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融死前与曹操的交锋?虽输给了屠刀,但说对了人心!

孔融死前与曹操的交锋?虽输给了屠刀,但说对了人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70 更新时间:2024/3/26 19:27:44

东汉末年的大军阀中,最先对孔融动杀心的是袁绍。《三国志》中说袁绍与“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这句话中“公”指的是曹操,袁绍看孔融不爽,想让曹操找个借口把他干掉。而当时曹操觉得天下不在自己手中,没必要杀此大名士败人品,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此后曹操与袁氏兄弟分道扬镳,他没有马上走另立或自立为帝的谋朝篡位之路,给了世人一种有别于董卓、袁绍、袁术的耳目一新之感。孔融也觉得这位尊立献帝的曹操,有能力保全汉室江山,但是需要盯紧他。所以,孔融此后给人的感觉是他反对曹操,是曹操的政敌。

但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如果单从表面看,你甚至可以说魏征是唐太宗的“政敌”,因为他很多做法甚至让唐太宗下不来台。但唐太宗为什么能容忍魏征呢?因为魏征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用杜甫的一句诗来概括:“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

孔融的目的当然是“再使风俗淳”,但不包括致曹操尧舜上。在他心里把曹操看作汉室复兴的操盘手,要想再使汉朝“风俗淳”,除了反对曹操的阴暗面,孔融别无选择。

官渡之战后,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不仅屠城而且还侵犯袁氏女眷,连袁熙之妻甄氏也被曹丕霸占。孔融知道这些事后,在给曹操的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讽刺曹操把朝廷统一天下的战争,弄成了乱搞女人的丑陋之战。

作为汉末拥护汉室朝廷的一面旗帜,孔融对曹操指挥征讨割据势力的战争是寄予厚望的。所以他不能容忍战争中的丑恶行径,玷污了王师的正义之名。

在追剿袁氏残余势力时,袁尚、袁熙逃亡到东北的乌桓,曹操于是决定北征。实际上东北方向对中原朝廷的威胁并不大,割据荆州的如果不是优柔寡断的刘表,北征所造成的空虚很可能使许都处境危险。

这次孔融写了一篇题为《与曹公书啁征乌桓》的文章,文中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氏不贡桔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意思是说你既然能为两个丧家之子远征乌桓,当年不进贡桔矢的肃慎、偷窃苏武牛羊的丁零也都在那附近,你不如一并把他们解决吧。

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曹操你不能不顾朝廷的利益,用国家的军队去报私仇旧仇。

当然了,孔融这两次说话的方式都相当无厘头,甚至让曹操读起来也颇为“不悟”,纳闷地去问“出何经典”。但我们今天读到这些不能把不理解,解读为孔融喜好出言不逊、口无遮拦和幼稚。

应该说,孔融是一位有眼光的政治家。例如,为了维护汉室皇权和限制曹操势力扩张,孔融提出恢复古王畿之制,建议在“颖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河近郡不封爵诸侯”。这次出手实实地打在了曹操的要害上,“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曹操担心他把这个建议推向更广的范围,非常忌惮。

作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内心无疑是理智的,也早早地看出“绍、操终图汉室”,他外在上不相称的表现,更多地是时代现实容不下个人理想的挣扎。

《三国志》中关于孔融的言论有两段耸人听闻的记载:“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馀人。”

这就是著名的“亲子无亲论”和“母子寄物论”。孔融先说父亲是情欲冲动,又说母亲是寄物之瓶,还说父亲不好就该让他饿死。

东汉末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钻营之风席卷一切,亲情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表演和利用的工具。就连曹操本人也把祭祀仪式不当一回事,不仅临祭就洗举止粗陋,还坐在椅子上给祖先送祭。

此情此景之下,孔融的言行等于是说:你们都别表演了,人和父母亲之间哪有什么亲情?捣鼓这些不存在的东西实在可笑!

