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蜀中之妙: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阜如山积。蜀中人物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地形能守能功,民生富足和美,人才济济一堂,拿下蜀中,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刘备心动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是面对刘璋的来使张松的劝说,刘备两次说:“吾有何德,敢多望乎”张松问其原因,刘备直言:我和刘璋同宗,如果拿下蜀中,恐怕天下人都要唾骂。刘备一面纠结着道德感,一面又实在想夺取大业,因此在刘璋亲自来信时,刘备的反应是“看毕大喜”。这就说明了,在道德感和事业心中,刘备明显偏向事业心。但是刘备也需要一个台阶啊,他需要有人“强迫”他来做这不义之事。
在当阳之战时,诸葛亮曾进言拿下荆州,出于不得不保持的道德感,刘备说“吾不忍也”,诸葛亮遂不再提。仿佛历史重演,在这次取益州时,刘备也说:“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一样的提问,庞统的回答和诸葛亮的大不相同,这是这段话促使刘备选择带上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庞统说: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用兵打仗不能固守一个道理;若拘泥于常理,寸步难行,因时而变才是最好的方法。
作战本来就是兼弱攻昧、逆取顺守。事定之后,给刘璋一些好处,并不负仁义。这番话既给了刘备足够面子,又符合刘备的愿望,刘备当然言听计从,心花怒放。所以说,弃用诸葛亮是无稽之谈。庞统更明白刘备的顾虑,更会粉饰刘备的“仁义之道”,刚好在此时,满足了刘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