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光绪皇帝怎么没有子嗣?光绪帝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光绪皇帝怎么没有子嗣?光绪帝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641 更新时间:2024/2/3 22:04:14

光绪帝可能是整个清朝最惨的一位皇帝,一生都过的不太平。光绪帝继位时只有4岁,当时是被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垂帘听政,慈安驾崩后便由慈溪一人掌控大权,没想到慈禧这一掌权直接是把光绪帝变成了自己的傀儡。光绪帝本有发展改革的意图,但最后却抵不过慈禧的势力,而且光绪帝一生竟然没有一个嗣子,让人难以置信。光绪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不幸的事呢?

光绪皇帝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载湉。"湉"字的意思是水流平静的样子,和他的性格非常切合。从现在留下来的画像上看,他是个文弱清秀的青年。在他那张俊秀的脸庞后面,其实隐藏着一段悲惨的命运。平心而论,光绪皇帝是个可怜的男人。为什么这说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童年不幸。

载湉的生父是醇亲王奕環,按照正常的帝位传承,轮不到载湉。但是,同治帝没有留下子嗣,他被慈禧太后看上了。他小小年纪就登上皇位,成为九五之尊。这不是幸运吗?其实这完全不是幸运,这是悲剧。

他入宫的时候,年仅四岁。他的爸爸得知慈禧选中他儿子当皇帝后,痛哭流涕,几近昏死。他知道,这个孩子是完蛋了。

一个正在享受母爱、父爱的孩子,突然就被剥夺了享受家庭欢乐和温暖的权利,被硬生生拽到一个陌生的冷冰冰的环境里,见不到父母,见不到兄弟姐妹,只有那些怪声怪气的太监和冷冰冰的宫女。那该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对这个年仅四岁的小孩子来说,这会对他产生怎样的心理阴影,你能想象吗?

去过故宫的人,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其实皇宫是一个非常冰冷的地方。那里规矩森严,说话、做事甚至走路都有规定的流程,那里不允许孩子嬉戏玩耍——甚至都没有人和他嬉戏玩耍。原本就文静的载湉,进宫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更加"文静"了。据《老太监的回忆》上说,刚入宫的载湉,经常生病,不是感冒头疼就是呕吐腹泻,连慈禧都担心这孩子能不能长大。

他胆子特别小,尤其害怕打雷,每次听到雷声都会吓得大哭大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成长一个沉默寡言的小男生,不爱说话,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屋子里拆自鸣钟、八音盒,摆弄西洋玩具。据一些太监回忆,拆得多了,他竟能将拆下的八音盒再组装起来,而且能改变八音盒的音阶。

进宫不久,慈禧就给光绪选了个老师,就是翁同龢。在慈禧的督促下,翁同龢为小皇帝制定了严格的学规,这个五岁的小皇帝,不但要学习古代儒家典籍、还要学习写字、作诗作文。而且慈禧要隔三差五检查他的"功课"。

紫禁城是帝国权力的中心,但是它不适合一个孩子的成长。

设身处地地想想,像光绪这样的童年,还有什么意思?

02、"事业"不幸。

光绪的"事业"就是当皇帝,把国家治理好。读光绪的传记,会发现其实他资质平庸,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政治才能。何况他还要被慈禧太后掣肘。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做出成绩简直比登天还难。到十八岁那年,他正式亲政,自己处理国家政务。面对积重难返的大清朝,他也想振作起来,把国家治理好。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受他老师翁同龢的影响,他力主对日作战,期望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激发士气,因此丝毫不听李鸿章等人的意见,执意开战。可惜一战而败。这对一个年轻的帝王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

等他看了康有为等人的书籍和奏折之后,他以为找到了救国图强的方法,便兴冲冲地开展变法。只可惜,他不是一个有能力驾驭大清这艘巨轮的船长。光绪皇帝毫无政治经验,完全不顾反对势力和官僚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发布《定国是诏》开始,一股脑地在一百零三天内连发了二百八十六件涉及改革的的谕旨。结果呢?一项也没有认真地贯彻落实。"百日维新",在很多大臣——以及慈禧的眼中,简直就是胡闹。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彻底失去了自由。虽然没有被废,但是也和一个废人差不了多少。

03、爱情的不幸。

光绪皇帝最宠爱的人,无疑是珍妃。《国闻备乘》中记载说:"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但是,慈禧不允许珍妃成为皇后,皇后必须是慈禧家族的人。慈禧给光绪选的皇后是他的内侄女、都统桂祥的女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光绪皇帝在紫禁城举行婚礼。在人生的大喜时刻,光绪皇帝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各项礼仪。

