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后宫是怎么晋升的?清宫妃子如何升级?

清朝后宫是怎么晋升的?清宫妃子如何升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58 更新时间:2024/1/19 17:14:51

清宫剧一直都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类型,虽然都是现代人臆想出来的,但是却也满足了很多人“升级打怪”的心理,看着主角一路上升,打倒所有的对手荣登高位,自己也获得了一些满足。不过,真实的后宫不是这样,不过后宫那么多妃子,也是有等级划分的,那么如果在清朝后宫里,该如何去进行升级?清宫的妃子们是如何晋升的呢?

清朝的时候,是有着两种不同的选秀方式,出身不同,对应的选秀当然也是不同的,我们下面先来看第一种选秀方式,出生在八旗的秀女,会被选为妃子,清朝的时候,有着明确的规定,八旗的女子们,只要到了13、14岁的,就必须先要参加选秀,只有落选以后,才可以自行婚配。

第二种,就是内务府的选秀女,其实也就是选宫女,家世好的,出生高贵的女子才能直接选妃,内务府出来的女子出身都不算高,所以只能是送进宫来选宫女的。当然,清代的时候,一般很少有麻雀变凤凰的事情出现,所以挑选宫女的时候,也是对血统有一定要求的,因此,宫女得到了皇上的宠爱,也是可以升为妃子的。

那么这样精挑细选进宫后的女子,是不是真的各个都是美人呢?其实不是的,清代选妃,其实更加挑选家世修养都高的女子,对颜值要求反而是其次的,如果贪恋美色就和清朝祖宗传下的规矩相违背的了。

清朝的时候,妃子的等级分了很多的,最低的就是答应、常在了,一般是宫女被宠幸以后可以有的封号,直接选的秀女,一般都会被封贵人、嫔、妃,再往上升就是贵妃了,而皇贵妃虽然是很尊贵的位置,但是一般皇后在位时,通常是不立皇贵妃的,最高位的,当然就是皇后了,母仪天下,皇上所有女人中,地位最高的女性。

而这些后妃们的位置所对应的年例也是大不相同的,皇后身边有10个宫女,每年还有1000两银子的年例,妃是有6宫女,300两银子,答应就只有2个宫女,30两银子,这个差距真的就是很大的了,这也是后宫女人想要晋位的原因之一。

而如果后妃们想要升级,要有几个要素,皇上的宠爱,生育了皇子公主、家族的势力大、宫中的资历老,如果有这些要素,那么一般才能晋升,所以,后宫中,从答应升到皇后,的确的非常的不容易的。

进宫看背景

和大国企一样,要想拿到清代后宫的编制,首先要看背景,看娘娘您路子够不够硬。

观清一代,绝大多数后妃都来自显赫之家,并且是选自上三旗八旗女子。清朝的后妃大部分来自满族和蒙古族,以及一些汉军八旗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女子。而一般民间女子尤其是汉族女子是不可能进皇宫,亦不可能封为妃嫔的。

看过各种“孝庄xx”“xx顺治”的同学想必也知道了,清初统治者所制定的“满蒙联姻”政策,主要是由于清初的政治形势和满清习俗决定。想要征服和控制一个地区,最简便又不流血的方法就是和亲。于是清初大力和蒙古联姻,既保住清的大后方又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

故清初,大部分的后妃都来自蒙古,如大清册封的第一位皇后———太宗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懿靖大贵妃、康淑惠妃、世祖废后、孝惠章皇后、淑惠妃等都是来自蒙古,并且都是来自一个氏族—博尔济吉特氏。当时,一个家族出了三位皇后,可谓是显赫一时。

后来,清已经在中原获得了统治权。这时,通过选秀,特选取有功大臣之女、将军之女或妹、各地封王的格格等,充实后宫,广诞皇子皇孙,为清王朝的千秋万世做贡献;又可以通过选秀与大臣联姻成为“亲家”,使得大臣更加忠心为朝廷卖命。

此种制度不同于明代选秀。明代恪守明太祖的规定:“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等,必选良家女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食缘为奸,不利于国也”。故代除明成祖徐皇后出身显赫之外,是中山王徐达之女,其余均来自下层之家的女子。在清朝,出身不好想进入后宫并得到很高的位份,可以说是痴人说梦。

当然,万事都有例外。传说在雍王府门口卖豆浆的甄嬛,能够一路通关当上太后,实属奇迹;而她的儿媳妇儿令妃,内务府包衣出身,也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摇身成为嘉庆帝的生母,也是清代后宫自主创业,杀出一条血路的大魔头。

升职熬资历

清代后宫中等级森严,皇后身为国母,与妃嫔既是妻妾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在等级和礼仪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妃殡见皇后和见皇帝一样必须行臣妾之礼。

