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和海瑞谁对明朝更重要?海瑞会支持张居正改革吗?

张居正和海瑞谁对明朝更重要?海瑞会支持张居正改革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4/2/28 20:51:32

海瑞张居正,一位是明朝著名清官,他写的《治安疏》被张居正评为天下第一疏。张居正则是在万历时期担任内阁首辅,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改革家。张居正推出的改革,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也是有利有弊。海瑞因为备受排挤,所以干脆因病隐退,正好错开了以张居正为首主持国政的那段时期。很多人期待海瑞和张居正如果共同处事明朝将会怎样,不过这两人的关系似乎也没那么乐观,海瑞会辞官张居正也是要附上一定责任的。

海瑞从隆庆四年辞官归田,到万历十三年(1585年)起复,整整在家赋闲了十六年。这十六年,掐头去尾,正是张居正当国柄政的时期。

张居正与海瑞都是有匡国济时大情怀之人,两人也有私交,某些政见还所见略同。但是,张居正不喜海瑞这个道德楷模,他曾在一封私函中委婉地批评海瑞不通人情世故,轻率冒进:“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在他看来,书呆子的道德狂热,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尽管“中外交荐”海瑞,但张氏始终不起用他。直至张居正去世之后,张系势力被反攻倒算,海瑞才有机会应召复出。此时海瑞已是年过古稀的老翁了。

与海瑞的不通人情和道德高蹈不同,内阁首辅张居正老于世故,工于权谋,并深信权杖的力量:那是比道德教条更能成就梦想、造福社稷的武器。发生在万历五年的“夺情”事件可以显示出道德与权力在张居正心目中的不同权重,那一年张居正丧父,按礼制他应回籍丁忧,但张居正不想放弃权柄,于是奉旨“夺情”。而那些抗议他贪恋权位、不孝失德的同僚们都受到皇帝严惩——大家都知道,惩戒的命令虽以皇帝的名言发出,实际上却来自张居正的暗中操作。

然而,在明朝的权力体制下,热衷于权力的张居正其实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他是隆庆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万历言听计从的帝王师,可谓“位极人臣”,可是在名分上,内阁首辅不过是皇帝的首席顾问,并无领袖百官、颁布政令的合法权力。内阁为皇帝起草诏令、批复奏章,时称“票拟”,严格地说,票拟并无法律效力,只是供皇帝参考的意见,皇帝同意了,再用朱笔抄正,时称“批红”(晚明由于皇帝怠政,批红的大权常常落在司礼监秉笔太监手里),方为朝廷的正式政令。所以,张居正尽管权倾朝野,但他的权势只能建立在没有合法性的隐权力之上。比如,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相结交,里应外合操持“票拟—批红”的程序;以私函授意亲信上奏言某事,自己再借票拟之权批准这项建议;在函件上对官员的升迁作出暗示,以此来获得他们的效忠。这相当于是在正式的行政机构之外,私自设立一套合法性可疑的隐权力系统。

在蒙着道德遮羞布的晚明官场,如果说海瑞的道德威力让厌恶他的人也不得不“服其名而不敢抗”,张居正赤裸裸拥抱权力的行径,则难免受到自许高风亮节之人的鄙夷,也给了清流集团攻击他的道德口实。他固然可以透过隐权力系统,“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但这种缺乏道义支持的隐权力恰恰构成了他的“原罪”,隐权力越大,原罪越深。他固然也可以运用权术、以皇帝的旨意将非议他的反对派重重治罪,使他们敢怒而不敢言,但埋下来的定时炸弹必定在哪一天对准他的道德死穴爆发。

果然,万历十年,五十七岁的张居正撒手西去,死后尸骨未寒,即受到朝廷清流的道德清算,一直活在张居正阴影下的万历皇帝也借此出了一口恶气:下旨籍没张氏家产。抄家时张居正的一个儿子也被逼死。

当时海瑞赋闲在家,没有机会参与“倒张运动”,如果海瑞在朝为官,他会如何看待放松了道德自律的张居正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或许我们可以从一则小插曲来揣测:张居正“夺情”被议那一年,南方在流传一篇据说是海瑞所写的《劾张居正疏》,虽然这是江南士子假托海瑞之名的伪作,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海瑞至少是能够被清流派“拿”来当作倒张的一面旗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居正正是在以“海瑞精神”为代表的道德原教旨主义的炮火下而身败名裂的。

张居正称得上是明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性格命运却让我们忍不住嘘唏:他藐视“沽名卖直”的道德表演,给自己的道德约束并不严格,结果坐实了言官对他“贪滥僭奢”的指控。他又过度倚重权柄之力,既以铁腕清除帝国积弊,亦以权谋压制官场异己,最终给自己套上了“招权树党”的罪名。难怪海瑞如此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相比之下,作为一名道德原教旨主义者的海瑞,则大致是“工于谋身,拙于谋国”的。他生前名动天下,被誉为“当代伟人”;死后也是哀荣备至,“赠太子太保,谥忠介”,青史留名,万世景仰,不似张居正毁誉掺半;在民间戏曲与文学小说中,海瑞更是成了正义与勇气的化身。

