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北伐目的是为了什么?安内必先攘外是正确的么?

诸葛亮北伐目的是为了什么?安内必先攘外是正确的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54 更新时间:2024/5/3 16:32:18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一直存在着很多猜测。实际上以当时诸葛亮手上的兵力,相对曹魏造成比较大的威胁是十分困难的,搞不好还会被反制。但诸葛亮绝不会让蜀汉亡在他的手上,那为何还要主动挑起与曹魏之间的战争呢?其实诸葛亮这样做也是另有目的,一方面是想完成刘备的遗愿,还有就是遵循“安内必先攘外”的策略。刘备去世以后,蜀汉内部的稳定也在动摇,此时诸葛亮不得不出此下策。

234年的冬天,对于蜀汉来说,显得格外寒冷。从五丈原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丞相诸葛亮病逝。自此,丞相一生未竟的北伐事业就此付诸东流。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无论是后人还是当时的人态度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北伐是正义之举,有的人认为这是穷兵黩武,加速了蜀汉的灭亡。田余庆对此的评价是“积年无成”。三国当时的人也有过“空劳师旅”的评价。当然也有着“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的高度评价。

先不管评价如何,先看看诸葛亮北伐的主要过程。受小说影响,后人认为他六出祁山,但实际上北伐中只有两次是从祁山出兵的。从228年到234年的北伐中,主要过程如下:第一次从斜谷埋下伏兵,自己进攻祁山,由于街亭的失守,不得不退回汉中;第二次当年冬天,从散关出兵围陈仓,一直没攻破,魏国又增兵,蜀军只好再一次退兵;第三次则是进攻武都、阴平等地,这一次则是魏军先行退出;第四次诸葛亮再一次包围祁山,由于后主听信谗言,蜀军粮草又不够,只好退兵。第五次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准备与司马懿作持久战,无奈,天不遂人愿,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尽数退回汉中,北伐自此结束。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看到皆是无功而返。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将北伐事业进行到死方休呢?或许,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正像他自己说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由此可知,北伐是为了完成先皇的遗志;其次,诸葛亮对于蜀国和魏国的局势有深刻的认识,魏国加强了内政的建设,自己坐以待毙的话,只能自取灭亡,所以不妨先发制人,尚有一线生机,一来可以获得军马,另外也可以占据土地,为日后发动战争作准备。蜀地虽然好,割据一方尚可,但要一统天下的话,蜀地则是一个死地,必须出蜀才可以,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是也。所以北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与其等敌人强大了再北伐,不如趁现在敌人还在发展时期北伐,“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正是这个道理。北伐,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魏国的国力,减缓魏国的生产恢复速度,延缓蜀国的灭亡时间。北伐其实也是一种消耗战术,给对方造成军事压力,对方被迫防御,会消耗掉国力。

其次,蜀国的势力集团也存在着矛盾,北伐正是为了转移矛盾。蜀汉里面有着几大集团势力,当年刘备巧取豪夺益州之后,益州原班人马地位不高,到了此时矛盾已逐渐激化,诸葛亮想通过战争转移矛盾,奉行的是“安内必先攘外”的政策。

最后,有种原因就是人们猜测说诸葛亮是权臣,拥兵自重,通过北伐可以将皇帝玩转于掌中,建立功勋,从而取而代之。虽说北伐是为了“兴复汉室”,但难道一点私心也没有吗?据说,一次李严建议诸葛亮加九锡,诸葛亮不仅不生气,还说如果北伐成功,加十锡又如何。大家都知道九锡意味着什么,而诸葛亮说出这样的话,完全一个忠臣该说的话。从给刘禅的上奏——《出师表》中也可以看出态度,完全就是事事都得听命于自己一样,对皇帝颐指气使,言语里充满了指责。北伐正好是个机会,自己能独揽军政大权,为下一步篡位建立足够的威望。

