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陕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为“懒“吗,为何连“草“都吃不到?

清朝陕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为“懒“吗,为何连“草“都吃不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5 更新时间:2024/1/23 21:00:57

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是荤素搭配,才有利于身体。古代的很多时候,都是连最基本的五谷杂粮都没有,更不用提蔬菜或者肉食。清朝时期,陕北的很多地方史料都记载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们很少能吃上蔬菜。

(一)、环境恶劣,难以为继

《延长县志》“多不种菜,且瓜菜鲜食,则称饭餐必饱,不另碗列棹”。很多人一提到陕北,首先会想到的是在黄土高原上那一嗓子震彻九霄的“信天游”。

同时,也会联想到那片沟壑纵横的土地。其实,清朝陕北人不吃蔬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种不出来。现在即使有了蔬菜大棚,也很难在当地种出优质的菜品,大都还是需要从外地运输。

1.生长条件不符

《葭州志》“不种菜,且瓜菜鲜食,则称饭餐必饱,不另碗列棹”。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地方注定是无法产出高产量蔬菜的。若是有的选择,想必大家也不会不吃蔬菜。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这是人体所需的。

而且,每餐只吃黄米饭或者其他主食,是难以下咽的。但是人们只能现实低头,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谁不希望,每日三餐都有蔬菜或者肉类陪伴。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够维持最基本的温饱,已经是来之不易了。很多人耕作一年,就只为了来年不至于饿死。

所以说,当时的人们是很容易满足的。尽管条件恶劣,也不想着去反抗朝廷。清代的赋税尤其是乾隆嘉靖年间是很高的。饥荒就是因为粮食歉收而引起的,或者是蝗灾或者是旱灾。

在陕北那片土地,能够种出庄稼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雨量稀少。而且多山地以及贫瘠的土地,没有充足的养分,蔬菜是很难长成的。也就是说,那里的条件根本就不允许蔬菜生长。对于普通平民而言,不会去追求口腹之欲,只要能够满足日生存的基本条件即可。吃饱,都是一种奢侈的事情。

2.无奈之举,迫不得已

“然多汲井灌溉之劳,土人不愿为,教之亦不应也”。在清朝陕北的地方志里,将陕北人不吃蔬菜笼统的概括为他们“懒”。其实,这种说法本就不符合常理。而且,《延长县志》还提到“俗不重园蔬”。这看似是统治者为自己的无能辩解,其实陕北人在清朝不吃蔬菜的原因也在其中。

“俗”,也就是风俗,也就是大多数人自古以来就不喜欢种蔬菜,不喜欢吃蔬菜。因为他们知道,在这里种菜的成本是很高的。有闲田去种菜,倒不如去种些粮食来的实在。粮食的果腹感,是要比蔬菜强的。这也就成为了约定成俗的,一种传统。

“园圃多他邑人租赁以种瓜果菜蔬,其利较厚”。很多人喜欢将自己闲置的园圃租赁给外地人,让他们从事种植蔬菜的活动。因为当地人一直以来就不种蔬菜,所以在培植方面也缺少经验。而且,地方也不大,影响力也不广。

虽然种植蔬菜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很多人都会因为缺乏经验或者坚守传统而不种植蔬菜。既然种的人少,那么产量肯定也上不来。产量不足,吃蔬菜的人自然就少了许多。

(三)、退而求其次

《保安县志略》“在蔬为沙椒、为花芥、为燕儿菜”。陕北人并不是不吃蔬菜,而是条件达不到。所以,他们会去漫山遍野的去寻找野菜。

由此可见,陕北人因为懒惰而不种蔬菜这种清朝的诛心之论不攻自破。他们都能到处去找寻野菜食用,难道还怕不辞辛劳的去亲手种植吗?而且,这也证明了一点,对于正常的蔬菜的确不适合在陕北生长。

1. 谷不熟为饥

《秦疆治略》“寒多暖少,既鲜膏腴之野,又无水利之饶;盐贩之外更无他营”。这里将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描述的非常细致。在北年间,这里还曾被西夏所占领过。距离中原地区较远,而且气候寒,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而且,黄土高原的地质结构是新生代红土以及厚实的黄土层,大都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茆为主,根本不适合蔬菜作物的生长。能够长起粮食,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人们不敢奢求,在这里种植蔬菜。若是一阵黄风袭来,可能一年的辛勤劳动都付诸东流。

