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哪个更有价值

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哪个更有价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937 更新时间:2024/1/19 22:10:30

在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当中,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有非常的多,其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在其中,并且这两个文物都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不知道踪迹在哪。那么问题就来了,很多人就会想了,若是这两个东西找到了话,那么哪个会更加有价值呢?

1、和氏璧

传国玉玺本来面目是我们所熟悉的和氏璧,最早发现和氏璧的是楚国人卞和,他发现了这块璞玉的不凡之处。

而楚国人卞和决定将这块没有被剖出里面美玉的原石献给自己的王时,却遭受了惨痛的代价,他先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于是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等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失去了右脚。

再等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其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这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之后这块稀世之玉辗转到赵惠文王的手中,也让世人记住了它的名字,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秦昭襄王欲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的故事。

而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出使秦国,与秦王争辩并威胁他要把与和氏璧同生共死,成就了和氏璧,也成就了蔺相如,这就是“完璧归赵”。

2、传国玉玺

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而当这块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时,他并没有如同以前的那些拥有者一样保持和氏璧的原样,让丞相李斯把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这就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它的价值也变成了皇权的象征。

就是因为它的价值提升到皇权的象征,变成了历代欲谋帝王之位中你争我夺的物品,致使传国玺屡屡易主,最后杳无踪影。

3、兰亭集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举行风雅集会,饮酒赋诗。

在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之时,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随即便诞生了《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等。

而《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集序》不能自拔。

《兰亭集序》洋洋洒洒像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后辈习书的学者望而生叹,赞叹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王羲之自己也是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至第7代孙智永(本名王法极)。

智永少年出家,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辩才和尚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于是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在大唐贞观盛世,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也是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开始在天下广为搜罗王羲之作品,对《兰亭集序》的寻找也是没有放弃过,闻言《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没有办法的李世民只好用哄骗的手段,让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接近辩才和尚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

可是辨才和尚在知道此事的真相后,气的昏倒在地,仅仅一年之后便去世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非常喜欢,命令冯承素等临摹高手拓写了一些副本,赏赐给下面的一些大臣,就是这样《兰亭集序》才得以流传于世。

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兰亭序的热爱也不曾消减。那时候,他还反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治,让他一定不要忘记在自己死的时候,把《兰亭集序》放在自己的陵寝中陪伴自己。

但在历史中,对于《兰亭集序》最公认的说法就是以陪葬物的形势,进了李世民的陵寝中,可在臭名昭著的“盗圣”温韬的破坏下,李世民的陵墓惨遭洗礼,在他所留下的出土清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的踪迹。

可在唐朝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现在最大可能就是在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中了,因为这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可惜的是,目前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这两件宝物都不见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哪里,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找到它们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从眼光、角度、兴趣爱好不同,所做出的选择也不同,而这两件宝物都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即使真的出现在市面上,也是一个有市无价的宝物,因为这两件宝物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们的价值。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族是中国的原始民族吗,如何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如今我们中国的主题民族是汉族,但是大家直到汉族是怎么形成的吗?汉族是否是中国最原始的民族呢?其实答案并不是的。汉族其实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在最早的时候是没有汉族这个说法的。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汉族是如何形成的,看看中国的原始民族到底是哪个民族。1、从炎黄蚩尤开始才将中华逐渐联

  • 百家姓为什么没有“肖”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都知道,“肖”这个姓在我们中国还是非常常见的,甚至比很多百家姓里面的姓要多的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字,却没有出现在百家姓里面,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肖”姓没有被纳入百家姓呢!下面就喝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百家姓为什么没有“肖&rdqu

  • 谏官和言官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谏官和言官的区别,其实小编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知道,以为这两个官是一个官,但是其实并非如此了,这两个区别还是非常的大的,所以具体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继续来揭秘分析看看。1、言官言官在古代是一些官职的统称,这些官职就是负责监督与负责上谏的官职,其实

  • 孔融儿子说了八个字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孔融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只是性格过于气盛,喜欢抨议时政,并且言辞都很直接,所以容易得罪人。孔融和曹操注定水火不相容,所以他的结局也是十分悲惨,被曹操灭了全家。当时孔融的孩子都很小,但他的儿子继承了孔融的智慧,他的一句话更是让曹操感到胆寒,不敢将他继续留着,怕日后会成为隐患。孔融儿子到底说了什么,会让

  • 2000多年西汉铜镜仍光可鉴人,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拥有者5000年的历史,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董是不计其数,没意见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每一件也证明了一个时代的存在。近日,位于陕西省的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西汉大型墓葬群当中出土了80余件西汉时期精美的铜镜。虽说已经过去了有2000对年的历史了,但是这些铜镜依然是光可鉴人。1、大堡子墓出土铜镜大堡子墓

  • 马皇后死后,为什么朱元璋没有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开国夫妻情深意重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贫苦出身,在少年时就历经了磨难,他先是父母双亡,然后不得已当上了和尚,但是当上和尚又没多久就去四处化缘,跟叫花子差不多,后来朱元璋就投靠了红巾军,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这才逐渐的崭露头角。而马皇后也是同样苦命的人,在出生没多久母亲就去世,父亲为了躲避仇杀结果客死他

  • 招果洞遗址推测出4万年前古人食谱有25种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以前在看一些这个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就非常的向往古人的生活,觉得他们生活非常的悠然自得,但是随着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又发现大部分古代人还是比较悲惨的,经常性的吃不饱,所以说到古人就想到了吃不饱,但是其实很多时候事情没有绝对了,话说在4万年钱,古人的食谱就已经有25种肉了,那么这个说法具体情况是什么呢

  • 薛家被武则天灭门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小说演义中,薛丁山一家被武则天灭门,导致薛家军就此覆灭,那历史上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其实这些并不是真的。薛丁山的原型人物是薛仁贵的儿子薛讷,薛讷并没有被武则天处死,薛家也没有遭受灭门。实际上在唐朝历史中,薛家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把薛家带到如此高度的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薛仁贵。大家只要了解了薛仁贵的

  • 谏官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谏官是干什么的比较感兴趣,大家也都听说过这个谏官,但是具体是什么,具体是干什么事情的都不太知道,所以很多人有疑问,其实大家不要有疑问了,今天小编就简单的给大家来说说,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学习一起来分析看看。1、谏官是什么谏官就是古代一种的官职。2、谏官是什么意思谏官顾名思义,就是说谏语

  • 六十一蕃臣像头怎么没的,是因为地震还是人为破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乾陵朱雀门外,摆放了六十一座石像,被称为六十一蕃臣像。这些石像的高度和真人差不多,装束各不相同,唯一一样的地方是他们的头都没了。这六十一蕃臣像主要是体现了唐朝的开放,还有民族之间的团结。那目前有关这些石像最大的一个谜题,便是他们的头到底怎么没的?在目前的史学界,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但有推测出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