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为何能摆脱宦官专权?你看大太监王继恩的下场,就知道了

宋朝为何能摆脱宦官专权?你看大太监王继恩的下场,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79 更新时间:2023/12/8 5:27:18

汉唐明三代都曾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也都有不少知名的大太监,而宋朝似乎没有这样的太监。

不过其实宋朝初年也是曾经出现过一位手握大权的大太监的,虽然名气没有那么大,不过对历史的影响同样深远,他就是王继恩

而他的经历,也和宋朝在之后能摆脱宦官专权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北宋大太监王继恩的故事。

王继恩可以称得上是“五朝元老”了,早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他就已经入宫服侍皇帝了。当时太监有收养子的传统,收养者会提携被收养者,被收养者也要依附于收养者作为回报。

王继恩就被一个姓张的人收养了,从此改叫张德均。柴荣去世后,王继恩又继续侍奉幼帝柴宗训。不过柴宗训继位没多久,“陈桥兵变”就发生了,带兵出战的赵匡胤黄袍加身,突然又返回了开封,夺取政权,成为了新的皇帝,建立宋朝。

王继恩在这一时期究竟在干什么,史书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他应该是在赵匡胤夺权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作为侍奉柴宗训的太监站在了赵匡胤一方。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原本作为一个小太监的王继恩,到了赵匡胤执政时期突然就能担任监军,随军南下,参与消灭各个割据政权的战争了。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王继恩原本的权力就比较大,所以到了宋朝依然手握大权。

不过考虑到赵匡胤对和自己一起起兵的“兄弟”们都十分防备,要“杯酒释兵权”的情况,王继恩如果在后周时就手握大权的话,是不太可能得到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的,所以更大的可能还是王继恩也在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中有一份功劳,因此成了“从龙之臣”,从此步步高升。

当时宋朝只是控制了中原地区,而北方和南方都有割据政权。而赵匡胤根据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先南后北”战略,首先对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动手,从实力最弱的荆湖开始打起。

而王继恩在此期间就在军旅中出谋划策,屡立战功。在长期的军旅生涯磨砺之后,他也成为了少数拥有统兵才能的太监之一。

可能是由于王继恩最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缘故,史书对于他在统一战争中具体有哪些功劳没有详细记载,大概是被抹除了。不过他的功劳应该是不小的,至少是得到了赵匡胤的重视。

因为在开宝年间,王继恩曾经请求赵匡胤恢复他的本姓——毕竟他之前也是迫于无奈改姓张的。赵匡胤同意了,还给他赐名为“继恩”,意思是继承恩典,以示宠信,从此他就叫王继恩了。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能得到皇帝的赐名可是天大的恩典,而王继恩却能直接向作为皇帝的赵匡胤提出请求,并获得准许,还得到赐名,由此可见他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地位应该不低。

赵匡胤作为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是不可能无故宠信一个没什么功劳的普通宦官的。因此王继恩在宋朝的统一战争中应该是做了不少出谋划策的工作的,甚至可能参与过指挥。

宋朝的“先南后北”策略在一开始还是很成功的,先是迅速平定了荆湖地区,接着消灭后蜀、南汉,又接连击败南唐,迫使南唐后主李煜投降。但赵匡胤没能见到最后的胜利,就在976年神秘死亡了。但问题是此前赵匡胤并没有重病的症状,而且前一天还检阅过军队,意气风发,神色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但他却在召见弟弟赵光义,和他饮酒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还留下了“烛影斧声”的传说。

有人就推测赵光义可能是用斧头杀害了赵匡胤,或是在酒中下了毒,但也有人认为赵匡胤就是自然死亡,只不过正好让赵光义赶上了而已。赵匡胤的死因至今疑点重重,但因为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这里就不细说了。

但不管赵匡胤是怎么死的,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大太监王继恩又在其后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赵匡胤和其皇后都曾无比信任他,但他最终为了权力,辜负了赵匡胤的信任,选择和赵光义合流。

赵匡胤死后,皇后让王继恩迅速召皇子赵德芳入官,为赵匡胤料理后事,这是对王继恩高度信任的表现,也可见王继恩此时在宫中的地位就已经数一数二了。

但王继恩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了南府,找到了赵光义,声称有诏召赵光义进宫。这属于伪造诏令了啊!王继恩却毫不犹豫地就这么做了,而赵光义反应也很快,迅速入宫,假意痛哭一场,随即迅速控制了京城局势,不久后便正式登基称帝,这就是宋太宗。