在清朝时期根本不会想到去维护生态环境,当时没有那个意识。近几十年来,陕北地区的蔬菜产量才有所提高。因为有政策的扶持还有人去教授蔬菜的种植。可想而知,在清朝是根本没有这样条件的。

所以,大家根本不敢冒险将自己的田地种上蔬菜。首先,没有种植经验;其次,长势好坏未卜。若是一旦歉收,就意味着全家人明年要非常惨淡。这是人之常情,大家根本不敢去赌。所以说,蔬菜种植者少,吃蔬菜者自然就少。

并不是大家都懒惰或者因为忌口不愿意吃,而是想吃,却不得。只能去地里找野菜,勉强补充些维生素。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是十分艰苦的。

2. 蔬不熟为馑

“其地土瘠沙深,山高水冷,沟渠难资灌溉”。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充沛的雨水以及适宜的温度,显然这两点陕北地区都不具备。就单从降水而言,当地若是雨量丰富也不至于黄沙遍地。一年之中,寒冷期要远远长于炎热期。

蔬菜生长,这两者缺一不可。而且,蔬菜对环境的要求要比一般的庄稼要严苛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是造成清朝陕北地区居民少食蔬菜的主要原因。而野菜这对于环境的要求可有可无,它们生存能力较强,也不用刻意的照顾。

所以,想要吃蔬菜了,就去漫山遍野的拔些野菜便足够了。关于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在初中地理有过详细的讲述。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允许蔬菜的生长。而野菜,不需要成本,也不需要为它提心吊胆。既然有选择了,便不消再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种植蔬菜。

(三)、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粮食和蔬菜之间,人们肯定会选择粮食。因为这是生活必须物资,若是没有蔬菜还可以生存,但是粮食若是无了,就会产生饥荒。而且粮食的产量要远远高于蔬菜,生产成本也低。

1.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乡民率食野蔬,葅为旨蓄”。在很多气候恶劣的地方,野菜都能生长。所以,陕北百姓就把野菜,当成了蔬菜的替代品。靠自己种植蔬菜,成本太过高昂。陕北地区降水稀少,而且地表径流量也小,为了蔬菜的生长,要开凿沟渠。

对于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这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而且,回报并不一定会比投入大。只有少部分有能力的人,才能负担这些费用。蔬菜对于土质的要求很高,而陕北地区的地形和地势显然不适宜蔬菜的生长。

而且,粮食和蔬菜比较,显然是粮食更胜一筹。尤其是战乱的时候,粮食就是战略物资。那时候的货币,就如同废纸一。为了长远考虑,陕北地区的百姓们选择不种蔬菜。既然没人种植蔬菜,自然蔬菜产量就下来。

2. 物以稀为贵

当地蔬菜产量少,再加上当时的运输成本又高。当蔬菜运到黄土高原的时候,已经不新鲜,而且价格又奇高。这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还不如费点工夫,去上山找些野菜食用。虽然味道不同,但毕竟野菜不需要资金。

蔬菜种植需要肥沃的土壤,即使陕北人用农家肥一担一担的挑,也很难能够达到蔬菜所需要的生存条件。所以,只有那些有条件且有技术的外来人,会租赁当地百姓的土地来种植蔬菜。陕北当地的居民,大都望而生畏。

而且,还有野菜这个替代品。当时的人们,是很容易满足的。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就是饿不死,就已经足够了。根本不敢奢望,顿顿能吃上蔬菜。而且,大家也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今年种粮食,明年来吃。

若是今年种了蔬菜,即使蔬菜丰收,但是也不易于储存。况且,这其中的风险性还很高。它的价值,根本不如粮食。百姓们不会本末倒置,即使拿出一小块地来种植蔬菜,都不肯。其实也不是不肯,是不敢。

结语:

蔬菜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没有人会不喜欢吃蔬菜,即使是嘴上说不喜欢,时间长了,身体机能也自然需要。陕北人很少吃蔬菜,就是因为受到了自然环境的限制。所以,只能找下替代品。

参考献:

《秦疆治略》

更多文章

  • 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 一生过得比光绪还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光绪时的2个皇太后,同治和光绪谁死得惨,光绪住在瀛台有多惨

    本文配图来源:花瓣网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是叶赫那拉·静芬,满洲镶黄旗人,乳名叫喜子,史称隆裕太后。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她的父亲是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静芬二十岁时嫁给了光绪皇帝,被册封为皇后。慈禧太后决定,静芬与光绪帝举行大婚庆典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正式举行。正当人们为庆典活动