你觉得诸葛亮北伐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汉朝皇子为什么会随母姓?汉朝外戚制度有哪些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在汉朝时期,有些皇帝的儿子在被封为太子时会被冠以母性,而不是父姓。原先还以为皇帝这样做是为了以示区别,才把这些太子改成母姓,毕竟每位皇帝的儿子也都挺多。不过一般来说太子位只有一个,这总不会认错人吧,为什么太子也要随母姓呢?这就跟当时的制度还有规定离不开关系了。其实我国古代人名是个非常复杂而且讲究的东

  • 宋朝人如何过冬?宋朝防寒神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又到了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了,早上只想窝在温暖的被窝里根本不想起床啊!不过我们现代有了暖气都还这么难熬,古人又是靠什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呢?今天就拿宋朝人为例,为大家讲讲宋朝的防寒神器。其实到了宋朝年间,过冬已经不算什么难事了,可能在早个几百年会显得比较难办,毕竟宋朝的科技发明还是非常厉害

  • 吕雉为什么要让刘盈去看成了人彘的戚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戚夫人被吕雉做成了人彘,完全可以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吕雉也正因此被后世看作是心狠手辣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如果了解吕雉本身的处境,或许也会理解她的做法。但是有一件事还是让人有些不解,戚夫人成为人彘之后,为什么吕雉还要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去看?她既然知道刘盈生性仁善,让他看到这

  • 清朝六部是哪些,六部尚书有大小之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电视剧当中看到,古代的官员有分“六部”,每一部的最高领导者称为“尚书”。电视剧来源于现在的很多古籍资料,那么,在历史上,六部指的都是哪些部?这些部你都知道吗,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的?在六部当中,六部尚书之间又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六部尚书是平

  • 战国七雄为什么只有韩国一直在挨揍?韩国靠什么成为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其中有六国都曾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期。唯独韩国在其他国家都奋力发展时,好像成为了这六国的出气筒,173年间一直被动挨揍,从来就没翻过身。好像谁有不如意的事就喜欢拿韩国出气,也是十分憋屈了,为何韩国就没能完成一次爆发逆袭呢?主要还是因为韩国综合国力太弱了,既然韩国

  • 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有哪些缺陷?隆中对失败原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刘备两分兵力同曹操争夺天下,达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目的。只是隆中对最后还是失败了,究竟隆中对存在哪些缺陷呢?其实隆中对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有点像是在纸上谈兵而忽略了现实问题,等到实操起来就会变的十分困难。诸葛亮想的是,等刘备占领荆州和益州,就能从这两处派兵分

  • 典韦许褚谁厉害,都是曹操的保镖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汉末三国时期的典韦与许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们或许都是相似的体型,性格等,而且还拥有相似的命运,都在曹操身边当保镖。既然身为曹操的保镖,那么对曹操的忠心当然是必须的。也有人比较好奇,典韦和许褚两个人,到底谁要更厉害一些?典韦与许褚如果打一架,谁能更胜一筹?而且关于这一点,其实是有一个答案的。1.典

  •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什么区别?各朝代都如何评价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实际上,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诸葛亮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到的。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里面的故事不能当做正史来看,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读读三国志。三国志能让你了解到最真实的诸葛亮,只是褪去光环以后,诸葛亮也同常人没了区别。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朝代,他们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会不同,但总体来说还是推崇的心里占多数。那

  • 赵武灵王的谥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褒一贬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赵武灵王赵雍,作为战国时期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在赵国的历史上也是起到了很深刻的作用。我们知道,谥号是当一个人死后,后人对他的评价,而赵武灵王的谥号却与一般人不同,他有两个字,武和灵。武字属于褒义,但灵字却是贬义,为什么赵雍会拥有这样一个一褒一贬的谥号,后人又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谥号给赵雍呢?1.赵武

  • 如果王莽改制成功,历史会变成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王莽改制,王莽本人,似乎一切与王莽有关的,都会让很多人感到“神奇”。王莽提出过很多意识极其超前的思想,而且很多已经不仅仅是超前,还带着很多现代人的情感,要说这样的思想会平白诞生在封建社会,很多人都是不相信的,这也是很多人怀疑王莽是一个“穿越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