所作《岁华纪丽》提到,说在云南的某些地方,流行“瓦罐坟”的风俗。地下挖出墓穴,四周砌青砖,顶部用砖发券,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故此得名。

当父母年满60岁,子女就会把父母背到附近的山上,挖一个类似于瓦罐的洞,将其父母放进洞中,家中子女每日都会前来送饭,饭后加砌一块砖,日复一日,那砖越砌越高,直至将坟封闭,老人将不复得出。

孝顺的子女在送饭的时候,还会跟老人聊聊天,唠唠家 常,几天才加一块砖。而不孝顺的,则是把饭往里一扔,急不可待地加砖了。

清朝夜明珠编著的《阅世编》记载了仁宗下旨,废除瓦罐坟习俗。

传说到了宋代,开封府附近出现了一个怪物,经常半夜出来害人。百姓们不堪其扰。宋仁宗想找人收了这妖怪,便将此事交给了包拯。包拯在外寻找半月有,终于在一瓦罐坟中找到一个认识此妖的老人。在老人的指导下,包拯收了那妖。于是包拯是上奏宋仁宗,劝说到:老人家虽然不能劳动,但他们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宋仁宗下旨,废除瓦罐坟习俗。

真假难辨

在崇尚儒学的古代社会,孝道是基本规范之一。将年迈的父母丢弃,任期自身自灭,这很明显不符合当时社会道德和儒家精神。因此很多史学界的大家并不认同“瓦罐坟”的存在,其中顾颉刚先生明确反对,理由有三:其一,古达生产力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一般人很难活到60岁“高龄”,其次丢弃父母并不符合当时标榜“仁爱”的儒家主流思想,其三,就现有的古籍资料来看,“瓦罐坟”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翻开正史,找不到关于这习俗的任何记载!

与之相反据胡适先生则认为,此习俗可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多人压根就吃不饱!而那些年纪大的,因为失去了工作生产的能力,所以变成了所谓的“吃白饭的”!为了节约粮食,瓦罐坟习俗便应运而生了。

除此之外,自2000年以来,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这些被发现的古代“寄死窑”窑洞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口开凿得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可以躺下也可以蹲着。跟野史里记载的瓦缸墓十分的相似。

这不仅印证了民间丧葬习俗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也为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的“变弃老为敬老”的类型故事找到了一个依据。

来源

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弃老弃病可能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样,把自己的亲生父母活埋,听上去就是一件违背人伦和道德的事情。这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价值观相违背,自然无法孕育出如此奇葩的丧葬习俗。关于“瓦罐坟”的来源有2个版本,供大家参考。

1、倭国说

韩鄂(就是上文中的那个)认为此种风俗是从倭国(即日本)传过来的。唐朝时期,曾有大量的日本遣唐使来华,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之日本当时远比我们落后,所以他们有此风俗,似乎说得通。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2、游牧民族说

在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匈奴人就有这个习俗。他们没有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且逐水草而居,天苍苍野茫茫,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墓地。人到60岁后,家里人就会将他丢在野外去喂狼. 这在整个匈奴社会里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在民族大融合之后,这种方式逐渐消失了。

百善孝为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把我们优秀的孝道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发扬下去。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的方式就是我们将来的待遇,不尊重老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的将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屈原跳河自尽人人敬重,而李白跳河却无人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跳江这件事情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发生了很多很多次的,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屈原了,引起了一系列的故事,后来也有节日去纪念他,但是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也跳江过了,这个人就是大家熟悉的李白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李白也跳江了?而且这屈原跳江人尽皆知,但是李白跳江小编还是第一次听说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 秦始皇的12金人原型就是巨人族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人类的文化当中,从古至今不管在哪里,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关于“巨人”的传说。从中国的盘古开天,一直到古希腊神话当中的泰坦族和巨人族。再到格林童话当中那些巨人的形象。若是说仅仅只有少数人国家的民族有巨人记载的话,可能那就纯粹属于想象了。但是在世界当中,那么多的国家与民族都拥

  • 什么是井田制,它是怎样瓦解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井田制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也是当时古代社会的一种产物,说到井田制其实很多人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那么有的人问了,到底什么是井田制呢?这个制度好不好,最后又是怎么瓦解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井田制”就是商、周时出现的一种

  • 什么是包衣奴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包衣奴才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在很多清朝电视剧里面有见到过,但是小编看来看去的,也发现了这个叫包衣奴才的说得多,但是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叫包衣奴才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他的地位到底怎么样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包衣奴才&rdqu

  • 五魁首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喜欢喝酒的朋友应该不会对“五魁首”这三个字感到陌生,五魁首在现代成了一句划拳术语,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代魁首的意思是在科举中某一经考取第一名的人,明清时期科举分为五经,五经全部第一名的人便被称为五魁首。据说朱棣曾参加科举,结果只得了一个第五名,主考官担心得罪朱棣,便在榜单

  • 西游记里告孙悟空的为什么是秦广王?阎王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一直都以为,《西游记》中在孙悟空去地府勾掉了猴子们的名字之后,上天去向玉帝告状的是阎王,但其实在原著当中所写的并非如此,而是“秦广王”。如果不是特别了解我国古代的神话的话,或许对这个名字会有一些陌生,不知道这个秦广王是谁?如果告状的人是秦广王,那阎王爷又去了什么地方,为

  • 慕容氏的斗转星移有多厉害?堪称天龙八部第一绝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慕容复后期实力走衰的太严重,导致不少人都遗忘了慕容氏的绝学斗转星移,实际上斗转星移可以堪称为天空八部中的第一绝学。斗转星移乃慕容龙城所创,是一门十分神奇的武功,斗转星移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一门借力打力的武功。但斗转星移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可以将任何武功都转移力道,然后反击到对方身上,并且是遇强则

  • 瓦罐坟是什么?为何会有活埋父母的习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民间有非常多的习俗,有些习俗流传至今,但是也有一些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就失传了,现如今并不存在。不过,习俗也未必都是好的习俗,比如就有一种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瓦罐坟的习俗,简单来说就是将父母活埋。虽然这种习俗只是流传在一些民间传说里面,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些传说,难道说瓦罐坟的习俗其实是曾经真实存

  • 古代分食制延续了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吃饭采用的都是分食制,但经历千年以后,合餐制逐渐替代了分食制。因为日本学习了唐文化,还将分食制一直延续至今。那分食制为什么会被合餐制替代呢?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吃饭都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但有时候会出现分食不均,或者菜品不一样的情况。如果大家是坐在一起吃同样的菜,那就不会出现这

  • 郭威多少岁建立的后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郭威是后周王朝的建立者,郭威称帝时已经47岁,在当时来看已经不算年轻。后汉隐帝刘承祐原本打算处死郭威,郭威自知难逃一死便决定发动兵变,一路南进,将后汉消灭。郭威称帝后,接连推行了多项良政,使得北方经济有了好转。不过郭威的两个亲身儿子都被汉隐帝所害,最后传位给了养子柴荣。郭威可谓是大器晚成,下面就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