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鸿门宴故事内容分析

鸿门宴故事内容分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857 更新时间:2024/2/14 20:02:55

说到“鸿门宴”的故事其实大家真的不陌生了,但是其实真的要我们分析个什么七七八八的出来也还是有难度的,毕竟有的时候时间也是过去了很久了,那么下面我们也不妨再次来回顾回顾鸿门宴的故事,所以对这个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鸿门宴故事情节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鸿门宴故事内容分析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

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

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

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现在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

一: 鸿门宴之背景分析

汉元年十月,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灭。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从儒生建议:“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

刘邦此战略有早年楚怀王之约为政治依据,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在这里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的主角偷天换日改成自己,显示他此时不可一世,忘无所有,急不可待想在关中称王的心理。当然派人把守函谷关,以免其他反秦诸侯来分一羹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时刘邦却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反秦诸侯在北方和秦军誓死角斗,终于击败秦军,刘邦却趁秦主力被诸侯牵制而轻易盗取了胜利果实,却关起门自己独享成果。从道义上讲,刘邦这样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诸侯唾弃;从利益上讲,刘邦这样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

果然,不久项羽带诸侯联军来到函谷关,却被刘邦的军队阻拦。项羽命英布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戏西与刘邦驻扎于霸上的大军对峙。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到刘邦大祸临头,便“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了大怒,决定第二天就进攻刘邦。项羽的亚父范增更是看出刘邦是项羽潜在的大敌,劝说项羽急击勿失。此时项羽进攻刘邦并不能单单看成是项羽是因为听曹无伤之话才进攻刘邦的,可以看成是各路诸侯打击欲独吞胜利果实刘邦的一个代表。

这里却有点问题,从项羽进攻函谷关一直到驻扎戏西与刘邦对峙,时间大约也有半个多月。连刘邦手下都知道此事而暗中做打算,刘邦却没有任何计划,从后面资料看似乎如梦方醒,对项羽要进攻自己不但没有任何应对战略,更是毫无防备之心。何解?这里笔者猜测有二,一是刘邦进入关中被胜利,权欲,美女,财宝冲昏了头,认为有怀王之约,和诸侯又是联盟,别人不会拿他怎么样,最多想来分一羹而已。二是刘邦错估形式,没有想到项羽统合各路诸侯后,实力早就不是以前几万人的楚军,而是四十万诸侯联军。刘邦以为凭项羽自己的兵力并不能拿自己怎么样,毕竟自己有十万大军,没有想到是这次是诸侯联军一起要灭他。

刘邦危在旦夕的时候,事情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项羽的叔叔,楚军中的左尹项伯,曾经被刘邦属下张良救过,此时为报救命之恩,连夜赶到刘邦大营,把事情告诉张良。张良把事情又告诉刘邦,刘邦此时才明白大祸临头,听从张良之策,拉拢项伯,以兄长视之,并接为儿女亲家,秧求项伯为自己说项。

关于项伯深夜告张良,历代都有人质疑此事真伪。学者周健曾认为“项伯一夜成六事不可信”和“鸿门和霸上相去四十里之不可信”,从而认为项伯一个晚上完成不了这么多事情。而关于此疑问学者薛权开在文中《鸿门宴献疑商榷》一一给予反驳,认为从鸿门和霸上的确只有四十多里,从小路走只有二十多里,从时间上看完全来的及。

项伯一边答应帮助刘邦说情,一边在临走的时候交代刘邦,明日一定要亲自来项羽那里谢罪。这就是千古一宴鸿门宴的来源去脉。

二:项伯在鸿门宴的作用分析

项伯,一个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鸿门宴起了不可磨灭巨大作用的人。从身份上他是项羽的叔父,从地位上他是楚国左伊,位高权重。很多研究者仅记得他前者的身份,却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说到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就不得不追究其动机以及维护刘邦的原因,前人研究者总是把项伯当成一个糊涂者,先是“在信义面前,项伯被张良蒙骗”,再是“项伯又被刘邦的假情义和一派谎言巧语所蛊惑”,最后“他既没有背弃项羽,也没有投靠刘邦......他智短滤浅,头脑简单,才被刘邦拉拢蒙骗。他看不清天下形势,被封建信义所束缚”。

但是事实是如此吗?我们来看资料,“(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开始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私情而欲救张良。但是后来性质就变了,“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里固然有刘邦急于拉拢项伯之意,但是项伯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和刘邦约为婚姻了呢?难道他不知道刘邦是项羽的大敌,明天项羽将要和刘邦大战,就算项伯肯定有把握说服项羽不进攻刘邦,刘邦也是项羽一大患,始终是项羽要解决的难题。如果项伯仅是为情谊帮刘邦一把,那约为婚姻就等于建立同盟了,不得不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如果把事情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明白项伯的意图了。作为项羽的叔父,楚本是项梁一手建立,项梁死后,作为项家仅存的元老(史记所有出现过的项氏),恐怕项伯是最有希望可以和项羽竞争项家领导权的人。在楚怀王刻意打压项家的情况下,项伯尚能与项羽共渡难关,但是胜利来临的时候就是权利如何分配的问题了。而刘邦虽然是项羽大敌,但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大强援,外有强援,无论是对扩大自己影响力,在西楚中争权夺利;还是保住自己现在的权位都是必要的。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项伯为何从纯粹私情转化为和敌军结盟,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联系楚汉时期项伯另外三次活动,一是受张良金银,为刘邦请汉中地。二,龙且击败英布后,项羽派其收九江兵,项伯尽杀英布妻子儿女。三,项羽要杀刘邦之父,被项伯劝止。可以说楚汉战争期间,项伯彻头彻脑是为刘邦服务。也就是项伯早就投靠了刘邦。

