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飞真的喝退曹操百万大军吗?历史上真实情况如何?

张飞真的喝退曹操百万大军吗?历史上真实情况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69 更新时间:2023/12/5 4:52:07

张飞一直以来的形象就是一个黑脸大汉,脸红脖子粗,一脸大胡子,嗓门还很大,《三国演义》中有张飞在长坂桥一嗓子喝退曹操百万大军的描写,可以说是十分精彩了,这个时候的张飞绝对是威风凛凛。不过百万大军仅凭一个人就能喝退,还没有出手,这实在是太戏剧化了,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刘备在当阳被击败,仓皇而逃。为了抓捕刘备,曹操令五千虎豹骑穷追不舍,当大军抵达当阳桥时,刘备手下名将张飞早已立于当阳桥,只手横拿长矛,对曹军怒喝:我是张翼德,谁敢过来和我决一死战。结果曹军无一人敢靠前,刘备才得以脱身。

相比《三国志》来说,《三国演义》版本更加玄幻。曹操抛下荆州数郡,亲率百万大军全力追击刘备,忠肝义胆的赵云单骑救主,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随后往当阳方向逃去,曹操大军紧追不舍,行至当阳桥遇到殿后的张飞。张飞在桥上大喝三声,吓死了曹将夏侯杰,曹操见后面灰尘滚滚,恐有疑兵,便撤军回营。

对比之下,这两个版本主要有三大差异:

1.历史上追击刘备的曹军并非百万大军,因为荆州数郡刚刚投降,人心不稳,需要大军驻守,何况五千虎豹骑足够消灭刘备;

2.领军追击刘备的并非曹操本人,而是虎豹骑统帅曹纯

3.历史上赵云没有在曹营七进七出。

尽管这两个版本不同,但是对于张飞的描写却相差不大,只是多了个“吓死夏侯杰”的情节,结果都是张飞凭着二十骑吓退曹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五千虎豹骑真的就怕张飞一人吗?

三国志原文: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其实背后原因很简单,张飞事先锯断了桥梁,虎豹骑虽然精锐,却适合冲锋攻坚,面对断桥只能兴叹。况且张飞将二十骑设为伏兵,在后面来回奔跑灰尘滚滚,曹纯也担心有诈,因此只得作罢,不了了之。如果张飞没有“断桥”,以虎豹骑的冲锋能力,张飞再神勇也难以抵挡,由此可见,张飞并不是一个鲁莽的人。

当然,如果是曹操亲率百万大军,就算张飞“断桥”也无济于事,工兵营会快速重新搭建桥梁。至于张飞设下的伏兵,刘备总共就那点人马,这种情报并非秘密,曹操自然知道,所以不会中张飞之计。

长坂桥之战,可以说是张飞一生当中的得意之笔。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曹操百万大军,却独惧张飞一人之勇。当时,曹营名将都在曹操身边,连大气也不敢出。随着张飞的一声怒吼,曹操瞬间萌生了退意。我们疑惑的是,张飞单枪匹马,为何能独退曹操百万大军?真相其实很简单。

书中写道:“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夏侯惇夏侯渊等人在此之前已经多次中过诸葛亮的奸计,心理防线早就崩溃了;因此,张飞的疑兵之计在这里开始发挥了效果。曹操过来后,也很奇怪,张飞才一个人,他又不是傻子,为何敢独自对抗自己的百万大军?其中必然有诈!曹操是个多疑的人,没有把握的事情他是不会轻易动手的。因此,曹操决定再观望一会儿。

当时,张辽张郃许褚等猛将也在曹操身边,照理来说应该主动前去挑战的。但是,没有曹操的命令,谁也不敢先动手。书中写道:“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关羽曾经在万军之中单人匹马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曹操当时都惊为天人。现在,一个比关羽更加厉害的张飞就在自己面前。曹操也十分心虚,他怕张飞会突然冲过来,一枪要了自己的小命,毕竟关羽斩杀颜良那件事还历历在目。曹操非常害怕重蹈颜良的覆辙,于是在张飞的疑兵之计下,曹操开始有了退兵的念头。

书中又写道:“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张飞的一声怒吼,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吓死了胆小的夏侯杰。夏侯杰之死给了曹操极大的震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么拖下去的话,没准张飞真的会冲过来。在一瞬间,曹操就下达了退兵的命令。张辽等人虽然认为其中有诈,但是曹操都下了军令,自己总不能抗命吧。等到张辽和许褚再次回到长坂桥的时候,张飞早就已经不见踪影了。

