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方面把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才能在弱势的条件下不会因为屡败而被消灭。遇到临时决断的情况,武将也有更大的权限去处理。东吴这一边,孙策死之前,是并列的结构,可以开疆扩土;到了孙权的时候,就是树状结构,适于守成。再加上主上也不需要扩张领地,就谈不上亲征了。其次,东汉三国很多的士兵都是私人部曲,比如于禁的泰山兵李典的乘氏等地兵马,都是当地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
曹操的中央军是当年青州兵整编的班底,中央军出征必须自己人挂帅,一旦失了中央军权后果很严重,曹操是当时最能打的军事家。再者,曹操如果想不亲征,需要找到有能力,性格合适的人。但是就算是有了这种人,也必须有足够的威望才能获得出征的资格。就好像大将粟裕的能力其实是超过陈老总的,但他的命令只能通过陈老总下达,就是因为自身的威望不够。然后站在这个视角看曹操,就会发现曹操当时的曹操手下的几个威望足够的大将,其实都不能用。
面对这种情况,让曹操汝河不亲征?要不是他们都不行,哪有张郃、徐晃等人的出头呢。东汉的士族政治和大乱后的军阀林立导致了这种独特的政治生态。这就使得一个军事集团内往往只有最高统帅可以领导全军,如果这个权力下放给曹仁夏侯惇等,他们只能带自己的人或者跟自己关系还不错的人去,想拉着别人一起那是万万行不通的。
曹操虽然手握实权,但政治根基并不稳固,属于外有强敌(袁绍、曹刘等)内有隐忧(皇帝),就连自己班底内的文臣核心(荀彧)也不是完全一条心,导致曹操绝对不能培养一个军事方面可以挑战他的将领出来,否则那就要在许都先自相残杀一回,无论胜负都是输。这种情况下,曹操只能亲自上阵带大军在外,荀彧守家为了不玉石俱焚,必须力挺曹操。这也是荀彧悲剧的核心原因。
另外,官渡之战属于集团作战,曹操统一指挥,一举统一北方,再加上天子在手,一时风光无二。按说这时该在后方指挥,不必冲锋陷阵了,毕竟之前好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但他跟成吉思汗一样,戎马一生,未统一之前,都要亲力亲为;另一方面,他还是要通过战绩,建立自己的威望,让百官臣服。直到灭掉西凉马腾后,分析形势,天下三分已成定局,只能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最后,曹操之所以总是亲征和多任用亲族是一个道理。多有地方豪强和中央内部向汉反曹的高门,曹操本身出身不高,他迫切的需要巨大的威望和强有力的宗族震慑天下。其次,曹操起兵支出全凭同族助力,出钱出力出人。如果你让外姓后来居上必定会引起宗室不满,天下未定势力错杂同族离心作死么。最后 曹操本人军事能力也强,整个三国时代军事能力天花板就是曹操、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