所以在《延禧攻略》里,富察氏第一次对高贵妃发飙,说的话就是:“高贵妃真心急,我还没来就急着走。”正是在用这个规矩压制她。

不同于新式互联网公司都在追求扁平化管理,经理和员工也都是坐在一起办公,国企更强调地位差异、等级制度。而在清朝后宫这种典型“国企”,自然也不会出现公司常有的薪资倒挂现象,资历、地位与薪资待遇强挂钩。

但这样僵化的制度也有好处。就是即便你没有真性情让皇上好奇生真爱,也没有艳冠群芳以色侍人,更没有宫斗手段800招。每天就是佛系打卡混吃等死,照样能够混到普调级别。每逢遇到大升职机会,按部就班就能升职加薪。拿固定工资,有过节福利,确实是一份不错的铁饭碗。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操25个儿子,为什么都没能阻止司马懿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枭雄曹操,很多人眼中的他的一生,已经脱离了真实的历史,变成了《三国演义》当中的那个样子,成了一个“贼”,但实际上,曹操的作为是没什么可挑剔的,如果没有他,还会有别的人也会来这样做。而曹操一生中一共有过25个儿子,这么多的儿子,却也只有几个人很出名,不过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最

  • 揭秘为什么会有李广难封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李广其实大家都知道的,非常难得一见的历史名将,而且非常的厉害,但是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话说在最后却出现了什么“李广难封”的说法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原因吧!李广难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慨叹功高不

  • 揭秘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玄奘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那就是话说他还是有很多故事可言的,其实大家都说玄奘去取经都是为了求佛经,但是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也不见得,下面我们不妨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来看看玄奘的真实取经目的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不要错过了!真实的目的:大的来说,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小的来说,是追求至臻佛

  • 纪晓岚与和珅究竟是什么关系?其实他们地位相差甚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把纪晓岚和和珅打造成了一对亦敌亦友的关系。但在真实历史中,纪晓岚于和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其实他们两位地位差的还是比较远,纪晓岚是和珅的下属,而且纪晓岚要比和珅大上很多,两人之间的交集也没那么的密集。只是和珅在历史上,永远是一位话题十足的人物,我们都知道他是清朝著名的大贪官,

  • 如果关羽在华容道没有放过曹操,就一定会杀死曹操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曹操之所以能逃过一劫,都是因为关羽在华容道堵曹操的时候,并没有起杀心,毕竟对于关羽来说,曹操也算是一个救过他的命的人,关羽自负但是也有感恩之心,所以才放过了曹操。只不过这样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关羽一定能够杀了曹操。但事实又是怎样?如果关羽真的动了杀心的话,难道就真的一定可以杀死曹操吗?曹操一定会死

  • 李密那么厉害,为什么会死在李渊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隋朝时期,由于隋炀帝的行为,导致民间起义频发,各地都有自己的势力,但是其中最厉害的一个,还是瓦岗军。而说到瓦岗军,就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密。我们知道,隋朝之后是唐朝,创立者是李渊,但是这个李密,他的能力远远超过李渊,比李渊强了很多倍,但是为什么李密最终还是会死在了李渊的手里?如果李密没有死,或

  • 为什么马超投靠刘备之后,就变得默默无闻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马超也是三国时期一员大将,曾经杀的曹操也惊骇,直言说如果马超不死,自己将会死无葬身之地,这个时候的马超是非常厉害的。然而在经历了人生巅峰之后的马超,就走向了低谷,而且这个低谷就像是断崖一样,下去了就再也没有起来过。而这段时间,正是马超投靠刘备之后的时间。那么为什么马超在投靠了刘备之后,就变得这样默默

  • 司马欣怎么死的,揭秘司马欣真正死因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司马欣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不简单的,话说这个司马欣被刘邦恨到骨头里面去了,所以这个司马欣应该是做了不少让人觉得绝望的事情的,那么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个司马欣到底是怎么死的吧,话说这个司马欣的真正死亡原因也还是很有趣,所以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司马欣是程柏休父的后裔,在秦朝做到了长史,话

  • 清末女首富慈禧干女儿周莹,在历史上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女性地位并不高的古代,清末的周莹可以说是一个例外,曾经就有以周莹为历史原型创作的电视剧,播出之后也是深受好评。而周莹有两个非同寻常的身份,一个是“清末女首富”,另一个就是“慈禧干女儿”。这两个身份无论说出哪一个,都足以让人羡慕不已,都能写出好几本书来

  • 文景之治指的是哪个皇帝?文景之治算不算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时由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的这段时期。汉朝初年,全国并没有从此前的战乱当中调整过来,所以这两位皇帝为了恢复人口,提振经济,采用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大缓解了百姓的压力。而且对周边国家也不再轻易出兵,避免无谓的消耗国力,所以文景之治也被称为是初汉的一段盛世。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