这一套流程一气呵成,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是早有准备的。赵光义和王继恩很可能是早就有勾结,并对王继恩许下了若干承诺,这才让王继恩在这个关键时刻倒向赵光义,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继承顺序,让赵光义这一支成为了北宋皇帝。

据说赵匡胤和赵光义之间还曾有个“金匮之盟”,里面的约定就是要传位给赵光义的,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为许多学者所质疑。而就算“金匮之盟”是真的,赵光义也毫无疑问违背了金匮之盟的约定。

因为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的皇位也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要传给他的弟弟赵廷美,最后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然而赵光义却没有这么做,北宋皇位从此就在赵光义的子孙间传承了,而赵廷美和赵德昭却都死得不明不白,而且死前都遭到了赵光义的反复打压,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怀疑。

而在这中间,王继恩作为中间人也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并且由于在关键的继承问题上“从龙”有功,他更加得到重用。在赵匡胤死后,王继恩先是被派去修赵匡胤的陵寝,避避风头。

一年后就被调回,担任内侍行首,也就是太监的领导,这就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太监了。不久后王继恩更是出任河北刺史,掌管军械库,权力极大。

太监都能当刺史,还能管军械,由此可见王继恩有多受重视。

而王继恩之所以被派到河北当刺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太宗正在准备新一轮北伐了。

978年,吴越臣服于北宋,而宋太宗也开始准备征讨北汉并从辽国手中收回燕云十六州,完成赵匡胤未能完成的梦想,也让自己名垂青史。

但这次北伐先胜后败,先是击退支援北汉的援军,消灭了北汉,但随后宋军就顿兵于燕京城下,久攻不克,最终在高梁河之战被辽军打得一败涂地,宋太宗自己也受了伤,乘驴车落荒而逃。

但宋太宗没有放弃,到了986年,他再次发起北伐,史称“雍熙北伐”。这次宋太宗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对燕云十六州发起猛攻。

王继恩则奉命在易州屯驻,负责总揽粮草和各种物资的供应,二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都由他管理,这职权不可谓不重。而王继恩可能道德水平不行,但能力还是有的,将后勤管理得井井有条,很好地支撑了北伐行动。

但可惜的是在战场上,由于宋太宗指挥失误和三路大军配合不当等因素,宋军还是打不过辽军,三路大军全败了。

辽军随即反攻,宋军全线崩溃,这第二次北伐又以失败告终。从此宋朝逐渐转为“守内虚外”的政策,在对外策略上日益消极,由进攻转向防御。

雍熙北伐失败后,宋朝再次面临着辽军南下的威胁,此时王继恩临危受命,担任易州团练使,后来又为镇、定、高阳关三路排阵钤辖,这实际上就是负责宋辽边境防御了。

王继恩承担了在战败后抵御辽军反攻的重任,并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阻止了辽军的南下。

总有人说宋朝没有农民起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且不说后期的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即便在前期,也有规模较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就发生在宋太宗统治期间。

由于北宋灭后蜀后对四川人民肆意盘剥,激发了当地的反抗浪潮。到了993年,王小波、李顺等人发动起义,攻克了青城县,队伍迅速扩大到数万人。

宋军多次发起“围剿”,却屡战屡败。到了994年初,李顺甚至占领了成都,并自称蜀王,设立百官,建立了“大蜀”政权。蜀国建立后迅速攻城掠地,很快就占领了宋朝川峡路的大部分地区。

宋太宗闻讯后大惊失色,此时他身边也缺乏可以信任的将领了,便只好委任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作为宋军的最高统帅,指挥对起义军的进攻。

王继恩受命后兵分两路,迅速攻入川蜀。一路走水路,沿长江而上,袭击起义军的后方。一路则由剑门关攻入蜀地,正面进攻。由于李顺指挥失误,未能及时攻占剑门关,导致王继恩得以迅速通过这一天险,长驱直入。

此后王继恩与起义军展开了多场会战,屡战屡胜,最终将起义军包围在成都,不到一个月就攻陷成都,李顺战死,此时距离起义军攻占成都还不到四个月时间。到了995年,起义军残部也最终被王继恩消灭,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此被平定。

