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也就可以了解诸葛亮北伐的方针了。正因为他看清了敌强我弱的新形势,北伐是基于坐以待毙的原因才被进行的,所以他对北伐采取了持重的方针,反对冒险。《魏延传》里曾经说过要兵出子午谷来绕过去偷袭。很多历史评论者每以诸葛亮不从魏延之计为恨,以为应变将略非诸葛亮所长。殊不知诸葛亮鉴于蜀魏力量对比,务求持重,制而不许是对的。魏延之计,脱离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从之必败,会消耗掉最后的兵力。
诸葛亮在隆中,原定从荆、益两路出师北伐,现在是一路是不是无成功之望呢?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说不能成功。考虑到伐吴将变成顿兵相持,有利曹魏,荆州诸葛亮是不想去再占了。两路出师固然好,然而一路出师并非一定不能成功。诸葛亮自己说过汉高祖就是靠益州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单从益州出兵,争得天下是可行的。因为刘邦已有例在前。问题在于如何制胜敌人。
从诸葛亮的北伐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努力钻研军事科学,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可知他在力谋战胜对方。这个问题常被治史者所忽视。诸葛亮在军事科学上的创造发明,也并非未起到过作用。比如木牛车的改进,虽然短期内解决了粮草辎重问题,可是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多个典籍和著作里,诸葛亮对于北伐都有自信心,他并不认为北伐不能成功。靠着信心和军事才能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兵力只有“十万”的诸葛亮,总是采取攻势,而拥重兵“三十余万”的司马懿总是采取守势了。
北伐战争并非不是诸葛亮所长,北伐战争也并非一定不可行,但是蜀国的兵力本来就薄弱,诸葛亮又没有一套完美的制敌之法,所以北伐战争最后以蜀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一种治实思想,渗透在诸葛亮的政策中,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