前人研究者另一忽略的就是项伯另一身份,楚左伊。令伊乃楚国最高政务官,相当于丞相。左伊就是丞相的副手,可以说极有权势极有说话分量之人。“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从这段话中,我们分析,项伯不仅是为刘邦说情,更是直接拿刘邦功劳来说项羽做的不对(难道他忘了为什么要打击刘邦了吗?),而要求项羽善待刘邦。项羽难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刘邦吗?但此时同意。恐怕一是本身无杀刘邦之意。二是项伯的权势使得他不得不给其面子。

鸿门宴上,范增派项庄刺杀刘邦,而项伯却以身阻碍。更显示项羽阵营的派系之争,项伯不但是项羽叔父更是左伊;而范增却是项羽亚父,而身为楚军大将军。季父对亚父,左令伊对大将军,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家族元老派和功臣少壮派之争,文官派和武官派之争。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鸿门宴不仅仅是项羽杀不杀刘邦的个人问题,也涉及到楚营的两大派系之争,实在是一发而动全身之微妙之关系。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以后鸿门宴中发生的种种事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孙皇后生了几个女儿?公主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长孙皇后,说到长孙皇后小编相信很多人其实应该都是知道的,长孙皇后是当时很厉害的一个人物了,因为长孙皇后对于当时朝代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当时长孙皇后生了几个女儿?公主都是怎么死的?具体是怎样的吧!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妻,她十三岁的时候嫁给李世民,与李世民共同

  • 淑嘉皇贵妃是个怎样的人?淑嘉皇贵妃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历史,说到清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朝代,而关于清朝小编看到有的人一定会说清朝最开始的经济还是很发达的,而到了清朝晚期社会局势不断的变化,所以清朝便开始衰败了。我们今天也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淑嘉皇贵妃是个怎样的人?淑嘉皇贵妃是怎么死的?相信大

  • 清朝太监在皇宫的地位如何?遇到宫女竟然还要让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宫廷宦官制度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也有几个在正史记载上被称为宦官专权的时代,譬如东汉、唐朝、明朝。清朝在入关之前并没有太监制度,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太祖太宗鉴往易轨,不置宦官。”清朝入关之后,在顺治时期才开始设立内廷宦官机构,初期沿用明朝旧制,后来渐渐改革。到了康熙年

  • 丽妃和慈禧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丽妃是慈禧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慈禧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慈禧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而关于慈禧的故事也是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慈禧最为典型的就是慈禧的专政独裁了,慈禧是晚清时期独掌大权的人,那么,据说当时的慈禧害死了很多的人,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丽妃和慈禧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丽妃是慈禧害死的吗?具体是怎样的?提到慈禧

  • 清朝最后一位公主荣寿公主是怎样的人?荣寿公主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故事,说到清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很厉害的一个朝代,而清朝也是中国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那么,关于清朝的故事还是有很多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最后一位公主荣寿公主,看看清朝最后一位公主荣寿公主是怎样的人?荣寿公主结局是怎样的?具体是怎样的吧

  • 拉贝为何是一个被中国人尊敬和铭记的纳粹党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际,以德日意为轴心国的法西斯政权向世界发动了战争。法西斯的恐怖思想影响着他们的支持者。但是在这些人之中,也有一些不甘堕落,实行人道主义,充分展现了人类光辉的一些人。在欧洲有着辛德勒,德国纳粹党员,一名商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保护了千余名的犹太人不受迫害。在中国也有一位德国纳粹党员,也

  • 董鄂妃的儿子是谁?董鄂妃的儿子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董鄂妃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董鄂妃是中国历史上很厉害的一个人物,因为当时的董鄂妃是很受到皇帝的喜爱,与此同时,当时的董鄂妃还很贤惠,温柔体贴,加上当时的董鄂妃在皇宫中的地位很高,所以是很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董鄂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董鄂妃的儿子是谁?董鄂妃的儿子怎么死的

  • 陈仓之战诸葛亮为什么会战败?诸葛亮军事能力真的不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诸葛亮前两次北伐都算是完败给了对手,如果说街亭之战失利是因为马稷违抗命令,擅自做主才导致败局,那第二次陈仓之战就彻底暴露诸葛亮真实的军事水平了。不过在三国演义当中的描述,陈仓之战诸葛亮输的还没那么难看,还击败了一直曹魏的军队,不过这可不是诸葛亮的最终目的。诸葛亮此次出击是为了拿下陈仓,结果诸葛亮

  • 陈胜为什么会被手下杀掉?真的是因为读书少阅历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陈胜吴广起义”想必大家也还是挺清楚的这个历史上的起义事件的,但是最后他们也算是失败了,而且下场也非常的惨烈,话说陈胜最后竟然还是被手下杀掉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有的人说是因为陈胜情商低,没读书,称王早,那么具体是什么情况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张楚

  • 中国最小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古代的皇帝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在中国古代其实皇帝是最厉害的一个人,而皇帝也是权利最大的。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人,当时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现在也是有一句话叫做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说的就是当时皇帝的权威和地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最小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到底是怎样的?大家听说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