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宋徽宗曾提拔了一位有名的太监将领童贯。此外,他还培养了一位隐蔽在皇宫中的太监宰相——梁师成。梁师成本身并没有什么才华,除了聪慧狡黠以外,只有一点点基本的写作能力。当贾详死后,梁师成接班,专门负责外出传达圣旨。
有意思的是,梁师成长相老实,不熟悉他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忠厚之人,实际上他却是非常奸诈,而且还因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宋徽宗宠信,被赐进士出身,之后步步高升,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最开始时,宋徽宗格外在意礼文符瑞,梁师成看出了其中门道,对其加以极力讨好。很快,梁师成的讨好就取得了理想效果,宋徽宗起初只是把他当个奴才,后来发现他居然如此懂得自己的心意,便把他提拔为近臣。
梁师成为了进一步讨好圣上,在私下学习模仿宋徽宗的字体,并且还挑选了一批擅长书法的小太监,训练他们学习宋徽宗的字体,以便代替皇帝书写诏书。这一举措得到了宋徽宗赵佶的肯定,梁师成也逐渐成为徽宗身边的第一大太监。
梁师成没有文才,却喜欢乱攀关系,居然自称自己是苏轼流落在外的儿子。为了防止苏家人跳出来辟谣,梁师成还专门给苏家许多照顾,加上他当时位高权重,世人即使知道他在瞎造谣,也不敢公开说明。当然,梁师成在客观事实上也确实做了一些对苏轼有益处的事。比如曾经苏轼的文章被官方毁禁,后来梁师成便向宋徽宗哭诉:“不知先祖有何罪,竟要受此罪过?”正是因为他的建议,苏轼的文章才得以继续流传,我们今天能见到苏轼的许多诗词文章,梁师成有着很大功劳,世人也因此对他予以褒扬。
因为宋徽宗的宠信,梁师成的权势一度到达顶峰,连蔡京父子都要对他阿谀奉承,京城人则称他为“隐相”,而身兼百十个官职的他乃是一代巨奸。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王黼提出攻取燕云十六州的计划,起初梁师成表示反对,后来因为收受贿赂便又改口表示赞同,还推荐王黼为宣抚使。平定燕山以后,梁师成因功被升为少保。自此之后,梁师成收受贿赂的情况变本加厉,至于受他庇佑之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太监,也没有人敢招惹,朝廷内外都对梁师成怨声载道。
“靖康之耻”发生后,失去宋徽宗这座靠山的梁师成终于得到惩治。朝廷众臣都上疏举报他的过错,迫于公议,宋钦宗下诏历数其罪状,贬他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后在半路将其缢杀,并派兵抄家籍没。不过这场清算,终究还是来得太晚了些。北宋王朝之所以灭亡,和宋徽宗身边聚集了一批诸如梁师成、李彦、杨戬这样的奸佞小人有很大关系。在小人的谗言之下,君主的视线都被蒙蔽了,国家大事也都被其干涉,又怎能不灭国呢?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