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人要比司马懿更为谨慎,根本不敢犯下一丝错误

诸葛亮为人要比司马懿更为谨慎,根本不敢犯下一丝错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579 更新时间:2023/12/23 4:14:52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主心骨,不过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却是一件压力倍增的事情。诸葛亮也想为刘备报仇,但眼下的重点必须保证蜀国能够安稳发展,所以他才会同孙权恢复盟友关系。都说司马懿为人谨慎,懂得隐忍,实际上后期的诸葛亮还要更加谨慎,因为他不能犯任何错,一旦出现失误很有可能造成蜀国提前衰亡。所以在北伐之战上,诸葛亮才像是被擒住了双手,根本放不开手脚。

在任何时代,总有一些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肆意的任性的毫无根据的扭曲事实,恶意中伤甚至污蔑诽谤历史上的名士先贤,这实在是数祖忘典,让人无法忍受。诚然,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但如果拿着放大镜去看待古人的缺点,紧盯着古人的不足之处,进行宣扬和传播,那岂不是对历史的侮辱,岂不是对中华文化的诽谤?

近日,有人提出诸葛亮过于谨慎,甚至说害怕功劳被人抢走,所以才不听从魏延奇袭子午谷的建议,更有人说诸葛亮是个权臣,架空了刘禅,和奸臣曹操差不了多少。每次看到这些言论,内心都感到悲哀,以诸葛亮的人品、行为和道德,竟然有人如此的猜测,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只能说实在是“诛心之论”。当年秦桧给岳飞定下的罪名是莫须有,韩世忠问什么是“莫须有”,得到的回答是“或许有吧”,要是说猜测人家心里“也许想过怎么样”而定罪,那么世间就不会存在忠臣良将,恐怕连舜禹汤这样的大德大贤也会是罪恶滔天的。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好人。

诸葛一生唯谨慎,事实上,他不得不谨慎,他也不敢不谨慎。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跟随叔父和哥哥长大的,在那个乱世,他一个书生能做的也只能是动脑子和写文章,为了避开战争,诸葛亮来到了荆州南阳,一边耕种一边学习。他不是曹操这个官二代,更不是孙权这个世袭王侯,不像他们可以随意的折腾。他只能一点一点的积累,对于他来说,生活中容不得半点错误,如果走错一步,就可能面临性命之忧。

水镜先生司马徽给诸葛亮起号“卧龙”,荆州就那么点地,荆州牧刘表自然听说过诸葛亮,曾请他出山,可诸葛亮分析形势,觉得刘表不是明主,所以没去,事实证明,刘表父子在曹操铁蹄之下不堪一击。刘备客居荆州,寄人篱下,除了关羽、张飞,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只有一个所谓的“刘皇叔”的名声,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跟随了刘备。一来刘备为刘氏宗族,二来刘备仁名远博,三来刘备志在恢复汉室。恰恰因为目标和价值观一致,诸葛亮才会扶保刘备。说实在的,诸葛亮为名吗?为利吗?为官吗?当时曹操刚刚统一北方,卧龙先生诸葛亮要去了,曹操也必然会以上宾之礼相待。东吴孙权也是野心勃勃,诸葛瑾还在那儿打工,诸葛亮要是去了,最不济也会和他哥哥一样身居高位。然而,诸葛亮却是选择了一无所有的刘备。

刘备从一无所有到成都称帝只用了十二年,请问谁的功劳最大?无疑是诸葛亮。然而年轻的诸葛亮还是阻挡不了刘备伐东吴的决心,夷陵之战被陆逊放了一把大火,蜀汉军队被烧的七零八落,从此蜀汉的势力变的更加弱小。诸葛亮在永安被刘备托孤,可是他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北方曹魏,东方孙权,南方蛮夷,哪一个是好对付的对手!内部乱七八糟,江州派、荆州派、益州派彼此之间明争暗斗!蜀汉兵源短缺,物价上涨,经济和军事遭遇空前的危机!最无奈的是刘禅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天天吃喝玩乐倒也罢了,还动不动就给诸葛亮掣一下肘!

为了恢复汉室,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诸葛亮一直都在北伐,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北伐。也许有人会说诸葛亮穷兵黩武,然而岂不闻兵法上讲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事实上,以当时的天下格局,又怎么可能做的了纯粹的防守。曹丕也好,司马懿也罢,甚至东吴的孙权,他们也是在思考着怎么样能拿下蜀汉,曹丕就曾经多次派兵攻打汉中,企图灭掉蜀国。孙权虎视眈眈,也不止一次和曹丕私下勾结,商量如何划分蜀国地盘。