标签: 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说说“大清龙脉''的兴衰往事 风水一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龙脉,历史解密

    “风水龙脉”的说法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由来已久,上到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想给自己的先祖或自己找一块风水宝地,以便死后可以埋葬在此地,庇佑子孙后代,但要寻到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不但要有无上的机缘,更要得到风水大师的全力指点,然而能达到这两个条件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今天就说说“大清龙脉的兴衰往事。传说

  • 揭秘越南历史:被分为越南北属时期和自主时期两大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越南北属时期,越南,历史解密

    在后世史家的建构中,越南古史被分为北属时期和自主时期两大段。北属时期,包括五代以前以及属明时期,元朝和清朝的短暂占领亦可归入其中;自主时期,包括越南的吴、丁、前黎、李、陈、后黎、西山诸朝,以及阮朝前、中期。阮朝后期(1884-1945)归于法国保护之下,则属于越南近代史的范畴,即所谓的“法属时期”。

  • 刘禅去世后,他的陪葬品到底都有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禅,三国,历史解密

    其实说到三国时期的一些事情,应该会有很多人都很有共鸣的。因为这一段时间里面的一些事情,在我们整个的历史上,都是占据了很大的分量的。而在其中的很多人,在历史上也都是很值得被人铭记的。那么在这段时期里面做君王的时间最长的刘禅,大家应该也是有印象的。但是在那个时候有一件关于他的事情,却是让我们所有的人都非

  • 为何说晋出公最后的希望掌握在韩赵魏三家的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晋出公,春秋,历史解密

    《竹书纪年》: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丹水三日绝不流……十二年,河绝于扈。晋出公在位期间,诸事不利,难得记载的河水断流异象也连连出现数次。在史书规则中,往往在位期间自然异象频繁的君主,多半不是什么好君主,也不会是什么好运气的君主。晋出公在位时,卿大夫势力划分为韩赵魏和智氏四大家族,智氏的掌舵者是荀瑶

  • 历史上出现过几个申国?都是怎样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申国,周朝,历史解密

    大约五千年前,黄帝同盟起于陕北,姜姓炎帝同盟起于关中西部宝鸡一带。炎黄合并后,不少姜姓东迁,但仍然有不少姜姓继续生活于关中,至商周时期,关中一带完全华夏化的姜姓建立了申国,爵位为侯爵,关中一带尚未开化的姜姓则为申戎。申国与申戎皆位于关中西部。此申国历史上称为西申。周王国八百年,包括三个阶段,西周,春

  • 刘邦之前当的亭长在现在是什么职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亭长,春秋战国,刘邦,历史解密

    泗水亭不是泗水亭子。据史载十里一亭。这里的里不是公里的里,而是邻里的里——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亭长准确说来不是官而是吏,泗水亭长刘邦有两卒——亭父、求盗。福垊先来回顾刘邦如何当上亭长的?然后考证其岗位职责,最终得出亭长到底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职务。结局很意外哦。刘邦年轻时是信陵君(商丘宁陵,其子为宁陵君

  • 蜀汉灭亡时的场面是什么样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蜀汉,三国,灭亡,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出现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蜀汉从巅峰走向了衰落。到了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就走向了灭亡。年过半百的刘备颠沛流离了半辈子,建立了蜀汉。在这之后,刘备开始将蜀汉的发展推向了巅峰。由此出现了一个“盛世”的局面。可是这样的盛世持续时间非常短,在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军力就被灭了,从此蜀汉一蹶

  • 寇准是宋朝栋梁,但有个恶习导致他被一贬再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寇准,北宋,宋朝,历史解密

    寇准是宋朝栋梁,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在赵光义时期,寇准就深得信任。别人劝赵光义立太子,都被败诉,只有他劝赵光义立太子,赵光义不但不恼,还言听计从。寇准好官是好官,可他有个恶习,这个恶习太误事,而且误的是国家大事,导致朝纲大乱,他也被一贬再贬。寇准这个恶习是什么呢?酒后失言。寇准好喝酒,高兴喝酒,不高

  • 赵孝争死是什么样的故事?兄肥弟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孝争死,汉朝,历史解密

    史料中关于兄弟情深的记载颇多,前面我们陆续介绍了春秋时期的伍尚武员兄弟一死一报、姬汲姬寿兄弟共赴死难、孔融孔褒一门争义的感人事迹,无不是以悲剧收尾。今天我们谈谈汉代的几则兄弟争死的故事,然而和春秋时期略有不同,这几则故事里,因为兄弟情深而争相赴死,结果感动了盗贼,最后得以生还。在《后汉书列传刘赵淳于

  • 古代的谋士一般都是满腹经纶知晓天下事 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谋士,历史解密

    古代的谋士为什么都年轻有才华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少年成才的人物有很多,他们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功成名就了。尤其是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青年才俊就更多了。他们一般都是满腹经纶,足不出户就能够知晓天下事,比如著名的诸葛亮。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