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为节俭每顿只吃2个窝窝头,连吃7天后,御膳房称实在没钱了

康熙为节俭每顿只吃2个窝窝头,连吃7天后,御膳房称实在没钱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289 更新时间:2024/2/28 18:02:48

毕竟史记的书写,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曾经就有皇宫趣事传出,

康熙勤俭节约,每顿只吃两个窝窝头,竟然还能吃穷御膳房。

一、勤俭节约的皇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以节俭为美德,推崇节约。在《悯农》一诗当中,就曾经这样描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表达了古人对于农民辛勤劳作的食物感到珍惜,表示农民以换来的农作,我们不能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推崇节约,比如说,清朝时期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爷,一生都在推崇勤俭节约,并且很好的起了带头作用,

以前朝的灭亡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反思自己

。大到国家的每一项开支,小到后宫所有人员的开销,康熙则是将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绝不浪费。

在历史上除了秦始皇,还有许多的皇帝都对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就包括了康熙皇帝。康熙帝对朝政非的上心,并且他并不提倡奢华,反而提倡节俭,

甚至做到了微服私访,去亲身的体察民间百姓疾苦,想要做到真正的国富民强。

或许我们又可以说,康熙帝就是清朝一位非常好的皇帝。

大家都知道皇帝吃饭的时候,都是非常多的菜品,并且为了避免有人下毒,

基本上每一个菜品都不会吃超过三口。

但是我们节俭的康熙帝却是不一样的。他有一段时间每一顿饭,都是吃两个窝窝头,并且他还连续吃了七天。按道理说这是非常节俭的做法了,但是没想到御膳房却叫苦连天。

二、以身作则带头发挥

传闻,有这么一天,康熙皇帝与往常一样,在大殿中与众多众多重臣商讨国事,话题结束以后,大家没什么可汇报的,场面陷入了一片安静。这时,康熙突然诸位大臣闲聊起来,从家庭感情到饮食起居,恰好此时要到了中午,

便问道诸位大臣是每天如解决自己的午饭的,

到底有没有铺张浪费,执行自己节俭的政策。

这时,曾经担任过户部尚书的陈廷敬率先发言,表示自己对于平常的一日三餐从来不挑剔,也没有什么忌口的食物。打发起来很简单,就是让自己家的家仆来到门口小摊那里,

买一碗豆腐脑,买两个玉米窝窝头就可以打发了,两个铜板就能解决。

康熙听了这样的餐谱,十分震惊,竟然两个铜板就可以解决一顿午饭的问题,

康熙暗自思索,自己平时的用膳都是御膳房经过精挑细选之后的食材,在经过无数道加工之后才能完成,这中间的开销一定会很大。如果自己能够将饭菜同样换成窝窝头以及豆腐脑,想必一定可以省下一大笔开支。

这可把康熙高兴坏了,如果这些钱可以省下来,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自然是可以充入国库,用作他用。

散朝以后,康熙决定立即执行自己的饮食计划,

让太监去跟御膳房交代一下,自己以后每顿饭就吃豆腐脑和窝窝头。

三、好心办坏事

当御膳房接到了康熙的圣旨以后,御膳房的厨子们立即紧张行动了起来,大家都以为是康熙爷觉得自己做的饭吃腻了,想换换口味。第二天,厨子们呈上来的果然是一盘窝窝头,

康熙十分开心,毕竟这还是他第一次吃窝窝头。

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康熙,哪里吃过这种食物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康熙咬下了第一口。没想到,这窝窝头竟然香甜无比,回味无穷,瞬间便爱上了这个朴素的窝窝头。但是这道菜,

康熙就连吃了七天,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想着自己也算是节省了开支

,康熙让太监把账单拿过来看看,到底省下来多少银子。

恰好到了月末阶段,账单也全部汇总了出来,这不看不知道,打开账单,着实让康熙的血压一下子蹿升上来。这饮食方面的开支,竟然要比之前的开支多出了许多,

康熙怒火冲心,此时他认为这是御膳房从中谋取私利,随意消费,贪污了许多。

御膳房总管被传到了康熙的面前,康熙一把将账单摔在了御膳房总管的脸上,质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每天只吃窝窝头,别人两个铜板就解决的午餐,我们为什么会花销这么大。

只听御膳房颤颤巍巍的,慢慢开口。

这是因为厨子们听说了皇上想换换口味,吃点窝窝头,大家怕皇上吃不惯这些粗粮,就让厨子们挑选珍贵的食材。

就连磨面的石头,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和面所用的水源,也都是厨子们每天清晨时分,来到池塘接的无根之水,每一道加工的工程都是尽力做到口感最好,味道最佳。

皇上吃的食物,哪怕是最简单的一道菜,在御厨的手中也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御膳房怎么可能就只做两个窝头就结束,

当然是要制作出千百个出来,从里面挑选出最好的两个,

最完美的两个提供给康熙品尝,自然是与普通的窝窝头不一样的,开销自然也会大一些。

就这样御膳房就浪费了大量的不成功的作品,自然也就增加了每日的开支,

难怪康熙只吃窝窝头也能吃穷御膳房,

没想到好心办还办成坏事的康熙,最终还是就此作罢,不在随意提出要求,改变自己的伙食,还是按照从前的模样,只求尽可能的节约。

四、结语

虽然康熙在这次的勤俭节约当中闹出了一个笑话,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位皇帝的决心,坚持节约的美好品德。

