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已经改进造纸术,为什么人们还用竹简

东汉已经改进造纸术,为什么人们还用竹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629 更新时间:2024/2/23 0:36:02

造纸术,纸的出现一直都被认为是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非常重要。而东汉时期,蔡伦已经改进了造纸术,也就是说,纸的制造变得更加简单方便,而且造价也降低,但是我们在很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中还能看到大量的竹简,而不是纸,这是为什么?难道是电视剧的不考究吗?并非如此,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真实历史上,为什么在造纸术改进之后,大家用的大部分书写载体仍然是竹简。

看过《三国演义》及其系列影视剧的朋友可能会纳闷,纸张早在西汉便已发明,造纸术在东汉得到极大改进,但为何当时的人们还在大量使用笨重不堪、使用不便的竹简写东西?是因为纸张太贵,还是人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造纸术最早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并无定论,但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便使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为原材料,经过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流程,制造出“灞桥纸”(因1957年发现于咸阳东郊的灞桥而得名)。然而这种纸质地粗糙、过于粗厚,并且夹带着很多纤维束,表面凹凸不平,非常不适宜于书写,所以并为得到广泛使用。

等到了东汉和帝在位时(88-105年),大宦官、尚方令蔡伦开始改进造纸术,在经过多次摸索后,最终以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为原料,命工匠将其剪碎、切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水池中进行浸泡。在时间成熟后,再捞取水中的的纤维物质,随即放入石臼中进行搅拌,再用竹篾挑取其中的浆状物,待晾晒干燥后即可成为书写用纸。

之后数年,蔡伦又带领工匠经历多次反复的试验、改善,最终制造出轻薄柔韧、价格低廉的纸张。元兴元年(105年),蔡伦以奏疏的形式,将改进后的纸张及造纸工艺献给汉和帝,后者在赞叹之余下诏在国内推行。因为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所以时人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蔡侯纸”一出,各地争相采购、使用,使天下大为受益。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在汉献帝时期,左伯又对蔡伦的造纸术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纸张的质量,使得造出来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不仅色泽光亮,而且纸质甚佳,由此得名为“左伯纸”,成为上层社会竞相使用的精品纸。正是在蔡伦、左伯的努力下,纸张在东汉中后期得到广泛使用,并逐渐开始取代缣帛、竹简,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时的首选材料。

然而让今人诧异的是,尽管造纸术得到普遍推广,纸张的数量也很可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于书写和保存朝廷件、诏令的材料,依然是缣帛、竹简。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纸张还不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极容易被损坏,另一方面则与上层社会千余年来形成的观念有关系。

在当时,上层社会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文书资料、契约合同应该铸成钟鼎,其次则书于竹帛(“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见《三国志·卷十九》),唯此才能长期保存为据。只有纸张彻底解决本身存在的“短板”,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才能取代缣帛、竹简。这项艰巨的工作,终于在东晋时期完成。

东晋中后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化学家、医药学葛洪在炼丹之余,为了延长纸张的寿命,“破天荒”地发明了染纸新技术。这种技术是把黄蘖熬取汁液,然后用它来浸染纸张,使其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这种经过黄蘖汁液浸染的纸张被称作“黄麻纸”,虽然颜色发黄不如白纸美观,但却极大延长了寿命。

“黄麻纸”出现后,很快便风靡于天下,被广泛地应用于抄写佛经、文书,直到唐宋年间依然在使用。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著作中曾经写到“嘉裕中,置编校官八员,杂对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黄麻纸为大册写之,自是私家不敢辄藏”(见《梦溪笔谈·卷一》),由此可见“黄麻纸”的重要性及适用范围之广。

随着“黄麻纸”彻底解决纸张的各种“短板”,其取代缣帛、竹简便成为大势所趋。所以等到东晋权臣桓玄篡位称帝后(403年),便下令朝廷文件、诏令的书写及保存全部使用纸张(“桓玄《伪事》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见《初学记·卷二十一》)。至此,纸张在经蔡伦改造300年后,才完全代替竹简,成为官府、民众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到底做了什么?使得蓝玉对他不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的历朝历代中,只要是朝廷中出现了悍将,那么这个朝代绝对可以将边境地区侵扰的乱贼打的是屁滚尿流。如此以来大将的作用就格外的显得重要了。在明朝朱元璋统治的时候,就出现过一位深受皇帝重视的大将军,他的出现给明朝带去了一段长时间的安定,就连边境地区一直侵扰不断的少数民族政权都被镇压下去了,他就是大将军蓝