曹操在长坂桥的时候,已经被张飞给吓到了。曹操甚至忘了,自己其实还可以叫手下的将士万箭齐发。这也难怪,人在极度恐慌之时,头脑是一片空白。这点,曹操也不例外。曹操没有下达进攻的命令,手下的士兵根本不敢一起掩杀过去。至于其他的曹营名将,武力根本不如张飞,自己又何必出头,找张飞单挑呢?在此之前,赵子龙已经杀了五十多个大将。现在张飞或许比赵云更猛,自己何必冲上去当替死鬼呢?在一瞬间,所有的曹营名将开始集体沉默了。

总而言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张飞完成了单骑退雄兵的壮举。史书中记载道:“飞据水断桥,敌皆无敢近者。”可见,张飞的威慑力极大,一般的武将在他面前,根本不敢大声喘气!最主要的一点是,曹操惜命,这才让张飞侥幸成功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懿要想政变成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懿隐忍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突然发动一场政变,改变了曹魏的内部格局,也提前宣告曹氏就此衰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司马懿能够政变成功,就算是皇帝和曹爽出城,但仅凭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能控制整个洛阳吗?实际上司马懿在此之前就做好了周详的计划,并且计算了自己需要的人手,这才能政变成功。而且司马懿也是看准了曹芳

  • 诸葛亮为什么拒绝子午谷奇谋?原因和魏延没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子午谷奇谋,是魏延在北伐中提出来的一种设想,利用这个办法拿下长安,而且魏延要求的人数只有五千人,并不算多。可是诸葛亮却一直弃而不用,根本不考虑这个办法,所以这个办法就没有得到验证,有没有用也就没人知道,但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不用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原因其实和魏延没有什么关系。提

  • 孙策为何一定要除掉于吉?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于吉是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三国志》、《三国演义》和《搜神记》中都有记载于吉。不过正史上有关于吉的事迹还是太少,根据《三国志》中的说法,于吉最后是被孙策所杀。不过孙策对于吉下手似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真相,毕竟于吉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于吉和孙策之间的故事,以及于吉最后的悲剧

  •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李陵在历史上一直有两种不一样的评价,第一种自然是站在他投降匈奴的角度来说,认为他不顾国家,没有气节的话,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看重气节的结果。而另一种确认为李陵做的没错,但是汉朝却对李陵的家人太严苛,李陵为了让士兵活命有什么问题?能屈能伸,投降也不是什么事。李陵(前134—前7

  •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是谁?谁是最厉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在看唐伯虎的电影的时候,一定还对电影里面“江南四大才子”有很深的印象吧,四大才子出场的时候,引来了无数少女的追捧,那个场面也是非常经典的了。不过,历史上其实真的有四大才子,只不过他们与电影里面的人物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尤其是唐伯虎,和电影里简直就是两段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 南宋消灭金国之后是如何进行报复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古代,战乱不断,尤其是在朝代更替的时候,各方的势力都会纷纷骑兵,希望自己能够一统天下。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局面,即便是最后北宋实现了统一,但是边境仍然是受到了周围势力的侵犯,不过这些势力比起北宋来说,根本无法造成多大的威胁,直到女真部落的迅速崛起。女真族快速的将辽国消灭。而国号就是大金

  • 朱棣为什么起兵造反?会不会是蓄谋已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朱棣之所以会起兵造反,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影响了他们这些藩王的利益,但是不管怎么样朱棣也不至于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真的只是因为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逼得朱允炆答应不削藩之后也差不多就该结束了,但是朱棣竟然直接坐上了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看起来就好像是朱棣故意的一样,难道说这一切都是

  • 沈万三的聚宝盆谁给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聚宝盆的传说,来自于明朝初期的一位富豪沈万三。相传,沈万三之所以能够成为富豪,原因就是他拥有一个聚宝盆,投进去一个钱币就会出现无数钱币,这样神奇的聚宝盆,自然能够为沈万三带来数不清的财富,也难怪他会成为明朝首富,可能连身为皇帝的朱元璋都要嫉妒。不过这个传说中,聚宝盆是怎来的,为什么沈万三会有这个聚宝

  • 唐朝为什么宫变不止?难道还要李世民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是古代最强盛的封建朝代之一,不少朋友都很向往大唐生活,甚至希望回到千年以前看看大唐盛世的真面目。不过唐朝虽强盛,但内部宫变却是一起接着一起,太子之争、皇位之争不断,从唐朝能诞生第一位女皇帝就能看出其中的激烈程度。那唐朝为什么会宫变不止呢?有人把原因归结为李世民,因为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导致他

  •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是什么?最后一计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因为对后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所以坊间一直流传着各种和诸葛亮有关的传说。实际上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其中有很多诸葛亮的事迹都是杜撰出来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但这似乎也不影响后人对诸葛亮的崇拜。很多人都好奇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计到底是什么,而且还把这一计谋说的神乎其神,这最后一计究竟存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