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何不受重用?学者:他的身份和主张让朝廷忌惮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何不受重用?学者:他的身份和主张让朝廷忌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81 更新时间:2024/1/22 20:41:06

没错,辛弃疾从来就不仅仅是个空怀理想的词人,他文武双全,有能力且有抱负,只可惜一直没能得到重用,最终还是抱憾西去。

对于辛弃疾的遭遇,可能许多人都难以理解,但是结合社会背景和辛弃疾本身的身份和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样的结果也不算意外。

21岁参加起义,步入仕途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率金兵大举南侵,饱受金兵摧残的南宋人民纷纷奋起反抗,当时年仅21岁的辛弃疾也同样召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在战场上奋勇拼杀。当年的辛弃疾虽然年纪尚轻,但是有勇有谋,又精通兵法,很快就崭露头角,获得了耿京重用。

在辛弃疾的从军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还当属绍兴三十二年那次勇闯万人敌营的经历。当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联络,结果在归途中惊闻耿京被杀、起义军溃散的消息,但他并没有选择临阵脱逃,当即就决定率领手下五十多人深入几万人的敌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可见其之勇猛。

因为他在起义军中的亮眼表现,辛弃疾这个名字也曾在民间名震一时,宋高宗也将他任命为江阴签判。不过,江阴签判这个官职其实并不大,只是个地方小官,至少与当时被传成“天人下凡”的辛弃疾是不怎么匹配的。那么为什么南宋只给了当时饱受赞誉的辛弃疾这样一个官位呢?这还得从辛弃疾的另一个身份说起。

“归正人”身份尴尬,难得朝廷信任

辛弃疾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在当时非常受歧视的“归正人”。归正人为何受歧视呢?所谓归正人,其实都来自当时宋朝的已沦陷区,早已被南宋人视为“外国人”,其忠诚度饱受质疑,自然难得朝廷的信任。而辛弃疾祖父辛赞还在金国任职,这样一来,哪怕辛弃疾个人能力再出众,在南宋这边都很难洗去归正人身份给他带来的歧视。

不过,除了归正人的尴尬身份影响以外,使得辛弃疾不得重用的更深层原因还是南宋当时的风气和局势。

激进主战,与主和派意见相驳

从前面辛弃疾的的毅然从军、英勇参战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个非常坚定的激进主战派,实际上,大多数归正人因为遭受过金人压迫都主张正面与金国交战,反而是南宋大多数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和,这也是归正人在南宋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

辛弃疾因为在义军中的勇猛表现而获得了皇帝的关注,当时的宋高宗赵构就非常看好他,但是赵构一方面希望南宋多出一些辛弃疾这样的抗金猛将,但另一方面又忌惮金朝的强悍实力。

如果赵构予以辛弃疾重职,那么不仅鼓励了尚在沦陷区的宋人投奔南宋,还势必会得罪金朝,但是若不用辛弃疾,那么又会引起民愤,赵构自己也会可惜。权衡之下,赵构只给了辛弃疾这样一个小官位,但同时又赞赏了辛弃疾的神勇。

然而辛弃疾并不在意自己的官位如何,赵构这样的行为,还大大助长了辛弃疾抗金的激情。另外宋孝宗上位之后也隐隐透露出要收复失地的意向,使得辛弃疾获得了自己还有机会在战场上勇挫金兵的错觉,多次向朝廷上书表示自己对金朝的痛恨并提议抗金。

但实际上的南宋不仅实力上有欠缺,朝廷大体风气也是主和、享受太平生活。纸醉金迷的南宋朝廷注定会让辛弃疾失望,可怜辛弃疾还一直抱着朝廷能重用自己的希望。

创建“飞虎军”,有功于宋却反被罢官

淳熙七年,辛弃疾在取得皇帝的允许后开始着手创建“飞虎军”。皇帝的意思其实是让辛弃疾低调办事,按照正常的建军规模和支出建军即可,但是辛弃疾过于急切地想要抗击金朝、建功立业,结果在建军上大操大办,超额支出军费,而南宋当时拨给军队的军费其实是不多的。

辛弃疾此举不仅触及了不少官员的利益,同时也引来了金国的关注与皇帝的不满,果不其然,淳熙八年的时候辛弃疾就被数名官员弹劾,最终被罢官。就这样,辛弃疾迎来了自己接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不过辛弃疾创建的这支飞虎军,确实是非常优秀的,辛弃疾在召人期间就有不少有志之士慕名而来,大家的抗金热情都非常高,面对繁重的训练也很积极。

飞虎军在后来成长为了南宋地方军中重要的精锐部队,甚至还成为后来南宋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在金国也有不小的声望。