  • 三国时期真正白手起家的主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真正能够白手起家,赶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寥寥无几,绝大多都是有着世族豪强的背景的。在古代的三国时期,能够成为一方诸侯的人,也是大多数或多或少都有着背景的。比如袁绍,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而且自身也颇有名望;再比如刘虞、刘焉和刘表,那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而其他的诸侯,也都有各种各样

  •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是如何处置李世民后宫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在古代,新任皇帝一般都会把上任皇帝的后宫就地解散,给她们另外安排别的职务。但如果让新任皇帝看上某位后宫的话,皇帝也能将她加入到自己的后宫当中,不过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比较小,毕竟传出去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在唐朝时期,武则天就曾是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却成为了李治的皇后,甚至是唐朝皇帝,当时李治究竟

  • 三国时期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其实只有诸葛亮没用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空城计,千百年来大家都津津乐道,诸葛亮只是坐在城头上弹奏一曲,就直接“吓”退了司马懿大军,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疑心多虑,他也知道,司马懿了解诸葛亮谨慎周全,所以诸葛亮利用了这一点,这才造就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十分精彩的计谋。但这个计谋,真实的诸葛亮却并没有实施过,空城计其实和诸

  • 揭秘张绣是谁的手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张绣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个人一生其实真的很纠结很痛苦的,自己投降的主子竟然是一位完全没有底线的人,最后竟然纳了张绣的婶婶为妾,那么这个张绣就不开心了,所有起兵反抗了,之后故事一茬又一茬的,那么大家想问了这个张绣到底是谁的手下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其实张绣是谁的手下这个问题,还是

  • 魏国也看重人才,为什么没能像秦国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时期的秦国,重用人才,因为很多秦国君主,他们都怀着一颗想要终结这个乱世的心,让秦国强大起来。但是,当时也不只是秦国重视人才,其他国家自然还是会有一些慧眼独具的君主,知道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比如魏国。然而魏国虽然也很重视人才,可最终的结果还是让人失望。为什么同样都是重视人才,魏国却不能像秦国那样

  • 司马炎为什么传位司马衷?司马炎是没得选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炎一共有26个儿子,其中8位早夭。有这么多选择,为什么司马炎偏偏要将皇位传给能力平平的司马衷呢?实际上当时司马炎也没那么多选择,司马衷是武元皇后的次子,他的大哥在二岁夭折,所以这太子位才落到了司马衷的头上。只能说司马炎没看出司马衷真正的能力,反而还对他寄予厚望,导致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司马衷又没有

  • 吴王夫差剑的故事,吴王夫差剑有几把分别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这两位那都是“卧薪尝胆”故事的主角,尤其是勾践,千百年来都被看作是受尽屈辱但依然奋发图强的典型代表人物。而不管在什么时候,兵器都是一个国家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这两位王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兵器。越王勾践剑,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已经有过详细的介绍,让世人震惊,那么与

  • 刘邦只是个小混混,为什么能写出大风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汉高祖刘邦,虽然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伟大的皇帝,但是他的出身并不高,只是一个小混混而已,秦朝时期就一直都只是混日子,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慢慢打响自己的名声。但是,刘邦却也有一首让很多人都能读得出其中那份豪迈壮阔之情的诗,就是很有名的《大风歌》。不过这也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刘邦毕竟没什么文化,他身边很多人其

  •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惨败?其实曹操是输给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最终能形成三国鼎立局势最重要的一场战役。此战曹操战败,才给孙权还有刘备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如果曹操最后战胜,顺利占领荆州,可能不仅三国局面不会出现,曹操完成统一的时间也会大大减少。荆州东连吴会,西接巴蜀,北通中原,而且荆州的经济和文化也十分发达,所以对任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