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是如何选择都城的?历史上差点迁都到南京

明朝是如何选择都城的?历史上差点迁都到南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60 更新时间:2024/2/19 8:08:25

其实在古时候,每位开国皇帝对于都城的选择都非常重视,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明朝建国是如何选择都城的。其实朱元璋前确定迁都北京以后,过了一段时期朝中出现了要还都南京的声音,而且还差点就同意了,那最早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呢?朱元璋自己是南方人,却选择要在北方立都还是比较令人感到不解的。关键是朱元璋的后代非常想念南京这个地方,如果这次迁都成功过,可能对于之后的历史影响就非常大了。

明成祖在位时,明朝的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但迁都过后没几年,明成祖朱棣便驾崩了。早在明成祖决定迁都时,朝廷和民间便有很大的反对声浪,但都被朱棣用皇权压制了下去。等到明成祖驾崩后,朝廷中还都南京的声音又重新响了起来,相当多的大臣和功勋元老都认为朝廷应还都南京。更关键的是,明仁宗朱高炽也心心念念的想回南京去。

那么,为什么在成祖已经驾崩,朝廷和民间都强烈要求还都南京,并且皇帝也支持的情况下,明朝没有成功的还都南京呢?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自南向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明帝国。建国后的朱元璋以龙兴之地—应天府为都,建为南京,称京师。等到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深感南京虽然富庶,但背负着“篡位”骂名的自己在此统治基础并不稳固,远不如自己的起家之地北平,因此便有了迁都的打算。在永乐元年便立马下诏:“改北平为北京,设北京为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部、国子监,改北平为顺天府,称北京为行在”。需要注意的是,北平虽然现在成为北京,但是其地位却是“行在”,并未取代南京的京师地位。

等到永乐十八年,身为“行在”的北京营建完毕,朱棣下诏宣布,以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首都。

在明成祖一开始宣布准备迁都时,绝大多数朝中官员都以北平远离王朝的经济中心,从南方往北京运送物资消耗巨大,会使百姓疲于奔命,动摇国之根本为由而反对。当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时,明成祖果断的对这些官员进行了惩戒,打击了反对迁都的力量。

但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在北京紫禁城刚建好不过百日的三大殿遭到雷击,并引起了火灾,明成祖因此而“惶惶莫知所措”,以为自己德行操守和为政有所缺失,惹得天怒人怨。为使天意回转,朱棣决定广开言论,以求直陈阙失。但令他没想到是,一场雷击使得“还都派”又登上了朝廷的荧幕之上。

大臣们没有上书说皇帝道德不行的,也没有说皇帝施政政策不好的。他们口径全都一致,都说雷劈三大殿,都是因为迁都的原因。即“群臣多言迁都之顾;朝廷不宜轻去金陵,以致此变”。而左中允邹缉的《奉天殿灾疏》言辞更为激烈,他先是痛斥迁都所带来的巨大消耗,使得百姓“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同时迁都后的北京拥有巨大的官僚机构和众多的皇亲国戚,大量的人口和军队需要消耗很多粮食,而自东南往北京运粮,往往消耗好几石才能送来一石。他最后指出“今天意如此,不宜劳民。当还都南京,奉谒陵庙,告以灾变之故,保养圣躬休息于无为。”由此可见,明朝在迁都北京后,确实消耗了巨大的国家资源,给民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可以看出即便明成祖还在世时,大臣们也大多一致认为南京乃国之根本,朝廷应还都南京。

明成祖驾崩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曾经在南京度过了十几年的东宫生活,有着还都南京的倾向。大臣们趁机纷纷上书,请求还都南京。甚至连永乐年间主持迁都工作的平江伯陈瑄也上书请求:“南京实国家根本,不可不为深远巩固之谋,今明诏下颁,军民忻忭鼓舞,咸起回銮之望,乞留圣意,任将益兵,以严守备,为国家万年之计。”于是,对南京有着感情的明仁宗,在认识到了迁都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巨大的资源消耗后,在群臣们一次又一次请求还都的上书中,还都南京的想法开始逐渐成熟。

明仁宗在还都的想法成熟后,便开始立马为回南京老家做准备。他先令驸马都尉沐昕掌管南京后军都督府,又令太监王桂和郑和领官军镇守南京。还把自己的太子朱瞻基派往南京,下令修葺南京宫殿。最重要的一项准备莫过于向天下宣布“朝廷将还都南京,将北平仍称为行在,南京复为京师”。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当朝廷为明年开春还都南京做准备时,铁了心要回南京的明仁宗却突然驾崩。

明仁宗的突然驾崩是否让明朝还都无望了呢?答案并不是。明仁宗驾崩时,所留遗诏曰:“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可见,明仁宗给后继之君留下的第一个政治任务便是从众志,还都南京。其实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有返还南京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没能回去。

明仁宗没能回去是因为突然驾崩,那明宣宗没有还都南京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在诸多的答案中,害怕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作为一国之君,回原本就是自己祖宗开国立业根基的南京究竟害怕的是什么呢?答案是地震。