康熙深深知道廉洁的重要,他平生也是最恨贪污之人,

在他执政的时间里,清朝也是以康熙为首,始终严整吏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何知人得人却三分天下?被情感冲昏了头脑,失去理性决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事让刘备内心感情受到影响呢?在刘备听说自己兄弟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后,突然就哭晕在地上。醒来的时候跟众人说,自己和关、张结为兄弟,发誓同生死。如今关兄已经死去,我又怎能独留自己享受富贵呢?如今,我跟吴誓不两立。孔明劝他保重身体,并且安慰他说如今本就生死各有命,关公平日里骄傲,这才

  • 康熙王朝:康熙征兵,每人发一两军饷,大将对士兵说:皇上为你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康熙王朝立军令状,大清军饷一两真品图,清朝当兵的军饷是多少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最器重的汉臣就是周培公。周培公帮助康熙打败察哈尔王的叛军,平定吴三桂叛乱,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最后惨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周培公死后,康熙为他守灵一夜。曾经看到一段非常流行的话,大意是,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关羽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张飞从来不

  • 《大秦赋》中的华阳夫人竟然让秦始皇不再想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人无完人,华阳夫人虽然权势滔天,可是却没有子嗣。这时候大商人吕不韦找到了她,表示在赵国的质子公子异人原意认她为养母。这正中华阳夫人的下怀。两人为了彼此的政治目的一拍即合。在华阳夫人的帮助下在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顺利登基,成为秦庄襄王。华阳夫人也顺理成章,成为太后。这时候的华阳太后炙手可热,无人

  • 慈禧去世后,李莲英靠2招多活了3年,棺木中却只剩1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1966年7月,李莲英“金井玉葬”墓被挖开,拥有50多件金银珠宝陪葬品,棺墓并未有被盗过的痕迹。可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棺材里只有一个头颅和一条大辫子。因此,专家推测李莲英之死为他杀。▲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图/翻摄自百科词条)虽然民间疯传李莲英嚣张跋扈,在宫中树立许多敌人,导致他死后身首异

  • 秦惠文王,一个为嬴政称帝“铺路”的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嬴政简介,秦惠文王算好皇帝吗,秦时明月嬴政称帝片段

    始皇登基,君临天下,四海归一。然大秦帝国施以暴政,百姓怨声载道,群起而反。自秦始皇至二世胡亥,只短短十四年,便遭灭国。千秋霸业成于嬴政,亦败于始皇帝。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及始皇功绩,寥寥数字,言曰:奋六世之余烈。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嬴政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前六世国君的苦心经营,功不可没。从“春秋五霸”秦

  •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威震四海,此外还有一样暗器,威力巨大杀人无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桃园三结义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是奠定关羽张飞刘备铁三角关系的基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成为了影视剧中拜把子的经典台词,这种义薄云天的气势绝不是说说而已。关羽以武艺见长,一把青龙偃月刀耍得风生水起,能在多次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必然是有勇有谋的,长刀远攻,短刃近攻

  • 大秦考古启用中文域名,开创开古新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考古勘探是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途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等。通过对这些文明的考古勘探,可以深入了解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从而对人类文明进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考古勘探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 咫尺之遥—多尔衮与大清皇位的二三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多尔衮简介,多尔衮争夺大清帝位之谜之五,清朝当时支持多尔衮的都有谁

    孝庄秘史中的皇太极皇太极死得不是时候,此时的满清,正如初升之红日一般,朝鲜、蒙古都已降服,就连南边的大明,也只能在八旗铁骑的刀锋下瑟瑟发抖。如今,这个国运蓬勃的大清失去了它的主人,而所有有权势的人,都在觊觎着承接这份荣耀。皇太极与多尔衮八旗制下的满清,权力主要在八旗旗主手中。其中,正红、镶红两旗掌握

  • 汉营一员将领只与项羽交手二十回合便被认为今后大患,这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1.走了六天,已到达荣阳。季布见四门紧闭,看不到一兵一卒,看不到一面旗帜,心里非常疑惑,不敢逼近城池。2.他只得回报项羽道:“荣阳四门紧闭,不见一个军士,不知他们弄的什么玄虚?”龙且插嘴说:“那刘邦听说陛下前来,一定是吓跑了,却留下这座空城了。”3.钟离昧说:“韩信带大兵征魏,城内定无重兵把守,却故

  • 民国三十六年浙江鄞县,古桥雅致、秀丽、时尚、干练的鄞县妇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系列的旧相片,都是1936年在浙江鄞县所拍的。鄞县地处长三角南部,地处浙江东部,宁波中心海岸,有着很长的历史,其名字是在五代时出现的,从此鄞县一直沿用到现在。宁波以前称明州,是鄞县县的所在地,明代改名为宁波。今天,我们就透过这些旧相片,来领略一下旧时的尹县。这张照片显示的是鄞东盛垫桥,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