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送他们性命的往往是他们效忠的君主,凯旋而归的英雄敌不过背后的阴谋算计。岳飞的经历也是这样,不过他与其他名将不同的是,他曾被人以保命诗的形式告诫要警惕小人暗害,只是他临死之时才恍然大悟。
抗金伟业
岳飞人生的主要成就都是在抗金战斗中建立的,他早年经历不祥,我们只能大略得知他少年之时就刻苦练习武艺,等到一身武功练到大成境界后,就拜别师父,投身抗金事业。
如果只是岳飞自己身手了得,作战勇猛,那他只能算是一员猛将,纵然也会青史留名,但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知名度。
都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名将的可贵之处可见一斑,岳飞最难得的就是他兼具智谋和武艺,用兵如神,在有生之年撑起了风雨中飘摇的南宋。
岳飞积极组织民间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带领军队与义军相配合,共同收复失地;统领士兵时,他军规严明但又不失关怀,使士气能凝聚起来;同时,他本人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军规,使得战士对他心服口服,十分服从他的指挥。就是他们的对手也对岳家军做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高度评价。
以岳飞的才能,如果生在别的朝代,一定能建立更宏伟的功业。可惜,他生在宋朝,那个文官地位空前高涨,但武官备受轻视的宋朝。
宋太祖兵权在握,黄袍加身,将幼帝赶下了皇位,但始终知道自己的皇位得的不正,而他这个黄袍加身的做法是完全可以被他人复制的。
于是大肆打压武官,给他们加上诸多限制,形成了不成文的重文轻武规则,为宋朝之后的积弱埋下了伏笔。
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南宋艰难成立。风雨飘摇之际,就需要一个力挽狂澜的人,这个人就是岳飞。和之前的武官相比,岳飞受到的限制较小,但这一切都是表象,危险一直潜伏在他的前路。
宋朝文武官泾渭分明,但岳飞却不能简单地被分类为文官或武官,他在沙场征战之余,也不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留下了《满江红》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
也是因为他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日后才会结识送他一首保命诗的道月禅师。
当时出家人的文化素养普遍比较好,时常有广受称赞的雅僧,文人也会与他们互相唱和,留下一段佳话,北宋的苏轼与佛印和尚就是如此。
得保命诗
相传,道月禅师是南宋初人士,在金山寺担任主持一职,他佛法精深,于诗词一道也颇有心得。领兵打仗之外,也喜好舞文弄墨的岳飞自然不会错过与这等人物交流的机会,时常造访金山寺,和道月禅师相谈甚欢。
道月禅师也对岳飞的美名早有耳闻,真心实意地敬佩这个抗金英雄。所以,每次二人相会,道月禅师都对他以上礼相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啊,道月禅师当时以诗闻名,岳飞就向禅师索诗一首。
士为知己者死,赋诗一首算得上什么呢?道月禅师没有犹豫,提笔构思,为岳飞做了一首诗,这首诗是无题之作,七言律诗: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坚心把舵牢。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涛旁。
这首诗乍一看是关怀友人旅途之作,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含义。道月禅师是出世之人,身在局外,对天下大事也就看得更加清楚,他看出南宋朝廷对岳飞的暧昧态度,现在重用岳飞是非常时期的无奈之举。
岳飞的荣光下潜藏阴影,首先是以秦桧为首的奸臣对他的妒忌和恶意,其次就是皇帝对他的复杂态度了。按理说,自己手下出了一员名将,做君主的应该开心,但南宋朝廷的皇帝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靖康之耻后,二帝被俘虏,国土分裂,朝廷南渡建立了南宋,靖康之耻直接灭亡北宋,却促生了南宋朝廷。如今岳飞主张收复沦丧国土,迎回二帝,那南宋皇帝皇权的正统性就会受到挑战,因此,岳飞不受皇帝信任。
不受君主信任,不能实现君臣相得已经很危险了,更糟的是,当时朝廷里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前者的主要人员为武官,后者则大部分由文官组成。除了彼此意见的不同,文武官之间长久的矛盾也激化了二者的针锋相对,虽然同处一国,并立于朝廷,却视对方如死敌。
岳飞凭借屡建功业,成为南宋主战派的核心人物,成为很多主和派的眼中钉。他又因为要四处征战,常年不在朝廷,消息闭塞,难以面上,有被奸臣恶言中伤乃至构陷的危险。
道月禅师送给岳飞这首诗,就是为了提醒他要警惕身边的小人,以便避祸。
英雄殒命
公元1129年,与岳飞互为一生敌手的金兀术挥兵南下,以极快的速度攻下了建康城,对南宋朝廷造成威胁。岳飞临危受命,出兵抗击这位老对手。
岳家军名不虚传,作战勇猛,击退了金兀术的军队。敌军节节败退,他们势如破竹地接连收费复郑州、洛阳等地。朱仙镇就在眼前,胜利在望,岳飞却收到了让他收兵回京的十二道金牌。
十年辛苦,功亏一篑。岳飞悲愤难当,回京之后,就被解除了兵权。
绍兴十一年12月29日,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秦桧害死在了风波亭当中,也许在弥留之际,看着风波亭的名字,岳飞才最终领悟道月禅师赠他保命诗的深意了吧。
小结:
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岳飞这样才能超群的人物,也会有志难酬,郁郁而终。历史上,无数的杰出人士被磋磨、被埋没。如果他们不是身处腐朽落后的封建时代,而是当代,悲剧就会免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