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时期汉人地位如何?明朝建立后汉人才重新站了起来

元朝时期汉人地位如何?明朝建立后汉人才重新站了起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613 更新时间:2024/2/27 9:55:35

在元朝时期,汉人属于低等人。当时元朝政府将全国人民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汉人被奴隶化,可以自由买卖,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可言。如果一位汉人杀了蒙古人,就会遭到全家被灭门,这种待遇上的不平等,也是让汉人不得不做出抵抗。等朱元璋将元朝给击败后,汉人才又重新站了起来。蒙古人打仗虽然厉害,但治国还是太死板,所以整个元朝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朱元璋是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怕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从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元朝时期,汉族人的地位最是卑微,平民百姓甚至连正式的名字都不能取,只能以数字代称,例如:朱元璋的原名朱重八就是如此。朱元璋早期家境贫寒,一家人时常断顿,在他十七岁时父母与兄长都死在了一场瘟疫中,成了孤儿的朱元璋只能剃度出家,靠四处化缘混口饭吃。

顺帝年间,天下大乱,各方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朱元璋投入郭子兴麾下。

朱元璋给郭子兴的第一印象就是“相貌异于常人”,所以,便将他留在身边做了个亲兵。又因为每次打仗朱元璋都表现勇猛,没过多久,便被郭子兴封为镇抚,还将自己的干女儿马氏嫁给朱元璋当老婆,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郭子兴死后,由他的儿子郭天叙统领全军,朱元璋则为左副元帅。郭天叙战死后,朱元璋又借着韩林儿的名号,将郭子兴旧部收入麾下,势力壮大的朱元璋攻占了集庆,以此作为基地,相继攻占周边其他城市。当元朝残余的最后一股势力被消灭后,各方起义军展开了逐鹿。

1363年,张士诚的部队围攻安丰,直逼韩林儿,韩林儿无奈之下向朱元璋求援。此时,刘伯温等人劝朱元璋千万不能救韩林儿,朱元璋却说:“韩林儿被围危在旦夕,我们借用了他的国号,不能坐视不管,所以,必须将他救出来。”

于是,派出徐达等大将前往安丰,将张士诚的军队击败后把韩林儿接回了滁州。此时的韩林儿已失去了自己的势力,只能听候朱元璋指使,成了朱元璋的一颗棋子。朱元璋借着韩林儿的国号与其他割据势力争雄,在打败了陈友谅后自封为吴王,借着韩林儿的名义册封百官。

1366年末,朱元璋命人假装迎接韩林儿回南方,却在半途行舟时砸沉大船,韩林儿溺水而死,此时,朱元璋则成为真正的领袖。

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仍清楚“师出有名”的重要性。

在韩林儿死后,朱元璋打出了“驱除鞑虏,光复中原,重振朝纲、拯救万民”的旗号,向北方进发。此时的北方百姓常年受外族所扰早已不堪重负,纷纷响应朱元璋的号召,使明太祖的北征之路畅行无阻。1368年初,朱元璋正式登基成为皇帝,建国“大明”。

同年七月,徐达的军队优先抵达大都,将元顺帝赶出大都,自此,统治中原近百年的元朝彻底覆灭。虽然元朝已亡,但中原仍有多股起义军势力,朱元璋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随后,朱元璋派汤和等人南下清剿起义军,直至洪武二十年,这才剿灭各路起义军,明朝彻底一统中原。

在连年的征战中,朱元璋逐渐意识到稳固政权仅凭战争是不够的,还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针以及对应的法律和制度。

想要让子孙后代长久统治,君主集权是必不可少的。在吸纳了前朝教训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的制度,将权力分散到六部中,而六部官员又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为了避免司法机构“一家独大”,朱元璋命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个部门分管司法。

在常年的战争中,中原各地百废待兴,朱元璋借鉴历史上统治者们的做法,推行各种政策使中华大地休养生息。先使鼓励百姓拓种荒地,还制定了军民商三种屯田制度,在全国各地大兴水利,推广麻、棉等经济型作物,在保障了农业发展的同时,使经济发展迅速回到正轨。

并且,他要求节俭自己以身作则,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

甚至,为了能让农民能够安分守己的种地,而不是重蹈元朝的覆辙,朱元璋命人丈量全国土地、编制赋役皇册以及推行粮长制,将农民牢牢的绑在土地上。此外,朱元璋的举措还使明初的手工业、农业得到复兴,前朝地主乡绅受到了打击,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明初的官僚制度十分严苛,在朱元璋手下做一名贪官可不是明智之举。在处理贪官污吏这件事上,历朝历代无人能出朱元璋之右者,所有贪腐行为一律严惩,在明初若有人贪污受贿轻则被罢免流放,重则被剥皮示众株连三族。

为了能让官员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自己的监视,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这一特务机关。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可以说,明太祖给后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其兔死狗烹的行径了。

