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海南真水沉,一星值一万”,悠远的香文化为何能在宋朝大放异彩

“海南真水沉,一星值一万”,悠远的香文化为何能在宋朝大放异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67 更新时间:2024/2/6 8:35:23

中国香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支,成于两汉,完备于隋唐,鼎盛于赵宋,至今有数千年历史。中国的香文化包括香料、香具、以及与香有关的社会生活(香事),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香文化各个方面都十分精彩,宋代之香,不仅有广度,还有深度。

宋代香文化之广体现在各阶层都无比丰富的香事活动,这些香事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高堂寺院到寻常百姓家,从宫廷宴饮到茶坊酒楼,处处用香。

一、香文化概览

1、香文化

中国很多传统文化都可追溯至先秦,香文化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甚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先秦之前的香文化之璀璨尚在精神层面,“香”使用于国家祭祀中,且后世一致沿用,也是这样的官方力量使得香文化物质层面在后世不断繁荣,独立于祭祀而又有各个分支,比如文人用香、宗教用香、医疗和世俗生活用香。

原始社会后期,天地沟通断绝,人神分离,各司其职,由于鬼神是肉眼不可见的,对于完成人们与鬼神之间的沟通任务来说,嗅觉比视觉更有说服力。因此,为了达成“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目的的官方祭祀,成为了香文化的最初形态。香气燃烧后缥缈上升的形态让人们认为香气可至天,能将世间的愿望和祈求带给神明和先祖,以达到与他们沟通的目的。

华夏最久远的用香是“燎祭”,现在发现最早的燎祭坑时间远在6000年之前,是位于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大型祭祀坑。

在祭祀坑中发现动植物燃烧后的遗存,其具体的做法是用祭祀坑燃烧柴木搭配其他祭品的方式,祭祀天地诸神,所烧物品大概分为两类:一是容易燃烧的植物,如柴木、草、粮食等,另一类是需要借助柴木之火焚燎的物品,如陶器、石器、动物牺牲等。

2、西汉时期的香文化

西汉时期香文化物质层面的香料与香具都有了新的突破,这催生香文化开始展现出更加完整的面貌。西汉版图扩张,生产香料的海南等边陲划入中华之地,香料品种丰富,人们享受到更美妙的芳香,其中薰香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进入宫廷礼制;西汉盛行养生观念,用香治身养性受到推崇;

西汉时期香文化的璀璨夺目不在于与神灵相关的祭祀,更多的是与人息息相关。西汉时期香料大量增加,前朝留下的文化积淀使得人们对“香”更加应用自如,但用香终究是一件精致而奢侈的事情,最早享受到香文化熏陶的是以公贵戚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他们的热爱使得“香”进入了宫廷礼制。

《汉官仪》、《通典·职官》都有记载大臣向皇帝奏对要口中含鸡舌香的礼节,“含香”也因此成为为朝廷效力的典故。汉代疆域广阔,盛产香药的西南地区纳入汉代版图,海上丝绸之路初具规模,贸易打开,此时香料品种数量大幅增加,比如沉香、青木香、苏合香、鸡舌香、枫香、迷迭香等等,香文化从而进入到了第一个高潮时期。

香料的丰富必然促进香具的发展,香炉一类的主要香具开始盛行于汉代,并出现了有时代特色的香具。比如薰香的流行催生了博山炉的出现,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对薰香的重视,博山炉炉盖雕刻为海上仙山状,受两汉时期升仙长生观念影响,所以命名为博山炉。

另外博山炉盖因模仿山峦,增加了炉盖内的空间,这也增加了实用性:可以用燃烧的炭块来熏灼树脂香料,而不是直接用火。

二、宋画中的香事活动

1、宗教信仰与香事活动

宋代民间普遍信仰宗教,佛道两家信徒最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民间信仰的神,这些教派之间并不对立,因此民间信仰存在杂糅的复杂情况,可能一位宋代百姓会同时信仰多家教派。其中佛教的信仰最为兴盛,宋代道观的数量不及佛寺十分之一便是例证,宋画中也以佛教绘画为多。

宗教信徒需要日常烧香敬奉神灵,以表示诚心,在一些民俗节日时候,香火尤其旺盛。除了这些宗教神仙诞辰吉日外,有些佳节的焚香习俗也与此相似,比如端午时,各家各户不论财力都要焚烧午香一个月;立秋时,皇帝也要在行宫焚香,中元、中秋也是如此,百姓向宗教神仙焚香与佳节焚香的目的相似,不外乎祈求康健和顺。

宋代民间对宗教的参与程度很高,又因为官方提倡三教合流,宗教之间以香飨神时的香炉也有相互借鉴,佛教中常用的长柄香炉在道释画中也有出现,受道教升仙思想影响而诞生的博山炉在佛教绘画中也有现身,并且佛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现实人物,尤其是具有文人雅士的风范,这是宋代三教合流影响下的产物。