前文提到,明宣宗朱瞻基在还是太子的时候,便被明仁宗派往南京监国,也就是这段时间,南京频繁的地震给明宣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史载:洪熙元年(明仁宗年号,在位一年),南京地震,凡四十有二。等到宣德(明宣宗年号)元年,南京地震者九。宣德二年春,复震者十。宣德三年,复屡震。四年,两京地震。五年,南京地震者二。身处地震中心区的明宣宗朱瞻基的感受可想而知,与之对比,洪熙年间,南京地震几十次,而北京没有地震。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南京地震三十五次,北京五次。因此,众多地震在南京密集的爆发,使得明朝还都南京的工作被打断。等到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南京的京师称号又转移到了北京的身上,有明一代,还都南京的计划便开始遥遥无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备要比吕布更加阴险?吕布曾求助刘备却反遭毒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可能在三国演义当中,吕布的口碑算是最差之一了,各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名号都在他头上,所以张飞也给他起了一个封号叫“三姓家奴”。按理来说吕布应该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能够不择手段的人物,不过想要在三国世界当中存活下去,你可能必须如此残忍。实际上刘备也曾露出过凶险的一面,因为吕布像

  • 成都为什么千年以来都没改过名字?成都究竟为什么叫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成都这个地方第一次被大量提起就是在三国时期,因为刘备建立的蜀汉都城就在成都。而且成都这个名字千年以来就从没变过,这还是非常少见的,那成都究竟为什么叫成都呢?其实最早成都只是一个小城,大家也知道四川属于盆地,山区偏多,所以各国一般不会注意这个地方,但秦国为了完成统一就必须消灭其他所有国家,所

  • 金庸为什么要在倚天屠龙记中贬低六大门派?其实和明朝历史背景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倚天屠龙记和金庸先生其他的作品非常不同。原因就在于男主角张无忌所在的明教,虽然之前一直被江湖上各大门派称为邪教,但看起来是最有正义感的。反而自诩是正义之师的五大门派(这里不包括武当派),为了屠龙宝刀逼死了张无忌的父母。可以说这种设定在金庸先生其他作品里是很少出现的,六大门派在倚天屠龙记中看起来更像是

  •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做了哪些事情来善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魏晋时期,司马氏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虽然曹家名义上还是皇帝,但实际上掌权的已经是司马家了,对于司马家来说,只是缺一个正经的时机来进行最后一步行动。曹髦,他也算是曹家在后期对抗司马家的一股比较强势的势力,他总是找各种机会想要夺回大权,然而最终还是被司马昭击败,终于被杀。那么在曹髦被杀之后,司马昭又做了些

  • 东吴为什么没有北伐计划?陆逊北伐胜率远超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夷陵之战以后,蜀国国力已经没办法和东吴比了,但就是这样诸葛亮还是选择主动出击,而不是坐以待毙,所以制定了北伐的战略。按理说,东吴也完全有条件可以北伐,为什么孙权就没让陆逊去北伐呢?当时东吴国力还是要远强于蜀汉的,而且曹魏把蜀汉消灭以后,下一个目标就会是东吴,孙权不可能说一点反应都没有。实际上东吴主动

  • 中国历史上有哪十大吝啬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吝啬鬼,那就是那种小气到了极致的人。明明很有钱,有很多财富,确还是不愿意去使用,如果用他一分钱,就像在他身上割下一块肉一样痛苦,每天就看着这些财富就是一种快乐,这种人到处都有,十分不好交往。就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十大超级吝啬鬼,吝啬到令人发指。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人吧。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

  • 苏联如何甄别伪装成苏联人的德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为了尽快击溃苏联军队,德国人在前期投放了很多间谍在苏联军队当中。他们都会伪装成苏联的指挥官,并对苏联士兵下达一些错误的命令,导致苏联战败。到后来,苏联军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想出了一个可以很好的甄别出德国人还是苏联人的好方法,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当属第

  • 历史上最强的冲锋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热兵器的战争中,冲锋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在短时间里发起冲锋,对目标进行射击时非常起作用。冲锋枪的射速非常的快,经过改造后,容弹量也会大大增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就发挥了超强的战斗能力,也被称为了“芝加哥打字机”。那么今天我们就盘点下历史上最强力的冲锋

  • 为什么明朝大臣不怕死,而清朝大臣只会拍马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在看一些史实资料,或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时候,对于明清两代的官员们有一种认识,明朝官员多的是一些“不怕死”的,敢于向皇帝直言相谏的人,然而清朝时期却似乎完全不一样,自称是“奴才”不说,还总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明

  • 开膛手“杰克”,为何说他是历史上最恐怖的谋杀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有着严苛的法律制度。法律的存在就以为这约束老百姓在社会当中生活的更加发心和安全。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会有着非常多的违法者出现。谋杀这项罪名算的上是非常严重的一项罪名了,在历史上犯了此罪的人基本上都会被判处死刑。然而这些法律对于开膛手“杰克”而言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