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宣宗朱瞻基为何如此短命?关于他的死因有哪些猜测?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如此短命?关于他的死因有哪些猜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706 更新时间:2024/3/19 0:48:18

朱瞻基,即明宣宗,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书画家,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宣宗朱瞻基虽然也爱好文艺(书画大家),喜好玩乐(玩蟋蟀),却也算是极为称职的帝王,其在位虽仅有十年,却成功开创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然而,这位允文允武的皇帝,在位仅十年便突然驾崩,年仅三十六岁。那么,明宣宗朱瞻基为何如此短命呢?

关于明宣宗之死,《明史·宣宗本纪》中的记载是,“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采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短短一段记载。

从这段记载来看,明宣宗从发病到去世,仅仅只过了三天时间。即使按照《明实录·宣宗实录》的记载来看,其从发病到去世也不过仅仅十余天而已。可见,如果明宣宗真的是病逝,病情也是极为迅猛。

明宣宗如此年轻便去世,而从史料又无法明确得知其死因,因此目前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去世,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猜测:

猜测一:长期服用“仙丹”中毒

在古代帝王中,的确有不少皇帝都对延年益寿,甚至是长生不老有着一种执念,因而不少皇帝都长期服用“仙丹”,但古代那种所谓的“仙丹”,其中大多含有过量的铅或汞,如果长期服用的确会损害身体,因而有不少皇帝都是因长期服用“仙丹”而死,典型的例子便是汉武帝刘彻和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虽然明宣宗朱瞻基号长春真人,看似的确有追求长生和心向道家的可能,但《明实录·宣宗实录》中所记载的遗诏中,却有“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之语,可见朱瞻基对于生死看得还是比较明白的。此外,历史上关于秦皇、汉武、唐宗都有服用丹药的记载,但却并未见到明宣宗服用丹药的记载。

猜测二:含铅蝈蝈罐导致慢性铅中毒

关于朱瞻基喜欢玩蟋蟀,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的确有这种说法,但大多出自于野史和文学作品,例如《明朝小史》、《聊斋志异·促织》等,因而便也有了“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于是,有人推断出明宣宗的蝈蝈罐中有使用“倭源白水铅"制作的容器,从而认定明宣宗因长期接触铅物质,导致慢性铅中毒身亡。

不过,根据《宣德鼎彝谱》的记载,当时“倭源白水铅"主要用于铺铸冶局的地面和其他杂用,而并非作为器物原料。此外,就算皇帝喜欢玩蟋蟀,也没有整天抱着蝈蝈罐的理由,毕竟皇帝身边可不缺少服侍的太监。

猜测三: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虚弱

古代长期推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后宫更是从来不缺少女人,而这点也的确是导致古代皇帝寿命较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历史上的确有关于明宣宗朱瞻基喜好房中术的说法。

相传,朱瞻基曾向太医院一位太医索要关于房中术的书,然而这个太医却告诉他自己是看病的,太医院传下来的都是些医书,并没有关于那方面的书,结果便被朱瞻基给关到了大牢里,关了很久才被放出来。

朱瞻基的子女虽然不多,但后宫却有多达十余位妃嫔,如果朱瞻基真的喜好房中术,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虚弱倒也不是不可能。

猜测四:遗传问题、肥胖过度

朱家的人有一个典型特点,那就是“很圆润”,从明朝所有皇帝包括部分王爷的画像来看,除了部分皇帝较瘦之外,大多比较“圆润”。而且明朝宗室的寿命的确普遍较短,而这一点似乎从明太祖朱元璋就开始了(注:以下皆按周岁计算)。

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便有七个先其一步去世,而太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也仅仅活了八岁。

明成祖朱棣的四个儿子中,除了朱高煦非正常死亡外,朱高燨1岁夭折,朱高炽47岁去世,朱高燧48岁去世。

明仁宗朱高炽的十个儿子中,去世时不足40岁的同样高达7人,分别是:明宣宗朱瞻基36岁、越靖王朱瞻墉34岁、蕲献王朱瞻垠15岁、淮靖王朱瞻墺37岁、滕怀王朱瞻垲16岁、梁庄王朱瞻埴30岁、卫恭王朱瞻埏22岁。