  • 大宋王朝:“黄袍加身”真是情非得已?真的没有所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大宋王朝的建立自然也不例外。都说乱世出英雄,一点没有错。五代末年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武人的时代。武人掌握了兵权大政,战事自然不会少,生灵涂炭。谁会去管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死,不计其数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哀嚎遍野!“ 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可老百姓总要过日子,总要活下去。所以希望国家统一、战乱平

  • 这种精神是曾国藩成功的根本,让他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曾国藩的精神用而愈出,曾国藩成功的六个方法,曾国藩自己的三大经验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人这一辈子,就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度过的。虽然艰难困苦曾经带给我们很多痛苦,但当我们老了,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会庆幸自己成长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人生,因为坎坷而精彩。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在克服困难的时候最强大。相反,一个人如果生活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中,就很

  • 沈括的一个梦,在杭州成真,一座化工厂变身“梦溪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后来,这个梦成了现实。他以三万钱在润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购置了一方废园,开始营建他心目中的梦溪园。而今天,杭州有了一座梦溪苑,与沈括的园子,仅有一字之差,但在樱花盛开的春天,它所呈现的,正如沈括梦中所见——“花木如覆锦”。而且,这座园子的名字,恰恰取自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3月22日,耗时12载的

  • 康熙视如珍宝的公主荣宪,穿龙袍下葬,244年后尸体依旧栩栩如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康熙人物列表,康熙晚年八阿哥死亡,清朝康熙的真实事件

    熟悉《康熙王朝》的网友们对“兰齐儿”一定不陌生,这位公主是康熙的掌上明珠,而她的原型就是固伦荣宪公主。荣宪公主在名义上是康熙的三女儿,但是由于大女儿和二女儿早夭的缘故,她就是实际上的长女,倍受康熙的宠爱。“固伦”是属于嫡系公主的专属册封封号,荣宪公主的生母是荣妃,这种庶出的公主本不可能获得“固伦”的

  • 为何只有10万兵力的成吉思汗,敢攻打拥兵百万的金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吉思汗为何不灭金国,成吉思汗打败了金国了吗,成吉思汗攻打金国之战

    那时候金朝总兵力在百万以上,只不过他们敌人除了蒙古以外还有南宋,毕竟金朝是在辽朝的基础上建立,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将全部兵力用于对付蒙古。为了能让自己江山更加稳固,金朝在全部各地部署大量军队,因而能够调动军队仅有50万左右。蒙古和金朝发生过一场决定性战役,那就是野狐岭战役,那一战蒙古骑兵十万对战金朝五

  • 民国历史上的5位“云南王”都有怎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民国十大政治名人,民国云南王简介,民国历史上十大贼王

    1、蔡锷蔡锷虽然是第一任“云南王”,但他却不是地道的云南人,而是湖南人。1882年蔡锷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东之亲睦乡(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的一户贫困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1899年蔡锷东渡日本求学,1902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

  • 湖湘文化 | 突破时空维度,重新发现左宗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雨果说,历史和哲学负有多重永恒的责任。最近网传一份教育部文件,就左宗棠收复新疆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进行了一次研讨。这是一个强劲的风向。显然,左宗棠将以古人之躯负起时代之责。作为湖湘文化的高峰存在从小处来看,教育部此举意在全社会当中诊脉文化、重温历史,以史鉴今,帮助人们看清未来,由此向世界宣告我们

  • 郑成功曾经剖腹过她妈妈,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表面上是做生意的,实际上是个海盗,所以当时的郑芝龙家族非常富有,在当地可以说是遮天蔽日。但没过多久,郑芝龙就被捕了,他只好投案自首。清兵要他劝郑成功投降,郑成功仍不肯投降。所以,清军怀疑郑芝龙投降是另有原因,所以杀了郑芝龙。父亲的死彻底激怒了郑成功,他极力反抗。不幸的是,在战乱中,

  • 李定国死前交代部下,宁死野外,不要投降,其子还是投降了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忠于南明的战神晋王李定国得知永历帝遇害的消息,悲痛欲绝,他披散头发,光着双脚,顿足捶胸,李定国哭着说:“我对不起大明,对不起皇帝,也对不起天下。”李定国伤心到了极点,精神彻底垮了,两眼流出的都是血泪,最后,因过于悲痛而含恨去世。李定国在死前,反复叮嘱儿子和他并肩战斗十几年的部下,说:“以后你们宁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