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

苏轼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97 更新时间:2024/1/22 12:45:59

苏轼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又是一段守丧的蛰居生活,这一守就守了两年零三个月。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满的苏氏兄弟再次返回京城,程前,苏轼续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过门。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和苏辙两家人到达汴京,可这时的京城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等待他们的,是一场与北宋国运休戚相关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在苏轼的人生历程中,王安石变法不仅是苏轼政治仕途的转捩点,也是其人生的最大转折点。

王安石变法源于北宋政治上积弊所产生的焦虑,但这种焦虑在范仲淹、欧阳修从政之时就已存在。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庆历新政」已然开启了北宋政治改革的端绪。当时,朝政上以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为主导,意在填补朝廷财政上的亏空,以及面对北方诸民族侵扰的压力。

王安石变法,大意举其两端:其一,理财主张,意在从经济上除去积贫之弊;其二,强兵主张,意在从军事上除去积弱之弊。简而言之,王安石想通过改革,使北宋在国力上实现民富国强。在宋神宗继位之时,庆历新政时期的重臣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已解职退居地方,而王安石、司马光等一批政坛健将成为神宗当政所倚重的对象。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以輸林学士的身份被神宗召见,王安石畅论国是,主张变法,其言论深得神宗之心。次年(1069年),神宗命王安石为其辅臣,参知政事,并设立变法机构,王安石变法正式拉开了帷幕。树欲静而风不止,被卷入政治旋涡的苏轼,命运也由此改变。在变法之初,苏轼仍然拿出了自己的意见。

王安石将科举进行了改革,考试内容由诗斌、明经改为经义、策论。这一科举改革,引来了苏轼的反对。为此,苏轼特意作了一篇《议学校贡举状》。文中苏轼认为,科举考诗赋远优于考策论和经义。虽然,宋神宗对苏轼的意见大加赞赏,但科举改革并没有因苏轼的举状而改变。

变法时期,是一个群情激奋的年代。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学士,不只是苏轼一人。当时朝政里反对王安石变法最强的势力,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

而王安石在变法中大肆提拔那些支持变法的人物,则被斌予「新党」之名。在新、旧党争中,苏轼虽与司马光等人共同反对变法,但对变法的意见,则有其独立的见解。为此,苏轼写下了在变法争论中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反对变法,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结人心;其二,厚风俗;其三,存纪纲。

在对「结人心」的论述中,苏轼举「商鞅变法」说:「商鞅变法,不顾人心,虽能聚至富彊,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

显然,在苏轼看来,变法满遭议,不得人心;在朝政上,也不是国是共举之事。在对「厚风俗」的论述中,苏轼说:「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於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於短而亡。」

在苏轼看来,国家贫弱的改善,必须以风俗为基础。若是社会风俗骄奢,则即使去其贫弱也是无益。而在对「存纪纲」的论述中,苏轼则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谓曰:「然而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畜不吠之狗。」

在苏轼看来,国家治理不仅是去其贫弱,还在于纲举目张,防患于未然。不能因为一时没有奸鼠,就失去了养猫狗以预防其患的意义。苏轼所言,其实是指出王安石在新政变法中所出现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变法未来走向的担忧。

在神宗大举新政变法之际,苏轼洋洋洒洒,上书近万言,敢于纳速变法之流弊,可见其士人风骨,更可见苏轼对现实的敏锐观察。

苏轼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太过于激进,所以他说:「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在治理上,太急必然欲速则不达;在进言中,太广则必然失之主次,以至混乱无序;在用人上,太锐则必然会带来矛盾。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可谓诚意直言,但并没有打动神宗,神宗丝毫没有改辙变法的迹象。

标签: 反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晋朝一共15个皇帝,为什么14个都是无能之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帝,无能

    任何一个朝代,都会出现能干的君主和无能的君主,可是历史上晋朝一共15个皇帝,为什么14个都是无能之辈?虽然是这样一个受人唾弃的朝代,却衔接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乱世中建立的晋朝了解东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蜀国和魏国分别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

  • 东汉存在时间长达200多年 东汉为何会出现"儿皇帝"登基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汉,现象,儿皇帝

    200多年的东汉,为什么尽是小皇帝当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其最后一位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被儿子启继位为“夏后”,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这里所谓的“家天下”,就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

  • 晋文侯去世后,晋国为何开启长达数十年的内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去世,开启,内战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745年,晋国的老国君晋文侯,因病去世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晋文侯,不是那位称霸中原的晋文公。和晋文公相比,晋文侯在历史上的名气,

  • 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时,为何没有灭了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称霸,初期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历史资料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前383年,刚刚开启的战国时代,迎来了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一年,赵国出兵,进攻小国卫国。卫国的

  • 古巴比伦王国是如何消失在历史中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国,消失,历史

    在历史课本中,我们都会提到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如今,埃及、印度、中国都是一个国家,而巴比伦却在如今的世界地图中,找不到影子。那么,巴比伦王国为啥突然消失呢?在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得到传播,多亏了梁启超。1900年,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古文明

  • 明、清两代皇家举行盛大典仪都在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皇家,举行,盛大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家举行盛大典仪和重要活动的地方。天安门只在遇有皇帝亲征和大将出征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皇帝发布重要文告,以及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盛大庆典时,才启用天安门。除此,天安门是常闭不开。“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在天安门举行的最为盛大的典仪之一。颁诏分“登极诏”和“颁恩诏”两种。前者是老

  • 宋朝面临行政成本过高的难题,为什么还是不降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行政,面临,难题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的王朝历史,论国力强盛一般会首推汉唐,论军事

  •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为什么可以做到"一夫一妻"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独孤,皇后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为什么可以做到坚守“一夫一妻”

  • 唐高宗为什么要下令重新开启大明宫的修建工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开启,重新,工程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放弃已有的太极宫而重新

  • 晋朝司马氏看出士族对统治的危害,但无力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统治,司马,危害

    晋朝(266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司马炎接曹奂禅让登基为帝建立了一个存在仅五十三年的西晋王朝,而这次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