再来看明宣宗的后代,在他的6个子女中,生卒年份有明确记载的共有4人,分别是:明英宗朱祁镇36岁,明代宗朱祁钰28岁,顺德公主23岁,常德公主46岁。

而明宣宗之后的明朝皇帝,除了崇祯帝朱由检非正常死亡外,也就明世宗朱厚熜(59岁)和明神宗朱翊钧(56岁)寿命较长,其余皇帝的寿命皆未过四十岁。

从这一点而言,不能说老朱家的遗传基因没有问题,从《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来看,明宣宗的确是因病去世,而这种病很可能就是源于老朱家的基因遗传问题。更何况,仅从画像来看,明宣宗甚至比他那个以肥胖而出名的父亲还要胖。

以上便是关于明宣宗早逝的四种猜测,虽说看上去都比较合理,但个人认为前三种猜测都不太靠谱,最后一种猜测则相对更可信一些。

标签: 短命猜测死因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和朱棣曾前后发动近二十次北伐,为何没能彻底消灭蒙古?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发动,消灭,蒙古

    在元朝败出中原,重新退回北方草原之后,为了彻底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先后发动了十三次北伐战争,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更是五次亲征漠北。然而,在接近二十次北伐之后,蒙古非但没有彻底被消灭,反而在仅仅二十多年后便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这又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

  • 明末的梃击案是怎么回事?是郑贵妃所为,还是朱常洛的苦肉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末,贵妃,苦肉计

    梃击案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一场有关太子朱常洛被刺杀的政治事件。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一男子手持木棍闯入皇宫,直入太子朱常洛所在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意图行刺太子朱常洛。这便是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梃击案”,关于此

  • 朱棣作为明朝开国皇帝 朱棣是明君还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帝,昏君

    还不知道:明朝皇帝朱棣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朝末年,农民起义时,陈胜曾经掷下一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为揭竿而起的宣言,很遗憾,当时他们的起义并未获得胜利。回溯历史,借助农民起义夺权政权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平民起义建立政权的典型案例。

  • 古代吃肉真的能做到大块吃吗 实际上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

    对古代吃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洪武初年,刚刚登上皇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一桩著名的教育福利:每一位国子监的学生“面三日一餐,每人八两造馒头,猪肉四两做馅”。也就是说,国子监学生每隔三天,就能吃一顿“夹肉馒头”。如此优厚待遇,却也常叫好些“野史迷”们大惑不解

  • 南明的第一任皇帝朱由崧,为何登基后要先造床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明,皇帝,登基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经常有所谓的前后朝之分,比如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这种,前者往往是出现了大变故,而后者则是继承了前者的制度。而我们今天要聊到时代也是这种存在,它就是南明。而今天的主角则是南明的第一任皇帝朱由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吧。南明小朝廷作为明朝的延续,本来就风雨飘

  • 徐达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他的子女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子女,结局

    徐达是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功臣,他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徐达死后他的子女结局又是如何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于“徐达+蒸鹅”这个梗引起热议,按照其中说法,朱元璋在明知徐达患背疽,且“疽最忌鹅”的情况下,仍派人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含泪吃下蒸鹅后,因背疽发作而身亡。那

  • 李自成进攻京城的时候,神机营去了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京城,进攻,时候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帝国都城北京,大明帝国危在旦夕,曾经的帝国精锐神机营去哪儿了呢?为何不来护卫都城?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明朝禁卫军有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神机营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种部队,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这个部队,对外可征战,对内可保

  • 张居正"问路斩樵",包含着怎么样的人生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智慧,人生

    张居正“问路斩樵”,包含着怎么样的人生智慧?其实这位明朝大臣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行事不要太过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张居正乃是明朝名臣,内阁首辅,可以说是当时的文臣第一人,他的生平和履历可想而知有多辉煌了,而他本人也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不过与大家想的不

  • 南明历史才18年为什么却出了4位皇帝,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南明,结局

    南明历史才18年为什么却出了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那么这些皇帝最后结局如何?弘光帝朱由崧,是老福王朱常洵的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俘杀(有人说是和梅花鹿一起被煮成肉羹,称为“福禄宴”),朱同崧狼狈逃走。虽然当初福王朱由崧因为“国本之争”,给崇祯之父朱

  •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是什么出处?有什么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效尤,饿殍,螳螂

    杨嗣昌是杨鹤之子,明朝后期的大臣跟诗人。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这是一首《西江月》词,据说出自明朝崇祯年间的内阁大臣杨嗣昌之口,唯一的记载是在明清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