其实,对于这点他,和汉高祖刘邦的思想是一样的,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在一统江山后,为了让自己的后代不受到这些功臣的威胁,朱元璋假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将有功的老臣屠了个干净,彻底肃清了朱家子孙的威胁。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和氏璧下落之谜真相如何?和氏璧究竟是不是传国玉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和氏璧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完璧归赵的典故,就是说蔺相如帮助赵国夺回和氏璧,然后送回邯郸的故事。和氏璧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玉石,在古代被当做用来雕刻印章的珍贵材料。而秦朝出现的传国玉玺就被看做是和氏璧的前生。目前和氏璧真正的下落已经很难考究了,但在历史上关于和氏璧的传说非常多,直到明朝朱元璋还曾派兵,想从

  • 秦始皇死后,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为什么不反抗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东巡途中突然死亡,只留下了一个让公子扶苏回来主持葬礼的旨意,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这也足以看出,他最终还是要把皇位传给这个大儿子的。只是可惜被赵高篡改了旨意,所有的一切都没能按照秦始皇的意愿继续走下去,一个耗费无数心血造就的大秦帝国就这样崩塌了。但当时大将蒙恬的手里,还有三十万大军,他又是最忠于秦

  • 宋朝女子为什么要称呼丈夫为官人,官人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官人”这个称呼,可能会让你第一时间想起《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对许仙的称呼。实际上,这个称呼是宋朝时期,女子称呼自己的丈夫的,但是称呼中带着一个“官”字,难道是说只有官家人才能这样叫吗?为什么宋朝女子称呼丈夫要用到这样一个称呼,这个称呼背后有什么意

  • 吕雉去世之后,大臣为什么选择不起眼的刘恒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汉文帝刘恒,当他还是代王的时候,是非常不起眼的,而他的不起眼,正是他的母亲薄姬淡泊名利的结果,薄姬避开了吕后,主动请求到当时没人愿意来的代国,实在是为了防止吕后的政治斗争。不过吕后死后,代王刘恒仍旧是很不起眼的,但是为什么大臣们都要拥立代王为皇帝?他在朝中没有什么势力,难道就是对大臣们很好的事情吗?

  • 诸葛亮在上方谷烧死司马懿北伐就能成功么?可惜蜀国这一点输曹魏太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上方谷之战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故事,但对于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历史上,诸葛亮和司马懿大概只交手过两次左右,双方互有胜负,司马懿为人谨慎,根本就不可能给诸葛亮这样的机会,演义中将诸葛亮和司马懿描写成宿敌,也完全是为了衬托诸葛亮。不过要是诸葛亮真能在上方谷

  • 孙策为什么要和曹操结交,孙策与曹操结交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孙策,在一些小说里面,一直都是有“江东小霸王”的称号的,“霸王”指的自然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而孙策有这样的称呼,可见他的勇猛也不是盖的。但是,尽管孙策这般厉害,他曾经也是有和曹操结交的。那孙策和曹操结交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他为什么要与曹操结

  • 宋朝为什么称老爷叫主君,小妾叫小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几年,以宋朝为背景的影视剧并不算多,大部分还是以清朝为主。所以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播出后,似乎有些观众看起来会感觉有点怪怪的,虽然不用看男主留辫子了,但剧里的各种称呼实在有些生僻。例如称呼家里最大的老爷要叫主君,嫡母被称为主母,生了孩子的小妾要叫小娘,听上去跟其他朝代的称呼非常不同。其实这

  • 刘恒以仁孝著称,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亲舅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汉文帝刘恒,说起他来,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他对自己的母亲薄太后的孝顺,堪称楷模,他的妻子窦皇后与薄太后之间,也没有什么婆媳问题,相反很是和睦。汉文帝也可以说是以仁孝著称,这样的人,很难相信那竟然会对自己的亲舅舅薄昭下手。这个薄昭又是什么人,为什么汉文帝要杀了他?薄昭究竟做过什么事,而汉文帝杀他,又是什

  • 三家分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三家分晋历史意义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一起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晋国在与齐国、楚国等大国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成为综合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上位后,设立了六卿,想要从异族当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此举虽然让晋国国力获得了提升,但也因为把军政大权分散给了六卿而埋下隐患。等晋国对外地位逐渐稳定后,内部矛盾终究还

  • 明朝官员为了向皇帝谏言真的可以不要命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权是越来越大,能够限制皇帝的手段越来越少,到了清朝百官已经沦为奴才,更别说冒着生命危险谏言了。像是在唐宋时期,皇帝是和文官一起治国,而且皇帝也鼓励官员多多谏言,并不会因此故意为难他们。那在明朝,当时的朝廷百官是否敢向皇帝谏言呢?虽然朱元璋性格算是比较暴躁,不过他为了治理天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