除了以香飨神,花卉也能表达对神灵的敬意,比如陆信忠《十六罗汉图》中便有罗汉身旁有花瓶插花的情境,现实中人们也以花敬神,比如三月三真武大帝生日贫寒人家可以鲜花上供表示敬意。

2、上层社会的香事活动

中国的香文化之所以壮大,得益于受到官方祭祀的重视。宋代祭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郊祭,一种是常祭。郊祭是属于统治者的祭祀,常祭则包括很多内容,求雨求子、祭祀神佛、祭拜祖先都属于常祭。因为郊祭的特殊意义,所以郊祭礼制更加固定,主要以燃烧香木、香草为主。

常祭的用香形式要活波一些,官方的一些大型祭祀受礼制约束,对于焚香的重量、种类都有定例,民间家礼中对香的选择更加自由。如果酒中无香,主人家会焚香相伴,杨万里的绝句可证:“黄雀初肥入口销,玉醅新熟得春饶。主人更恐香无味,沉水龙涎作伴烧”。

书案香几上的香炉个头小,香气淡,宴饮时人数众多且所用空间广,焚香以浓香扑鼻,恍若仙境为佳,这样一来自然需要消耗大量的香料,价格不菲,一些富贵之家为了享乐更会追求奇香,难免奢靡。蔡京是徽宗宠臣,宴饮焚香挥霍无度。

宋人庄绰著《鸡肋编》记载蔡京在家中后阁招待宾客,让婢女在外焚香,掀开门帘后,宾客见香气仿佛云雾一般,宾客回家后衣物上香气数日不散,这次宴客要消耗数十两香料。

北宋时大量的外来香料涌入,白笃耨刚进入汴京城内时,量少价高十分珍贵。《高斋漫录》记载此香“每两值钱二十万”,蔡京也用此香,“以盒盛二三两许,令老妪捧炉巡执政坐,取焚之”,一日下来花费银钱近百万。

三、宋画管窥香炉与香事所蕴含的审美意趣

1、香炉造型及材质的内在之美

仿古香炉在宋代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其中一处便是更换了香炉材质,以瓷为美。仿古香炉由三代青铜礼器而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于青铜器既可以祭祀也可以打仗,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青铜器等于中国古代政治权利的工具。

青铜材料硬度大,触感冰凉,线条坚硬,在熔炼的过程中有可塑性,可以附加各种纹饰,但如此材料已不再符合宋人审美,宋代社会崇文,整个时代的人都在追求诗书温和儒雅,自然要有一款材料与宋人的脾性相称。这些经过精细的思考、适当的雕琢而成的香炉,外表温良柔润,内里讲究有度,呈现出内敛、理性的审美意蕴。

香炉不再依靠外表的装饰来显示自己的审美特点,这种融于内在的美,可将香炉本身化为一种广义的符号,成为一种富含诗意的代表。从杨无咎处可看到“春雪看飞金碾,香云旋涌花瓷”;在王千秋处可看到“玉手磨香,镂金檀舞,在寿星光里。翠袖微揎,冰瓷对捧,神仙标致”;在晁补之处看到“青草荆江波渺。香炉紫霄簪小”,体会各有不同,感受样样有别。

2、祥和意象的隐喻

画家掌握着画面“经营位置”的权利,这样的位置显然是有意为之,是帝王有意在邀请臣民观看。这位皇帝没有展现富贵锦绣以暗示国家财力,也没有展示他的兵强马壮,而是他从容有闲,焚香抚琴的画面,“点茶、焚香、挂画、插花”是宋代四大闲事,作为皇帝,有闲与大臣共同焚香抚琴、和乐一番,他的国家必定安稳太平。

赵佶艺术才能卓越,如此悠闲一生,正是他的愿望。但事实正与此相反,北宋后期战乱不休,最后赵佶本人也被外族掳走,这幅画以一个悠闲雅致的情景暗示国家应在一片祥和美好的气氛中,实则是粉饰太平。

结语:

纵观香文化,在宋之前,它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底蕴,入宋以后,香事已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细枝末节中去了。这依托于香文化物质层面的盛大,各类香料、香具在宋人手中如鱼得水,人们不仅追求一个香字,更在意香带来的感受,在香气萦绕中构建起自己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梦梁录》

《梦溪笔谈》

更多文章

  • 宋太祖成功的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太祖与朱元璋谁厉害,宋太祖和朱元璋,朱元璋对宋太祖的评价

    为什么宋太祖要杯酒释兵权,而不是直接从那些功臣手中夺回权力呢?是因为宋太祖重情义,不忍心杀掉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们吗?其实不是的,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宋太祖没有能力杀掉他们,如果可以,宋太祖也没有必要这么麻烦,弄一个杯酒释兵权来安抚那些功臣。那么宋太祖作为一个皇帝为什么没有权利杀掉臣子呢?这就要从宋朝

  • 北宋之后,为什么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封禅,历代皇帝泰山封禅,泰山封禅玉册

