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打仗前真会进行单挑吗?

古代打仗前真会进行单挑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738 更新时间:2024/1/16 15:37:33

对于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我们来说,武将单挑无疑是最吸引我们的场面之一了。对名将、高手之间的较量的精彩描绘酣畅淋漓,让我们大呼过瘾。而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也还是评定一部小说之中谁的武力值最强,这一乐趣真可谓是无穷无尽。

而小说中描绘的场景通常是,两军对阵,主将出列进行单挑,胜的那一方趁势挥军掩杀,败的那一方落荒而逃,这仗打得似乎是有点简单了。

但我们略加思索就能想到,这完全是不符合古代战场常规的。“单挑”,自然是只能决定两个人的胜败,两个人之间的胜负岂能决定一整场战争?中世纪西方的骑士个人决斗之风,又怎能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

武将的职责,应当是以自己的勇武引领一整支军队的士气,成为一个军队的核心;应当是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运筹帷幄,掌握战场局势。“将在谋而不在勇”,是对一个将领应具备的才能的精准概括。

所以,我们完全不要被小说中所描绘的精彩单挑场面所误导,在真正的古代战场上,从来就没有过两个人对阵单挑的先例。

但倘若非要说单挑,古代战场上确实还是有类似于个人决斗决定战争胜负的情形,那便是车战。但车战又怎么能和单挑挂钩?说清楚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下车战的起源以及车战的形式。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车是极其重要的交通工具,我国祖先正是从自然物的滚动中受到了发,制造出省力而又方便的车。不少学者认为,车早在夏代就出现了。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必有过多争议,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殷商绝对有车的使用。因为甲骨文就有大量关于车的记载,经考古发掘也有大量殷商时代的车。同时,车战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远早于骑战,而且车战一直是秦汉之前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车战,是起源于平原地区的中华文明内部的普遍现象。

而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象棋中,威力最强大的一直是“车”,对全局的关系也最大,基本丢了车就算玩完了。这也完全和古代的战争相契合,战车在先秦时期,一直是衡量各国军力的重要标志。譬如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总结当时的战争情况时就曾说:“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很鲜明的把车放在首位。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在游说各国时,但凡叙述某国武力,一开口也便要说:“车六百乘,车千乘。”

在西周,常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的说法,难道一辆战车要有十个人来驾驶吗?其实不是的,一辆车只需要有三个人驾驶就够了,其余的人只是配合战车作战,驾驶的人被称作甲士,配合作战的步兵就是步卒。

而在宗法等级森严的西周时期,在战车这种军事装备下也有等级差距,有严格的阶级构成。只有贵族成员才能够有充任甲士的资格,另一方面,只有贵族才能有养起马车的经济能力。

步卒则是由中下层的自由民、奴隶、农民担任的,他们不光要在战时配合战车作战,平时还要为车兵服役,如后勤供应、炊事、养马、樵采等。

先秦时期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就是以战车为中心,以步卒为配合进行的。战车通常是一车四马,战车上的三个人,中间的人负责驾驶,主将拿着长戈在左边,而副将拿着长戈或者其他的辅助武器在右边。三人和四匹战马都要全副武装,披盔戴甲,以追求在战车的冲锋中有更强的冲击力,也为了保护自己。

作战的主体是车上的甲士,车战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这样的车战,自然就变成了双方甲士之间的单挑。甲士底下的步卒,全依仗着甲士的胜利,倘若己方甲士所向披靡,口中大喊一声:“跟我冲”,底下的步卒自然就士气高涨,跟着猛打猛冲。倘若己方甲士“单挑”输了,战车翻了,底下步卒一看情况不对,就赶紧溜了。毕竟敌方战车冲过来的话,对付你就和踩蚂蚁一样,根本顶不住呀!

车战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极难,就好比如你看坦克开起来很拉风,但如果让你开却根本不会。首先是驾驶战车的人,同时驾驭四匹奔跑的骏马,要保证四匹马的步调一致、能进则进、能退则退,左右旋转也要保持一定的角度,保持战车之间的距离以及和步卒的距离,否则就是严重的踩踏事件,仗还没打,却先把自己人踩死了。

对于拿武器的左右二人,要求同样是很高。首先,长戈可不是一般的长,足足长到三米,甚至五米,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击刺敌人。其次,要保证在战车高速的冲刺中精准的打击敌人,“覆水难收”,长戈挥出去也是一样,极难再收回来。所以,必须选择最合适的出手时机,精准有效的打击敌人。

而强大如坦克的战车,在秦汉之际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大变革,贵族没落,新兴阶级的力量壮大,逐渐推翻贵族的阶级压迫,宗法等级制度土崩瓦解,体现等级差距的战车,自然也在社会变革的潮流中消失了。