王继恩在镇压这一起义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为消灭起义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即便立下如此大功,他还是遭到了宋太宗的打压。

当时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议如何赏赐王继恩,中书省提出让王继恩担任宣慰使,但宋太宗却认为宣慰使这个位置太重要了,是“国政之本”,不能交给宦官,最终只是让他担任宣政使。

王继恩当初可是拥立宋太宗继位的,又立下如此大功,尚且被如此打压提防,宋朝对于宦官专权的防范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王继恩为了让自己更进一步,再次参与进了继承人斗争之中——他上一次也是靠着干预继承人问题而飞黄腾达的,这次他也坚信自己可以。

宋太宗原本的继承人自然是其嫡长子赵元佐。而赵元佐原本也确实聪明伶俐,又善于射箭,堪称文武双全,确实是个合适的继承人。

然而赵元佐却跟他的四叔,也就是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关系很好,而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多次找借口打压、迫害赵廷美。赵元佐试图营救赵廷美,但最终失败,赵廷美忧愤而死,赵元佐的精神也出了问题。

于是,寇准与宋太宗商议,要立第三子赵元侃为太子。但是在宋太宗病重期间,王继恩又投机了一把,他利用李皇后不喜欢赵元侃的心理,与李皇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联合,要重新立赵元佐为太子。

不过之后的事情就有些诡异了,宋太宗驾崩后,宰相吕端把王继恩锁在了书画阁里,之后又说服了李皇后。于是赵元侃得以顺利登基,并改名赵恒,这就是宋真宗。而王继恩也因为投机失败,被一贬再贬,最后死在均州。

这段记载属实有些奇怪,王继恩一党势力如此之大,又密谋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仅仅因为王继恩被锁在书画阁里就瞬间土崩瓦解?而李皇后本就是因为不喜欢赵元侃所以才要恢复赵元佐的太子地位的,怎么可能被一番话就轻易说服?

这中间应该是经历了一场政变的,只不过在史书的春秋笔法中被抹去了痕迹。可能是宋太宗早就对王继恩的行动有所防范,作出了对应的布置,最终消灭了王继恩的势力。

而这也是宋朝没有宦官专权现象的原因之一。宋朝的君主对宦官是高度防范的,让文人掌握了大权,对宦官形成了绝对的压制,也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宦官自然就无法专权了。

而宋朝之后的宦官们看到王继恩这样的“五朝元老”,资历极高、功劳极大的大太监最后都落得这个结局,也就不敢效仿了,只能老老实实服从士大夫的统治秩序——直到宋徽宗与童贯的出现。

不过有意思的是,汉唐明三代虽然有宦官专权,却都曾经辉煌一时,万国来朝。而宋朝虽然少有宦官专权,但却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与屈辱相伴。两相对比,不知哪种更好一些呢?

更多文章

  • 1888年,李鸿章将22岁女儿嫁给罪臣,不曾想二代后人家喻户晓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鸿章简介与后人,李鸿章为什么嫁给罪臣,20年前李鸿章

    更令人不解的是,此人还是刚被流放回来的“罪臣”,李鸿章这么做,背后到底有何用意?李鸿章,晚清重要人物之一,膝下有一儿两女,儿子名叫李经述,两个女儿分别是李菊耦、李经溥。本文要介绍的便是这位李菊耦,她年轻时长得端庄秀丽、亭亭玉立,且才情了得,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以说是难得的才女。等到李菊耦到了该谈婚论

  • 皇帝朱祁镇战败被虏1年后放回。回宫看到皇后的样子,他差点晕倒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祁镇做皇帝的最得宠的太监,明十六帝之朱祁镇,朱祁镇之后厉害的皇帝

    1449年,皇帝朱祁镇战败,成了蒙古瓦剌的俘虏。一年后,他被放了回来。一回宫他就飞奔到寝殿,只见钱皇后衣衫单薄、蜷缩在地上,他慢慢地走近一瞧,差点晕了过去。在被囚禁的这段时间里,除了皇位,他最记挂的就是钱皇后了。钱氏,出身功臣世家,因才貌出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张太皇太后选中,成为明英宗朱祁镇的皇

  • 历史新高考:清朝与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和准噶尔灭国之战,清朝最惨烈的噶尔丹战争,清朝杀了多少准噶尔人

