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紫禁城怎样防火?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介绍

清朝紫禁城怎样防火?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1 更新时间:2023/12/10 22:20:38

对于古建筑来说,如何做好防火措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毕竟这是属于世界的重要化遗产。其实防火这件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受重视,因为我们古代的建筑都是用木头做的,一旦起火又没能及时控制火势,房子很有可能会被全部烧毁。像紫禁城这么大的皇宫,在明清时期究竟是如何防火的呢?当然古人也想了很多办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紫禁城也曾经历过火灾

紫禁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防火历来是个大难题,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清帝溥仪1924年离开皇宫的五百多年间,有据可查的大大小小火灾有四五十起,其中雷电等天灾引发的大火有三十多起。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酝酿迁都,然而不巧的是四月初八,新修成的皇宫遭雷击引发大火,三大殿尽数被毁。当时正值迁都风波,而雷击被视为上天的警告,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成祖还被迫下诏检讨过失。《延禧宫略》中那样的雷击场景在明清宫殿中可是真实上演过的。

宫中由于生火等人为原因引起的失火则是另一个主要原因。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宫突发大火,时值初冬天干物燥,一时火势冲天,乾清宫毁于大火,宫中藏书俱毁。事后调查发现,火灾由掌火太监郝世通用火不慎引起,当时宫内取暖使用过的煤炭复燃,熏灼木隔引起火灾。此事也引得死里逃生的乾隆帝震怒。

另一件颇为传奇的火事发生在光绪帝大婚前,光绪十四年冬,正值大婚筹备之际,宫中贞度门突然失火,火势迅速迅速蔓延至太和门、昭德门。由于大婚定于一个多月后,而按仪制皇后从大清门入宫,将经过太和门,如今太和门被毁将耽误大事。这件事可让人伤脑筋,为保证婚礼如期举行,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搭一座临时门!于是,靠着记忆和能工巧匠的智慧,赶在婚礼前搭起了一座临时的彩棚,总算把婚礼给应付了过去,不过这件事似乎也成为光绪帝后不合的一个预兆。

(二)宫中的防火措施

明清紫禁城的数百年中,防火一直是件大事,为了适应宫中生活等的需要,也总结摸索出了一套防火的办法,许多防火设施今天还能见着呢。

(1)“太平缸”

去过故宫的一定会见过故宫宫殿周围的大缸,它们就是“太平缸”,也称“吉祥缸”,一般有铜缸和铁缸两种,它们的功用便是防火。缸中常年备储清水,一旦宫中失火,便可取水扑救。按规定缸中的水每日添加,内务府每五天检查一次水缸储水情况。

(紫禁城的太平缸)

(2)“藻井”与“金鸱”

在紫禁城建筑中会注意到有这么一个东西,它是由八角形、四边形小木构件在竖向层层收缩形成,中间伸出一个龙头,嘴含黑球,这便是“藻井”,取得象征水的寓意防火。

另外在故宫太和殿、保和殿等主要殿堂的正脊上有一种形状像鸱尾的装饰物,这称为“金鸱”,它的防火之意早就用了,据李诫《营造法式》记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做其象于屋,以压火灾。”

据曾到过中国的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列·戴马甘记载,“金鸱”有类似避雷针的防雷电作用,在他的《中国新事》中写道:“中国屋脊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条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巧妙的装置,若遇雷的电流,就以龙头沿线下引地底,以免房屋遭到破坏。”这样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巧了。

(3)建筑的防火设计

出于防火考虑,宫殿设计采用硬山式黄琉璃瓦屋顶,周围则是厚重的砖墙,不露出容易引火的木构件。而由于紫禁城建筑群密度较大,后各殿院内的连廊逐渐取消,在东西六宫则用山墙作为防火隔断。

(三)宫中防火队

除了硬件设施上的设计,在明清时期紫禁城中还设有专门的“消防队”。明代皇宫防火由锦衣卫负责,太平水缸和掌火安全也有专门太监负责。清康熙年间因太和殿失火,专设“火班”加强防火工作。光绪三十一年,北京设立巡警总厅,下设有消防处,紫禁城外围的皇家消防队划归警厅管理,但皇宫中仍保留有消防队。