辛弃疾晚年的时候又被南宋重新用,可惜的是他那时年事已高,依旧没能等到重用,他的抗金梦终究还是化为泡影。

其实像辛弃疾这样壮志未酬的古代诗人不胜枚举,像李白苏轼等诗人皆是非常有能力的,可惜终究是生错了时代,始终没能实现自己远大抱负。在如今这个时代,大家成功的机会远远多于古时,若是这些人能够生在今天,相信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生在今天的我们则远比这些古人有优势,自当要合理运用我们所拥有的条件实现更高的理想。辛弃疾等人的思想虽然不适合他们所在的时代,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所以参考他们的人生经历,体会他们的才情、思维对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也有一定帮助。

更多文章

  • 襄阳博物馆收藏一马,重约2吨,是董卓大将张济的,已成镇馆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墓主的随葬品,可以简单判断出,墓主生前可能是三国时期的某位将军。虽然墓中并没有证明墓主身份的墓志铭或者印章,不过专家还是从蛛丝马迹中看出了墓主的身份。因为在一件青铜盘底部,有一段铭文“张氏作三涷用”,而张氏应该是墓主的先祖,这件青铜盘是墓主的家传物。搞清楚墓主的身份之谜后,专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墓

  • 朱元璋给儿子找老师,老师: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回4字堪称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怎么对待他义父,朱元璋怎么对付儿子的,朱元璋怎么教育大臣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皇帝,他的出身,甚至不如刘邦、李自成。刘邦还当过亭长,李自成还当过驿站的公务员,而朱元璋当过乞丐、和尚,不只他的父祖没有名字,就连他自己在成年前连个名字也没有,只能以数字相称,朱元璋叫朱重八或朱八八这个名字很多年,长大以后改名朱兴宗。自古以来,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

  • 中国古代七大战神,项羽在他面前也只能排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蚩尤,名至实归的战神,三皇五帝的黄帝命人绘画他的像,天下不敢叛乱。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骁勇善战,相传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有说是和炎帝同属一个部落。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本领非凡。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武战神。原为炎帝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

  • 三国演义里,黄忠若是年轻二十岁,关羽难挡其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关羽就不用多介绍了,一生斩杀了无数战将,其中还包括颜、文、华这样的一流猛将。初出茅庐不久的二爷一出手就威震诸侯。汜水关前,董卓手下的猛将华雄就杀得诸侯只有面面相觑的份儿,但关羽却站了出来,温酒刀斩华雄。官渡一战,袁绍手下的河北双猛颜良、文丑又揍得曹操手下的猛将都不敢露头,不过好在关羽那时在曹操麾下效

  • 李自成被杀后,他的妻子高桂英下场如何,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然以钢铁意志难逆败军之势,高桂英屡败屡战,却愈占愈退,“闯”字大旗在茅麓山山头飞扬,看着士气低迷,多处负伤的兄弟们,高桂英心下悲怆酸楚,她决定,以最为爆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焚。闯王撤离北京城,步步退抵九宫山李自成引领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后不久,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其中尤以丞相牛金星为甚,他身着蟒袍

  • 明宪宗为什么独宠比他大17岁又老又丑的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十八岁的皇帝把三十五岁的万氏册封为妃子。妻子比丈夫大十七岁,堪称明朝历史上离奇的皇室婚姻。老百姓能够接受男人比女人大很多,反之则难。尤其不理解皇上那么认真痴情,那这个老女人肯定有问题,她既没有惊人美貌,也没有显赫家势,更没有花季一般年龄,她究竟凭借什么独受恩宠二十年呢?先来简单介绍下万贵妃,万贵妃原

  • 京客网:大秦考古启用中文域名:“丝绸之路考古.网址”域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再次,考古勘探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古勘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最后,考古勘探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众所周知,旅游业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而文化旅游则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古勘探,可以挖掘和开

  • 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一天吃一斤米,司马懿知道后大笑:他活不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懿最可怕的一段话,司马懿墓地在哪里,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大哭

    对于中国的这段历史来说,无论是在正史《三国志》,还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都记载了很多能臣武将,例如,义薄云天关云长,浑身是胆赵子龙,士别三日吴阿蒙等等,实在是太多了,小编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在三国的那些能臣名将中,“名气”最大则当属诸葛孔明。千百年来,后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只增不减,甚至“武侯

  • 这五位三国英雄,你们只知道他们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带大家了解这五位三国英雄的背景故事吧!刘备:字炫德,东汉末年幽州诼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

  • 曾在秦朝留下痕迹的小吏,今天有机会“露脸”了 | 品书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邱 林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不应视为历史的弃物,只有被救赎的人才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可以援引的过去。其实,不仅是发生过的事情自有其历史意义,曾在历史上划下痕迹的普通人,也可以构成一部自洽自足的“编年史”。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鲁西奇撰写的《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就验证了这一点。如果没有1975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