    明末清初,漠西蒙古(即瓦刺)分为四大部落,其中活动于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部势力逐渐壮大,占有天山南北,并与清朝展开争夺蒙古族地区和西藏的斗争。康熙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掌握准噶尔统治权,将扩张重点转向西藏。明清之际,漠西蒙古四部之一和硕特部由青海入西藏,与黄教领袖达赖、班禅建立联合统治,并且接受清朝

  • 明朝有16个皇帝,为什么却只有明朝十三陵,其他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都有着同样的疑惑,那就是明十三陵里面只埋葬了13个皇帝,可是还有三个皇帝到底去了哪里?他们为什么没有被埋在同一个地方的?那我们就和大家好好的去聊一聊他们的故事。朱元璋最开始的时候是把他们的都城放在了南京,后来朱棣觉得这个地方不是特别的好发展,于是他觉决定把都城好好的更改一下。当时他希望能够把

  • 富察皇后——她是乾隆皇帝的真爱,却在各种影视剧中被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富察皇后与乾隆年少片段,乾隆皇帝最爱的女人富察皇后,乾隆富察

    提起富察皇后,大家脑中浮现出的应当都是影视剧《如懿传》和《延禧攻略》里的形象。在这两部剧中,虽然两位皇后是一个人,但是却因为主角所站的角度不同,她们眼中的皇后也有善人和恶人之分。《如懿传》里的富察皇后是个实打实的恶人,她嫉恨女主如懿和乾隆皇帝之间的感情,于是处处使坏,表面上温良恭俭让,背地里却恶毒之

  • 朱元璋在明朝初期遭遇了阻力?开国皇帝不顺,前朝势力纷纷倒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皇帝对朱元璋有多可怕,李善长骂朱元璋独夫,国史演义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他并不知道,朱元璋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一户平民之家,家境贫寒。经常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他还在外面做过牧童,养家糊口。朱元璋幼年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加坚韧,他的判断也更加的坚韧,这才有了他日后的辉煌。长大后,他认识了刘伯温,朱元璋就是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才将

  • 康熙最宠爱的女儿含着珍珠下葬,陵墓被挖开后,其中1景象让人很吃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固伦荣宪公主的历史画像。(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固伦荣宪公主”生于1673年,也就是康熙12年时诞生,不仅备受康熙宠爱,连婚姻都是精心挑选过。康熙帝认为百行之原莫先于孝,事亲之道子女不殊,故而评价她“性生婉淑,仪备肃雍;内则早娴,誉素彰于宫阃”外,还称赞她“顷以朕体违和,尔归宁侍奉;问安视膳,

  • 宋高宗一纸圣旨,病重的秦桧一命呜呼,究竟写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桧简介,广西秦桧后代有多少人口,秦桧的两首名诗

    吴皇后非常生气,自己堂堂一国之母,自降身份请臣子的老婆吃鱼,还被嫌弃了,真是憋屈。王氏回家后,很是得意,还把在宫中发生的事跟秦桧叙述了一遍。秦桧闻言脸色大变,手指着王氏:“你……你真是个……”王氏也变了脸色,怒道:“你什么你?”秦桧出了名的怕老婆,心里骂着“蠢婆娘”,嘴里不得不好言好语地解释:“夫人

  • 13岁嫁给88岁的乾隆,历经三朝皇帝,她的经历为什么如此特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琴瑟和鸣的丈夫,更没有承欢膝下的孩子,只能看着一同来养老的老姐姐们一个一个的死去。偌大的养老院里只剩下了他自己,孤零零的无依无靠,每天呢,只能坐在窗户边看着高高的城墙唉声叹气,就这样生活了十几年,直到把嘉庆都给熬死了。刚继位不久的道光帝放眼整个大庆后宫,发现乾隆皇帝在世的嫔妃竟然

  • 《水浒传》:梁山征讨王庆战死十四员武将,无人问津,无人感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招安之后,对于梁山来说,是一条征战之路。大辽起兵侵占山后九州边界之时,大宋的官军屡屡折兵损将,刚刚接受招安的梁山人马血战幽州,凯旋而归。这一战,众兄弟无一折损。刚刚平定辽国战事,又有河北田虎作乱。宋江即刻带众兄弟去征讨田虎,再次大胜而归。这一战,梁山一百单八将不仅没有折损一人,只折损了一个降将耿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