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历史上以残酷杀害开国功臣著名,而在历史爱好者中,刘邦也常被拿来与朱元璋并列举例。但是,与刘邦只诛杀几个异姓王不同,朱元璋则会杀掉数以十万计的功臣及其附属者,毫不留情。
朱元璋虽然杀了很多功臣,但并不是简单地遵循“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则。实际上,像徐达、李文忠、汤和这样功勋卓著的功臣最终都得以善终,说明朱元璋并不是单纯地想要削弱他们的力量。其他功臣没能像他们一样跟紧朱元璋的步伐,最终导致了不幸的结局。
朱元璋执政时期,牵连最广泛的案件是洪武四大案,包括“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这些案件都是因为朱元璋的动机不同而引发的,涉及的开国功臣十之八九被杀。
“胡惟庸案”为集权,并防止淮西派做大
洪武十三年爆发的这起案件一直延续到洪武二十五年,牵连者达三万多人,朱元璋在这起案件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集权,为了废除千年以来和皇权分权的相权,胡惟庸是否真有谋反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反对朱元璋废除相权,并拉上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即结党反抗皇权。
并且,和胡惟庸结党的大多数都是朱元璋的起家班底淮西派文武大臣,其中还包括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首任宰相李善长,这同时犯了两个忌讳,一个是违背了朱元璋变动相权的意愿,另一个就是淮西派大臣结党让朱元璋想到了隋唐时的关陇贵族集团。
当时明朝建国已经十多年了,拥有整个天下,从王朝稳固的角度上来说,朝堂上的臣子应该是各个地域出身都要有,保持一定的均衡,这才有利于明朝的长治久安,不会因为某些地域的人才遭到压制和歧视而产生不满心理,严重的没准会造反。
如果任由淮西派在胡惟庸的带领下做大,影响到朝堂平衡是小事,要是让淮西派成为隋唐时关陇贵族集团那样掌握着大部分权力的利益集团,皇权也任由他们操纵,这才是不得了的大事,所以,朱元璋借胡惟庸谋反案用铁血手段铲除淮西派大臣,即废除了宰相制,也消除了未来可能的淮西派做大成为不可抑制的政治集团的隐患。
“空印案”、“郭桓案”为反腐
朱元璋发动这两起大案的动机就比较单纯了,纯粹就是为了反腐,两起大案都是发生在洪武朝中期,经过开国初期的残破后,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税收增加,官员们经手的钱财多了,有那么一部分经不起诱惑,腐败自然也就来了。
这两起案件涉及到了开国勋贵并不多,军方也无牵扯,主要是地方官员利用一些漏洞和规则贪污,牵扯到的最高级别官员是尚书一级。朱元璋借这两起案件在整个明朝的官员系统中开展了反腐运动。至于效果,估计朱元璋活着时还能有一定效果,之后就没人当真了。
“蓝玉案”为皇太孙消除隐患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因此案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军方将领,这个案件的爆发有一个背景,就是此前一年,朱元璋的接班人皇太子朱标病故,然后朱元璋册封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发起蓝玉案的动机就是帮助皇太孙朱允炆消除未来可能的隐患。
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留给儿子朱标使用的大将,蓝玉本人也愿意支持朱标,所以,朱元璋对蓝玉的一些违法行为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来怎么处理是交给朱标的,但朱标的意外病故,让蓝玉从能臣变成了危险分子。
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无法对蓝玉这样的功勋武将形成威慑力,朱元璋很担心自己死后朱允炆坐不稳皇位,所以,趁着自己还在世,拿出蓝玉等一批武将的违法证据,把他们全给处理掉,帮孙子扫清前方的荆棘道路。
如果朱标不死,或者朱元璋不立孙子为储君,而是立秦王、晋王、燕王这样在边境戍边且领过军的皇子为储君,蓝玉案很可能就不会发生,比如燕王朱棣,他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驾驭蓝玉这样的骄纵臣子。
另外一点就是,蓝玉的女儿是蜀王(朱元璋十一子)妃,朱元璋也担心在自己死后,蓝玉会支持蜀王争夺皇位,蓝玉案中的另两位关键人物傅友德和王弼的女儿也分别是晋王(朱元璋三子)世子妃和楚王(朱元璋六子)妃。
这些和皇子们结亲的实权武将都有可能成为朱元璋死后帮助各自女婿争夺皇位的打手,因此,朱元璋借机一并清除。如果徐达能活到洪武二十五年,那么民间传说中送蒸鹅的故事还真有可能发生,因为徐达是燕王朱棣的岳父,面对朱棣加徐达这样的组合,朱允炆绝对是毫无还手之力。
朱元璋发起明初四大案的动机,除了“蓝玉案”外,其余案件并非为了专门杀功臣。但是,为了保证朱家江山的长久稳固,他会毫不犹豫地杀人,即使是唐宗宋祖也一样。不管是哪种动机和心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朱家江山的稳固性。只要出现可能会威胁到江山稳固的苗头,别说是朱元璋了,唐宗宋祖也一样会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