在这种充满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诸葛亮怎么可以不谨慎,怎么可以不面面俱到,蜀国真的经不起一次失败,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失败都可能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猛一看魏延奇袭子午谷的建议好像不错,然而千里奔骑,人家怎么可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不防御,难不成可以天真的以为曹丕的智商和刘禅一样,被邓艾一千部队就可以灭了国!至于说诸葛亮专权,他要是不把权力抓到手上,那么给谁?刘禅吗,那个傻子凭什么跟曹丕斗?光内部那些派系矛盾估计他都理不清!再说诸葛亮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丞相,上书《出师表》,自我降罪和惩罚,这些可不是那个加了九锡的曹操能办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诸葛亮虽然身居高位,可他没有享受过一天,更没有过一天清闲!这样的忠臣典范,这样的人杰楷模,我们有什么理由,甚至有什么资格去说他的不是呢?请尊重一下古人,更请尊重一下历史,停止诽谤他们,停止污蔑他们,而是要宣扬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品德,这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继承。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如果王莽改制成功,历史会变成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王莽一向被很多人看作是一个穿越者,因为他的王莽改制中,实在有太多都是近现代才产生的思想,这些思想要说在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的汉朝时期,可以说基本上是没可能诞生的,毕竟从来都不知道这些思想的时代,却忽然诞生的这些思想,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讶,所以怀疑他穿越也不是没有理由。那么,如果当年按照王莽改制的进

  • 唐朝后期需要怎样的官员?李白有理想却终究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不过李白除了写诗以外,他也有想入仕为官“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李白曾多次投身仕途,只是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实际上唐玄宗后期爆发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根基就已经被动摇,国力也逐渐衰退,李白也想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可惜并没能给到他这样一个机会

  • 明朝后期为何会对疆域失去控制力?或因群臣内哄所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鼎盛时期的疆域面积是在永乐年间,国土面积大概接近1000万平方公里。不过到了明朝后期,明显对疆域的控制能力越来越薄弱了,导致一度被侵占了不少地方。实际上明朝的军事力量并不弱,为什么会被周边一些小的国家占便宜呢?主要因素还是要从朝廷内部找起。相信大家对明朝后期的朝廷风气也有一定了解,下面就为大家简

  • 唐朝长安城有哪些防务措施?揭秘长安城不为人知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长安十二时辰》似乎是把观众们带回了盛唐时期,不仅看到了长安城的开放,也对当时的防务措施有了全新的了解。因为《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了很多专业名词,导致有些观众一开始还看不懂,要看过几集以后才慢慢理解。剧中出现的望楼系统就令人印象深刻,基本上所有的信息都是依靠望楼传送,而且速度极快。不过唐朝时期并没有

  •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为何最后突然败走麦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关羽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襄阳还有樊城。后来关羽利用十几天的霖雨,让城内的魏军只能被困其中,然后乘船进攻拿下魏军的支援部队,还生擒于禁、庞德。此时关羽形势一片大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故事便由此而来。不过好景不长,关羽没想到孙权竟然派出吕蒙偷袭荆州,还暗自联合曹操对他形成夹击之势。最后关

  • 顺治只活了24岁,为什么能有17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24岁的年纪,在现代来说还不算是什么,很年轻,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样了,毕竟古代基本上都是十四五岁甚至十一二岁就结婚了的,24岁已经是很老的年纪了。不过,顺治帝也就活了24岁,但是却留下了17个孩子,这在现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他才只有24岁就有那么多孩子了?顺治究竟有多少个妃子呢?在清朝的众多皇帝中,

  •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为何依然能掌控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皇帝身为王朝的元首,本应该勤勤恳恳,宵衣旰食。众所周知,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当属雍正了,他每天起早贪黑,日理万机,逢年过节也是很少休息,为了清朝的繁荣昌盛而奔波。与雍正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万历了,这位皇帝可是二十多年不上朝,懈怠之举可见一斑。万历数十年不上朝,但是大明的体系依旧在运转,这得感谢明朝的制度

  • 三国张绣怎么死的?张绣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张绣是东汉末年在宛城割据一方的军阀。张绣早年跟随张济,后来立下军功升为建忠将军。张济死后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随后投降曹操,但他又不满曹操的态度对其发动突袭,从而害死曹操的长子曹昂,还有典韦。按理来说张绣已经和曹操结仇,但此后曹操竟然又接纳了张绣,将他麾入旗下,并且在官渡之战上立下功劳,还升为破羌将军

  • 董卓来自西凉,那他和马腾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马腾和马超的西凉军,在三国时代也是一股存在感非常强的势力,虽然最终结局不太好,马超也去了西蜀,但是曾经的风光也可以说是无人能及。而不只是马腾,还有董卓,他也是来自于西凉,如此看来,马腾和董卓之间应该是有什么关系的,难道是老乡吗?究竟马腾和董卓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马腾有“西凉太守&rd

  • 宋真宗赵恒为何沉迷封禅?宋真宗泰山封禅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封禅在古代是指帝王举办的大型祭祀盛典,传说封禅从夏朝就开始进行了。而皇帝们最喜欢去泰山封禅,因为泰山一直有着“天下第一山”的美称。从秦始皇到宋真宗为止,总共进行过十次泰山封禅,还有一次是武则天在嵩山封禅。那这次就来为大家讲讲宋真宗泰山封禅的故事。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