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上古生存方法
《山海经》分《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和《大荒经》五卷。共一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详细记录了整个远古世界的山川河流、湖泊、沙漠等的大致位置。以及每一座山中生长的植物、动物,蕴藏的矿产资源。
[var1]
矿山
《山海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迁徙信息,更包藏着丰富地药物知识,详细介绍了药物的种类、产地、形态、作用以及某些药物的特别用途。
[var1]
食之不饿的祝余
还有各种灾难的预警记录,包括火灾、大疫、水灾、地震甚至战争等等的预兆记录。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var1]
意思是: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却有老虎一样的斑纹,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呻吟,名称是軨軨,它发出的叫声便是自身名称的读音,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发生水灾。
以上方面的种种记载,不得不让人把它当做人类生存必备的行动指南,也可以说是资源方法,一部宝藏方法。
深藏于王朝密室2000年
根据考证,山海经的作者是上古时期的大禹、伯益,也就是创作在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978年之间。
[var1]
治水的大禹
而真正被发现,却是在西汉汉哀帝建平六年(公元前1年)时,刘秀(即刘歆)承袭父业任“秘书”之职,校阅宫廷珍藏的方法时才被发现,并将“山海经三十二篇,今定为十八篇”上呈奏朝廷。此后才有抄本流传于世。
也就是说,大禹成书以后,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记录着人类生存的关键资源信息的《山海经》一直被秘藏,只有君主和新的大臣才能看到。
[var1]
山海经
那么成书之后,《山海经》是如何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被存续下来的呢?
王族贵子与山海经
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
这里的意思表明,周王室图书馆收藏有夏朝、商朝的图册文物,另一方面也说明携典籍投奔“有道之国”是古来传统,或许是拥有王权的必要条件。因此,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
[var1]
山海经内图
而在王子朝携带的周室典籍里应该就有《山海经》。因为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天问》中,有很多内容与《山海经》可谓是姐妹篇。
在《山海经》中记载,羲和是帝俊的女子,为帝俊生下了十个太阳,每天掌管太阳在天上时尚大地。
[var1]
羲和御日
屈原也疑问道:“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译文: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
《天问》中“何所不伤?长人何守?”意思是不伤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
《大荒西经》中记载:有一个“不伤之国”,他们以木头为自己的食物,树木不枯的话,他们人就不会伤。
显然屈原是看过《山海经》的。
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楚都郢,楚国图书典籍被秦所获。而秦始皇时期,丞相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其中就有内容取自《山海经》,说明吕不韦也看过《山海经》。
如此这般,只被王族贵子们阅览的《山海经》,经过夏、商、周、秦、西楚、西汉,近2000年的时间,才被世人知晓和流传。随后,各代版本的《山海经》注解古籍不断出现。
[var1]
明代柴绍炳《山海经广注》
被流传的原因,似乎是一次偶然,但我更认为是山海经记录的生存资源也许早已不存在,或者所谓的秘密也再无用武之地。如此,我们也才看到了如今的光怪陆离,有着神秘色彩的古籍《山海经》。
你觉得《山海经》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