    泰山封禅最早的是秦始皇做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去泰山封禅。其实封禅讲究的也就是君权神授。告诉天下,我们权利是上天授予的,我是上天的儿子,也就是天子。上天派我来管理你们的,所以你们应该听我的。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

  • 为什么好多朝代都黑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为什么比其他朝代不好,宋朝是唯一超过300年的朝代,为什么说宋朝最接近现代

    我们看一下宋朝的缺点积贫积弱、重文轻武。其实这两点加起来就是说这个朝代打仗不行。没有前面汉唐时期的霸气,也没有元明清三朝的版图。所以就说宋朝不行。这个主要是传统的思路影响,就是历朝历代就应该开疆拓土才算是丰功伟绩,版图就应该越大越好,才能体现我们的实力。而宋朝乍一看都不符合。其实宋朝的版图是明确的说

  • 游牧民族的发展历程:从东晋、南宋和南明三种结局来看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晋和南明,南宋南明的历史,南宋东晋南明为何都在江南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天气降温北方非季风区很难适应人口生存,所以北方的游牧民族就要南下和农耕民族抢夺季风区。遍观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南下,其大环境一定是持续降温。战争是会死人的,如果不是因为天气降温游牧民族在北方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谁愿意发动战争?游牧民族南下其实是一

  • 宋代官方婚礼中是怎样用乐的?看哲宗皇帝对不用乐的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代皇帝的苦与乐,宋代皇帝哲宗,宋代婚礼

    一、宋代官方礼书中的婚礼用乐宋人对于婚礼不用乐的态度是很坚决并坚持的。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关于将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大婚的记载,可以看出其价值评判。“初议婚礼,诏中书舍人徐铉、知制诰潘佑与礼官参定。婚礼古不用乐,佑以为古今不相沿袭,固请用乐。”这段是说南唐潘佑认为婚礼古不用乐,古今不相沿袭,所

  • 拥兵六十万的他最终还是输给了朱元璋,只因偏激固执,我行我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的带兵能力,朱元璋有多猛靠着18人拿下2万人马,朱元璋的军事水平让人佩服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穷苦出身。陈友谅生长在一个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上门女婿,连自己原来的姓都改了,生活自然也不轻松。不过这样的出身并没有成为他的抱负,从小他就非常有眼界,是读书习武,后来还当过县吏。但是显然这不是他的目标,所以趁着天下大乱,他投身红巾军。很快就在炮火连天的生死年代里

  • 朱元璋抛给方丈一个大难题,而方丈的回答却是让他无可奈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方丈跟朱元璋说了哪八个字,朱元璋给方丈磕头,朱元璋听完方丈的回答

    自幼,朱元璋一家就比较信奉佛教,而在朱元璋还没有参与起义的时候,就曾在寺庙里出家,但是他的目的却不是为了饱读诗经,而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当时在寺庙里当小行童的朱元璋每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但是没过多久,战乱就延伸到了寺庙里,朱元璋也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四处游荡的生活里,最终,觉得流浪终归不是办法的他参与到了

  • 宋代女性内衣上都纹什么东西?其实很有情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代丝绸内衣,宋代女子服饰抹胸外穿,宋代女子婚服照片

    植物纹样是宋代女性内衣中最常见的纹样。花卉纹样有芙蓉、牡丹、海棠、山茶、月季、菊花、荷花、水仙、梅花、桃花、荼蘼、百合、芍药、莲花等十余种,草本植物纹样有松、竹、菖蒲、金鱼藻、卷草纹等。在内衣纹样的形态表现上,既突出对自然植物外在美的写实,又注重纹样所传递的美好愿景。宋代女性内衣装饰纹样以写实为主,

  • 徐达有才能、知进退、了解帝王心思,他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徐达怎么没被朱元璋杀,徐达 揭露朱元璋的秘密,徐达是病死的还是被朱元璋杀死的

    朱元璋从一介布衣一路奋斗到大明朝的开国之君,身边自然是少不了能人相助的。为了子孙后代的江山稳固,他在临死之前,把当初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几乎都杀光了。比如说常遇春、胡惟庸等等。但是有一个人的死在当时来看十分蹊跷,那就是徐达。一、徐达与朱元璋感情深厚根据明朝时期的一部叫做《龙兴慈记》的书籍记载,

  • 朱元璋究竟长啥样?是不是圆脸?鞋拔子脸或许是他刻意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大明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暴露,朱元璋是普通脸还是斜巴子脸

    古人认为异人必有异相,比如尧的眉毛八种颜色、舜有四个眼珠、禹的耳朵有三穴等等,孕育的过程也是千奇百怪,什么地上有巨人脚印踩上去怀孕,梦中与龙云雨怀孕等等,总之越奇怪越代表了不凡。朱元璋出身贫寒,跟大家一样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了,这非常励志,但对于古代人来说既然你可以从老百姓做上来,那为什么我不可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