婚后,他依旧宠爱珍妃,逐渐疏远皇后。这引起了慈禧的不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临行前派人将珍妃推入宫里的枯井里,年仅24岁。

对于光绪来说,珍妃的死对他的打击大概比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还大。

光绪一生活了38岁,可是竟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在紫禁城里,他18岁成婚后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妻子,此外还拥有多位妃子,可是他们居然都没有生下光绪的孩子。可见,光绪的男性功能是有问题的。别说和康熙乾隆比,就是和他的前任同治皇帝比,他在这方面也不如。人家同治好歹还知道去寻花问柳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战国韩国和燕国谁更弱?燕国为何能列入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战国七雄中,谁是最弱的国家可能多数人会想到韩国和燕国,实际上韩国虽然总吃败仗,但综合实力应该还是在燕国之上。燕国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没有太大作为,感觉存在感极低,可能当时和燕国有关最出名的事件便是荆轲刺秦王了。那为什么燕国还能列入七雄之一呢?实际上这跟早期燕国封国时的待遇有一定关系,下面就为大家简单

  • 刘戊发动七王之乱失败,有一人却能看清局势保住生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汉景帝时期,晁错建立削弱诸侯王,加强皇帝的权利,于是汉景帝开始实行《削藩策》,大力削弱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各个诸侯国担心日后地位不保,于是暗中联合发动叛变,历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此爆发。当时楚王刘戊算是主力军之一,但最后败在了周亚夫手上,最后被逼入绝路无奈自杀。而刘戊身边有一人却能提早看清局势,并

  •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没有马?原因竟是马牵扯到了宋朝机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北宋著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的将北宋都城繁荣的一面给记录了下来,如果仔细观看全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不过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连一匹马都没有呢?能在画上看到牛和驴,唯独不见马的身影。马在古代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张择端总不可能是忘了画吧?

  • 李白为什么到处游玩?他不用挣钱养家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李白作为唐朝时期首推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出了很多人羡慕但是又做不到的样子,只不过把普通人困住的,无非就是钱财二字,想要养活自己,要挣钱,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也要钱,满足了基础条件后,想要出去玩,更需要钱,但是为什么李白就随意四处游玩?他也有家庭,但为什么他就不用养家糊口吗,李白不需

  • 李自成为什么打不过清军?只因他一手下做错两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从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到他兵败退出京师只有短短42天时间。原本李自成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却因为他的一名手下做错了两件事导致最后被清军击败。实际上李自成会输给清军,可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时李自成的处境已经失去民心。李自成虽然灭了明朝,但他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身边的谋士能力不足、将领只信任自己的老

  • 李白为什么没有当官?其实是李白没有参与科举的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李白被称为“诗仙”,是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将浪漫主义文学推至高峰,而且他所写的歌行体和七绝达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以李白的才华完全有能力求个一官半职,为什么他却没选择当官呢?实际上,不是李白不想当官,而是他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虽然科举是一种很好的晋

  • 东周王朝怎么也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国和西周国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周朝又分为前期的西周和后期的东周,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而东周一般来说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只不过这些名字都是我们后人给当时取的,也就是说,当时并没有“西周东周”这些表示时代的词。但是,如果出现了“西周东周”,也不要惊讶,因为那个时候确实是有东周国

  • 司马懿为何要除掉张郃?张郃本有机会自保却掉入司马懿陷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但他最后却是被自己人给害死,实在令人唏嘘。诸葛亮北伐,曹真病重于是曹睿派司马懿顶替曹真的位置,但张郃却和司马懿不和,导致两人产生摩擦。张郃同诸葛亮交战多次,熟悉诸葛亮的用兵排阵,以及擅长的计谋。明知追击诸葛亮的部队十分危险,但司马懿依然让张郃强行出击,最后遭遇埋伏中箭身忙。其

  • 庞统没什么成就,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觉得,庞统这个人,一辈子也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成就来,虽然说跟着刘备一段时间,但是中途却被人杀死了,而且这段时间给刘备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称颂的事迹,他的一生好像是徒有虚名一样,明明有很大的名气,但是却没做出什么事来,既然如此,为什么庞统还是能够和诸葛亮齐名?他真的和诸葛亮一样优秀吗?庞统能与

  • 宋襄公式的愚蠢什么意思?宋襄公推行仁义为何不被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因推行仁义所以获得了霸主地位,但同样是因为仁义让他一败如水。有人将宋襄公的这番举动称为“宋襄公式的愚蠢”,这样讲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实际上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宋襄公推广仁义并没有错,他的失败也不能全部归结于“仁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