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真的能假传圣旨吗,事实上完全不可能

古代真的能假传圣旨吗,事实上完全不可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126 更新时间:2024/2/16 2:45:48

我们经可以在很多影视剧里面看到这样的情节,有人拿着一份假的圣旨去宣读,以此来残害其他人,这种行为虽然在电视剧里面很常见,但很多人也很想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真的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吗?古代的圣旨到底是什么样,究竟有没有造假仿冒的可能性?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为什么圣旨无法造假

我们买东西时都想要买货真价实的东西,但是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假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很多都掺杂着假货,比如买首饰时,他们说是真金白银,但是买回去后,也就是一块废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都比以前有所提高,科技也发达了,所以有人就想法用假的来赚去一些金钱。在古时候,有一种东西,一点都不能造假,那就是皇帝所说的圣旨。

皇帝给下属下达的召令,也就是圣旨,不是只有一个人所接触,它是要经过很多人的手里来传递下去。这样看来,如果是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想要干些事,那岂不是很简单,为什么没有人敢假传圣旨呢?是因为他们的觉悟很高吗,事情一旦暴露,他们就要被杀掉?是的,他们每接触圣旨都要签上自己的大名,中途一旦出错,上面就会找这个人,如果事情很严重,那么就会被杀头,甚至危机全家,这种严格、严肃的问题。传递者不敢铤而走险。

没有假传圣旨还有一些原因,这其中的奥妙有很多,圣旨中的字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定。这是其中的一个暗号,写圣旨的布上面有祥云,而圣旨中的第一个字就写在祥云那个地方。这想要造假有很大的困难,它的步骤很麻烦的,皇帝都认为自己是龙,所以圣旨上的两边都各有一条龙,这两条龙的刻法很难,一般人无法模仿,它其中的细节很多。所以即使有人造假,他们几乎也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到时候还会暴露,况且这些材料也是十分的昂贵,很少人用的起。这样也就没有人造假了。

2、圣旨的细节

圣旨的种类有很多,它们也都有他们的含义,所以不同的圣旨有不同的地位。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这是因为皇帝在下达命令时,针对的人有不同样的地位,这样是为了显示阶级地位,官品地位高,就可以用一些黄色的绸缎,地位低的,就要用白色的。这样也可以辨别其中的真伪。

就算你掌握了圣旨其中的细节,那也不可能成功,因为圣旨的造价真的是十分的高,你们不可能倾其所有来假传圣旨,划不来。并且圣旨上还需要盖有玉玺,而这些制作玉玺的人一辈子只能待在皇宫。圣旨的制作样样都是有严格的人来把守,想要造假那简直是不可能,除非你皇帝很近很近,那些普通老百姓都没见过圣旨,更别提造假了。

从制作圣旨上,我们可以看得出他们的防假技术是如此的小心,当然也显示出皇宫的高贵,皇宫用的一切东西几乎都是给百姓隔离开的,所以圣旨在传递的时候,几乎是不可能出错的。

3、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在这个网络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我们传递件那只是瞬间的事。举例来说,就是我们中央当天下发到各地方的文件都是即发即到的,加密电传电脑传递分分钟的事儿,那我们古代皇帝下达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提到这里脑海里会想到“驿站”这两个字,是的,我国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这驿站是全世界最早的信息传递的组织。在我国古代,一般会每隔20 里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驿员则立马按照每天 300 里的速度来进行传递。

汉朝设置了圣旨传递的制度之后,唐元明清基本都是沿袭这种制度,一级一级的下发,就需要传递,传递公文的方式分为步递,车递,马递,船递。车马途中一般都是有驿站的,根据考证,陆路传递的速度慢的有一百六十里左右,快的则有各种加急,几百里都有。到了明朝时期,传送公文也就是各级之间的文书和圣旨,每十里地设置一个急递铺,信使骑马一般能够达到每天三百里,而我们电视里看到的各种八百里加急,都是把马往死里跑的那种,到了地方马基本都是口吐白沫,累到快死了。而且平地还好,如果有山地等复杂的地方,更是不好跑。

明朝的永乐帝(朱棣)就位时将京城迁到了北京,以北京为起点,广州为终点送一道圣旨需要多久?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来计量的话,从北京到广州大约有2000公里(4000里),若是每80里设一个驿站,假设每到一个驿站换一匹马,那也需要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若是特别紧急的圣旨或者书信,最快最快也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在送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马儿的身体情况,路况和地理环境,这些都是影响传递圣旨的不利因素。