但历史的吊诡是,被奉为帝国耀眼的道德标签的海瑞,并未能改变帝国向下堕落的趋势,官场依旧腐败,贪官照样横行,五十年后,大明灭亡。而这个糜烂的王朝之所以还能苟延残喘五十多年,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有赖于张居正当国十年的财税改革以及张氏新政积累下来的财政储备。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张亮?张亮是不是冤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张亮在隋朝末年投靠秦王,后来成为唐初大臣,唐太宗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张亮也是其中之一。不过张亮最后却被告密谋反,导致被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觉得张亮是被冤杀,也有说张亮的确有谋反之意。当时张亮在洛阳招募私党还宠信术士,据说收养养子高达500人。皇帝最忌讳的便是将领私自养兵,这在李世民眼里估计

  • 纣王和黄飞虎是什么关系?揭秘封神演义黄飞虎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黄飞虎这个人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他这个人小编觉得是非常非常悲剧的一个人,本来在纣王这边这边也是忠心耿耿的,但是被陷害,到了周这边,虽然受到了待见,但是最后伐商的时候竟然又被纣王这边的人给杀了,还真的好悲惨的一个人,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纣王和黄飞虎有什么关系呢?还有这个黄飞虎在封神演义里面的结局

  • 韩信在刘邦手下注定活不了,就算真叛变也希望渺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初汉三杰中,韩信死的最惨,不光是被陷害而且还是死在好友萧何之手。韩信因为打仗能力太强,遭到刘邦猜忌,虽然这件事不是由刘邦主导,但刘邦肯定也略知一二。其实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命运似乎一开始便决定好了,只要刘邦成功登基称帝,那韩信基本上就活不了。有人说,如果韩信早点叛变有没有希望同刘邦做出最后的抗争呢?实

  • 明朝如何维系与蒙古之间的关系?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灭元建明后,蒙古并没有因此消亡,而且很有可能日后再次来犯,那朱元璋究竟是如何处理和蒙古之间的关系呢?其实朱元璋也是大致采取军事和政治两种手段,选择双管齐下。对于当时的蒙古来说,内部经历几番瓦解早已元气大伤,而且很多蒙古人已经变成明朝臣民。对于百姓来说,能和平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简单

  • 王平在街亭表现突出,为什么诸葛亮并不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王平原本也算是有些默默无闻了,但是在街亭之战,王平的表现可以说是帮助蜀军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否则全军覆没都是正常的,马谡也没机会活着回来见诸葛亮。虽然马谡怎么样的结果都是一死,但是能在死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算没有白活。但是对于王平,街亭之后,诸葛亮却还是没有对王平委以重任,没有特别的重用他,这又是怎

  • 黑衣宰相是什么意思?黑衣宰相姚广孝一生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黑衣宰相在古代是指那些在朝廷影响力比较大的僧人,因为当时僧人有一种僧衣是黑色的,宰相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不过被称为黑衣宰相不一定就是宰相职位,但他在朝中的地位肯定很高。明朝就有一位历史上最出名的黑衣宰相,名叫姚广孝。姚广孝可以说改变了明朝的历史,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策划了靖难之役,帮助朱棣登

  • 固伦恪靖公主嫁给了谁?固伦恪靖公主在和亲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康熙皇帝一共有七个女儿被嫁到了蒙古,其中六女儿固伦恪靖公主在1697年受封嫁给了敦多布多尔济。敦多布多尔济是蒙古土谢图汗部第三代土谢图汗,在当时清朝和蒙古之间的联姻中,可以说只有固伦恪靖公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固伦恪靖公主被称为“海蚌公主”,海蚌在满语中的意思就是“

  • 欧阳询作为初唐四大家,为什么会和唐太宗结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欧阳询是唐朝十分著名的书法家和官员,他被称为初唐四大家,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等。不过欧阳询虽然在书法方面颇有成就,但他的官场之路就没那么顺利了。欧阳询在隋朝和李渊大军交手时曾多次死里逃生,因为他和李渊算是有一定交情,等李渊建唐后他被授予侍中一职,只是当时欧阳询已

  • 司马懿家族都是“妻管严”?实际上嫁入司马家的下场都不太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因为看了影视剧中司马懿的形象,就以为他是个妻管严,处处都要让着张春华。实际上真正的司马懿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相反他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自己人都有可能下狠手,而且司马懿的儿子也都继承了这股狠劲。当时嫁入司马家的妻子下场都不算很好,张春华最后不得宠信,司马师亲手毒杀爱人,这可不是“妻管严

  • 皇帝什么情况下会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所有犯人都会赦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皇帝在登基的日子,有时会下一道大赦天下的命令,大赦天下的意思就是既往不咎,很多人会理解成这是皇帝在赦免全天下的犯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虽然是叫大赦天下,但朝廷钦犯是不在赦免范围之内的。当然也不止是在登基的时候才会大赦天下,还有很多对于皇帝来说比较重要的日子,都有可能来一次大赦免,所以重点还是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