除此之外,战车虽然威力强大,但受条件的限制却是很大。战车只适合诸侯、部族之间的小规模作战,随着人口增长,战争规模的扩大,战车自然不中用了。而战车冲锋的场地只有一马平川的平原,随着中华文明的拓展,人们活动范围扩展到多种地形之上,战车在山川谷脊中自然不能发挥作用,自然就被弃之不用了。

所以,在古代,只有先秦的车战类似于单挑的作战形式,除此之外根本不可能会有武将之间单挑的存在。倘若掌握一支军队的武将出阵到最前沿叫阵和人单挑,在冷兵器时代,就会被弓箭射成筛子或者被一群人上来乱刀剁成肉泥。而在热兵器时代更为直接,一炮送他见阎王,敌军自然不战自溃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方恶魔为什么是山羊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各种自古以来的传世神话传说到如今很多都成为了艺术或文学,也为如今的艺术和文学等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就比如说我们的日常消遣游戏、电影、小说等等,还有很多有神话题材和背景的作品。因此,我们对世界主流神话体系并不陌生。在神话体系中,东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设定。比如西方常说的魔鬼

  • 完颜阿骨打与努尔哈赤是一个民族吗,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努尔哈赤与完颜阿骨打,相信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朋友们对这两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了。这俩人分别是我国金朝与后金(清朝)的统治者,两人所处的时代相隔这数百年。由于这两人所代表的民族都出自同一个地区,所以很多朋友们都会想着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统治者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关系呢?其实这俩人简单的来说就是在血缘关系上可

  • 蜀国后期刘禅为什么不重用霍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没错,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开场诗句,很多人都认为,蜀国后期之所以会灭亡,那就是英雄被淘尽。纵观蜀国后期,无用武之大将,无五奇计之谋士,只剩一个姜维苦苦支撑,但也是枉然,最终蜀汉灭亡。而蜀汉灭亡的原因竟是被邓艾偷渡了阴平,直取成都而导

  • 曹操麾下的乐进也是一位常胜将军,为什么名气不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数千年历史上,谋者运筹帷幄,将者开疆拓土,得其二者善加运用,则必成大事。古人但凡有心图谋天下者,无不将此视为亘古至理。回望汉末三国乱世,诸侯征伐不息,说到底争的是地盘是人头,是纵横沙场的悍将,三国谁人最勇悍?恐怕最先想到的即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以及水淹七

  • 糜竺、糜芳是刘备的大舅哥为什么要背叛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打仗都是在烧钱。三国时代的大军阀背后都有财团支持,曹操起兵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个叫卫兹的富豪的资助。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财团的钱也不是白拿的。拿了人家的钱,就要给人家一些好处、答应人家的条件,这是一种交易。可惜,“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rdqu

  • 孟达为何多次反叛?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三国里哪个人最善变,那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吕布,张飞更是直接叫他三姓家奴,但是有人就提出问题,刘备算是几姓家奴?看到这里,我也很好奇,之前都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最开始的时候,刘备是投靠袁绍,在袁绍帐下做了个小官,后来因为袁绍兵败,就离他而去,又投靠了势力更大的曹操,曹操看刘备有关羽张飞这等猛将,

  • 徐达喝醉躺在龙床上,为何朱元璋没有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帝在坐上皇位之后并不是安下心来享受这个皇位带给他的权利和荣誉,而是要掏空心思的排除所有对自己皇位有想法的人,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江山长长久久地稳固下去,历史上的这位生性就多疑的朱元璋更是如此!朱元璋虽然出身于农民之家,但历史证明朱元璋是非常有政治管理头脑,首先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

  • 赵云的妻子是谁?为何鲜有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赵云的妻子到底是谁呢?古代的女人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所以史书上也是常常只有东鳞西爪地挂上一两句,就是有些心地纯良的史家要写女人时,也往往是惜墨如金、寥寥数语。然而民间的评书与故事却就大不一样了,为了增强故事的鲜活感,就往往浓墨重彩、大肆宣扬。1、赵云有几个传说于民间的妻子,一个叫做马云騄。在作家周大荒

  • 罗宪是蜀国难得的将领,为什么刘禅没有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63年秋,司马昭调集各路兵马,大举伐蜀。魏军兵分三路,邓艾率兵三万,进攻甘松、沓中的姜维军队。邓艾接到命令以后,让天水太守王欣进攻姜维大营,让陇西太守牵弘拦截姜维的退路,又派金城太守杨欣进攻甘松。钟会率十余万人由关中经斜谷、骆谷、子午谷三道南攻汉中。以廷尉卫瑾持节监伐蜀军事,行镇西军司,随钟会

  • 徐晃贵为五子良将之一,他的实力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徐晃贵为五子良将之一,在演义和正史中却是两个不同结局,徐晃,字公明,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是曹魏的一代名将。年轻的时候在杨奉手下做事,杨奉被曹操击败后,选择归顺曹操。并且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生中参加了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樊城之战、关中征伐、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多次大型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