除了设备设施,各时期对驿站相关人员的配备与管理也是很严格的。如秦《行书律》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意思即要求这些带罪的底层不但要身体健壮还要忠诚老实。这对于传递重要情报且在马背上颠簸的工作来说,健康与信誉是两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对于有偷懒或其它失职的,政府都有相关规定作出非常严厉的惩罚,轻则“杖股”坐牢,重则丢命,骑手与驿站相关人员都不敢疏忽。所以规定以什么样的速度传送,不管风霜雨雪,这些古时候的“快递小哥”是绝对要全力以赴的。

不过这样的高效率的代价就是跑死无数匹品种优良的马。而负责传递信息的驿员,也有很多因为要快速完成任务,而很久没有进食,最终导致饿死,累死在终点。所以说古代人们的成功和经验真的是用一条条的人命累计起来才能得到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飞在京剧中是什么颜色的脸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有都在说这个张飞的问题,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张飞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其实我们认知的和真正意义上张飞其实不一样的,所以还是需要多学习啊,最近很多人也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京剧中的脸谱大家也都知道吧,那么这个红脸的是关公大家知道的,但是这个张飞又是什么颜色的脸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1、

  • 荆轲刺秦时秦始皇为何不用剑,真是因为太长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刺秦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荆轲受燕国太子燕丹的请求,去刺杀秦王嬴政,而在这段历史中,秦王嬴政手中明明有佩剑,但是史书记载却因为太长而拔不出来,后来经大臣提醒才想起来将剑背在背上拔出来。但嬴政真的只是因为剑太长才拔不出来的吗?除了这个原因,当时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 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关羽忠勇神武一般是红脸,那张飞一般是什么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京剧其实也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的,京剧其实是真的有非常有文化内涵了,但是现在喜欢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啊。今天就给大家来说一个小知识,那就是在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关羽忠勇神武一般是红脸,那张飞一般是什么脸呢?这个问题不知道的一定不知道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1、京剧中

  • 兵马俑怎么做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兵马俑的发掘其意义深远,不过直到今天,兵马俑身上依然存在很多秘密没有被解开。兵马俑规模十分庞大,所以早期大家都认为兵马俑是通过模具批量制作,相当于现代工厂中的流水线。不过仔细研究发现,每个兵马俑其实都有细节上的差别,所以不可能通过模具制成,这就让人非常好奇了。如此之大的工程量,两千多年前的秦人究竟是

  • 清朝皇帝一般会赏赐官员什么年终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古代是不是也有年终奖呢?其实仔细一分析发现也还是有的,话说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清朝皇帝发给官员什么年终奖非常的感兴趣了,那么这个清朝皇帝一般会赏赐官员什么年终奖呢?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清朝皇帝一般会赏赐官员“装有金银的荷包”这样的年终奖

  • 清朝官员年终奖会发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距离过年也不远了,很多人也要发年终奖了,其实今年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有年终奖的人都是幸福的哦,小编最近也在想了,古代人有没有年终奖呢?就拿清朝的官员们来说吧,他们有没有年终奖呢?他们如果有的话,是发钱还是发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学习一下吧!1、清朝官员年终奖会发什么清朝官员年终奖会发&ld

  • 克苏鲁调查员档案,调查员之王伦道夫·卡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伦道夫·卡特(英语:RandolphCarter),这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系列中所虚构的人物,首次登场是在《伦道夫·卡特的供述》中。卡特具有洛夫克拉夫特的许多个人特征:他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作家,尽管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著作。卡特是个忧郁的人物,他是一个沉思沉思的梦想家,性格敏感,在情绪紧张时容

  • 克苏鲁调查员档案阿卜杜拉·阿尔哈兹莱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阿卜杜拉·阿尔哈兹莱德(英语:Abdul Alhazred),这是洛夫克拉夫特所著作的黑暗神话克苏鲁神话中的虚构角色,此角色被称之为“阿拉伯狂人(MadArab)”。Abdul Alhazred并不符合阿拉伯语命名规则。更合适的阿拉伯语形式可能是Abd al-Hazred或简

  • 克苏鲁调查员档案赫伯特·韦斯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说道赫伯特·韦斯特(Herbert West),这是H·P·洛夫克拉夫特(H. P.Lovecraft)所著作的克苏鲁神话系列中的短篇小说《赫伯特·韦斯特 — 尸体复生者》(HerbertWest-Reanimator)中的小说人物,此人是个矮小、瘦削、带着眼镜的年轻人,有着精致的五官、精致、黄色的

  • 古人为什么不剪头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一说起我国古人,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喜欢留长头发,大多数人都回想到清朝时期的蓄发形式。其实不然,清朝那不叫留长头发,而是留辫子。其实在清朝之前古人也是长发,只不过不将头顶的头发刮掉罢了。在古代,什么都没有现代方便,既不方便洗头,也不方便耕种劳作。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都是以农业立国,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农民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