今日的故宫对外开放之后,人来人往的密集参观客流,防火工作仍是重中之重,在纪录片中,故宫的老师傅们反复强调,宫中禁烟是底线,为了抽上一口的他们可得千辛万苦跑出去呢。不过正是这种防火意识让我们可以更好保存欣赏故宫之美。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推背图内容是什么?推背图成功预测了哪些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推背图》的内容十分神秘,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华道家第一预言奇书。传闻《推背图》是李世民请著名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根据易经八卦演绎出来的。当时李世民想要推算出大唐国运,所以才下令撰写《推背图》。目前《推背图》存在六个版本,内容方面融合了易学、天文、诗词、图画等,很多人好奇《推背图》究竟准确预测出了哪些事件

  • 理论派和实践派的对决,结果张郃完胜马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街亭之战是马稷第一次担任统领,此前他只是在诸葛亮身边作为参谋,并没有亲自领兵的经验。可以说马稷和张郃之间的对决,也是一场理论派和实践派之间的对决。不过打仗这种事,明显还是更需要经验,从结果来看张郃完胜了马稷。张郃最早是自愿加入到镇压黄巾军的队伍中,后因立功在冀州担任军司马一职。等袁绍拿下冀州后,张郃

  • 曹操可以挟天子,为什么董卓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事情,作为展现曹操枭雄的一面的具体事例,已经被提起过无数次了,曹操手握汉献帝,以天子的名义行事,肯定会比自己要方便很多,但其实曹操也不是为所欲为,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过,为什么曹操可以这样做,但是董卓却不行?董卓当时废掉汉少帝改立刘协,可为什么他没有

  • 西晋不到百年时间,不仅是因为爆发八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西晋国祚只有50年,如果是从东吴灭亡开始算起,西晋更是只有短短37年。作为一统的王朝,西晋只能说是昙花一现。不过晋朝怎么说也是经历了曹氏和司马氏几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的强大政权,为什么持续时间会这么短呢?可能多数人会想到,那是因为在西晋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又陷入到了分裂当中。不过西晋的早亡不

  • 秦国是如何快速从巅峰走向覆灭的?为什么秦朝这么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是第一个做到一统全国的国家。只是秦朝仅仅持续14年就被灭了,为何秦国完成统一后,没能将自己的巅峰期继续延续下去呢?实际上秦朝灭亡的根源是来自百姓的不满,陈胜吴广起义直接导致秦朝政权受到重创,难道秦国只会打仗,不会治国?可能的确有这样的因素存在,秦朝最后等于是形成了墙倒众人推的局

  • 宋朝分餐制有哪些讲究?宋朝饮食之风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在宋朝以前,古人吃饭都还是实行分餐制,到了宋朝以后就慢慢变成合餐制了。其实分餐和合餐的区别,大家现在去中餐店还有日料店就能体会出不同。宋朝是一个文化和经济都十分发达的朝代,所以在生活各个方面就会比较讲究,吃饭也一样,美观和精致往往会摆在第一位。当然一般也只有达官贵人们才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下面就为大

  • 明熹宗为何不让崇祯杀魏忠贤?魏忠贤死后崇祯才得知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可以说是明朝或者整个历史上最出名的宦官之一。在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得到宠信,还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地位一下子飙升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明熹宗年纪太小,魏忠贤便开始专断国政,排除异己。导致朝中甚至出现“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说法。这样的奸臣理应今早铲除,不过明熹宗却

  • 宋朝的太监杨戬,是怎么变成二郎神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一提到二郎神杨戬,很多人对他都是非常崇拜的,他是道教神仙之一,也在诸多古代神魔小说里面有出现,而但凡二郎神出场的时候,都是法力无边,孙悟空也难以逃过的。不过杨戬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却是宋朝时期一个太监的名字,也就是说杨戬的历史原型其实是一个太监,这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原本是太监的杨戬,会变成人人敬仰的

  • 马超投奔刘备时还剩多少兵力?只够组成一支小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马超虽然也是蜀汉五虎,但马超一生最巅峰的时刻并不是在蜀汉度过的。马超投靠刘备时已经39岁,而且他只辅佐了刘备七年便去世了。马超一生最高光的时刻,还是率领自己父亲留下的军队和曹操对峙的那段时期,等马超投靠刘备以后,他的兵力已经损失大半,对刘备来说可能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帮助。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当时马超的

  • 魏延正史怎么死的?真的是因谋反被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蜀汉大将,更有常胜将军之称,是蜀汉后期十分重要的将领。不过魏延的结局却是被马岱所斩,原因是他和杨仪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矛盾,而且诸葛亮还判断魏延脑后有反骨,认为他日后必定会反,所以就让杨仪除掉魏延。不过魏延明明为蜀汉拿下无数功勋,为什么还会被怀疑是叛徒呢?正史中魏延的死因究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