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宣宗皇帝在历史上争议很大,对武将过于宽纵,特别喜欢审案子

明宣宗皇帝在历史上争议很大,对武将过于宽纵,特别喜欢审案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964 更新时间:2024/3/1 9:01:34

在明朝历史上,真正活到60岁以上的皇帝不过区区三位,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

后面的皇帝基本都是活到40岁左右去世,比如说天仅仅活到了23岁。明宣宗也是如此,死的时候仅仅36岁。他在历史上的争议也很大,一方面他励精图治,开创“永宣盛世”的巅峰;另外一方面他贪图斗蛐蛐,也被称为“蛐蛐皇帝”。不管历史如何,他是一代明君相信大家没有任何争议。

第一:明代设有登闻鼓,朱瞻基对审案子特别感兴趣,朱元璋父子特别残暴

1: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设有登闻鼓,基层官员或者老百姓可以敲响来告状

明代设有独特的登闻鼓,专门用来诉冤的。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让政令上通下达特地设立的,主要还是为平民老百姓服务。在长安右门外,许多犯罪家属都走不到这里来。不是一般人随便能到的,一般是在三法司里。还有一面位于通政使司,专门负责将皇帝的命令传告天下百姓。因此,明初时期有许多基层官员或者老百姓可以通过这个手段来投诉不法分子,前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明宣宗朱瞻基对审案子特别感兴趣,不同于其他皇帝

朱瞻基在位时期,对审案子特别感兴趣,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这个登闻鼓。

皇帝在司法活动中的角色主要起到复查的作用,最后裁决的时候,负责一下。三法司未必公正,或者不好定夺的时候就会请皇帝来定夺。宣宗复查的情况也要看司法的转折情况,这是难能可贵。

3:朱元璋父子把法律当成排除异己的手段,后人眼里非常残暴

说起明朝杀人最多的两位皇帝,当然非朱元璋朱棣父子莫属。

二人的共同处在于把法律当成了自己排除异己巩固统治的手段,朱元璋杀害功臣,朱棣残杀方孝孺,在他们眼里法律就是自己的工具。皇权至高无上,朱棣对待那些不愿意合作的,还用残酷的手段来进行镇压。有些人无端猜忌而被判刑,太子监国期间和朱棣的矛盾非常大。因此特地用残忍手段来诬陷太子部下,从而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第二:朱瞻基复查案件关注的重点

1:明宣宗时期复查大量案件,许多冤案错案从轻发落

朱瞻基时期,一度复查了大量案件。首先便是从轻发落,树立的是宽仁形象。

宣宗之前是严刑峻法,处罚比较重。明宣宗则恰恰相反,他觉得这个死刑犯能够弃恶从善,那么就起到作用了。宣德五年,三法司送来了十七个死刑犯的名单,明宣宗也一一甄别。诬陷杀人和真正杀人不一样,诬陷杀人改成杖打一百,发配边远地区。

2:纠正了冤案错案,堪称一代明君

还有一个就是主要纠正了冤案错案,一个平民叫郭小生和老婆王古都,和小姑子一起在晚上织布。有仇人杀死了郭小生,郭小生的父亲就怀疑自己的儿媳妇王古都有了外遇。

于是把他们告到官府里去,邻居他们都知道和王古都没有什么关系。王古都在官府的言行逼供下不得不承认,临终前敲响了登闻鼓。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这个事情纯属子虚乌有,于是把她放了。

3:注意安抚民心,这是明君的典范

明代的有一些案件不仅仅是刑事案件,因此朱瞻基更注重重视民心。厉中勾结土豪巧取豪夺百姓的家里,百姓烧了他家,抢了他家。

厉中于是带着军队围剿百姓,老百姓他们没有束手就擒。反而扛着武器抓住这些官员,送到了北京。走到半路上,被一群军队给救下,押着百姓来到了北京城。后面法官把厉中斩首示众,处置相对来说还算公道。

第三:朱瞻基判案子的尺度是什么,为什么对武将比较宽容?

1:明宣宗判案子的尺度,还是以实际道理为主

再一个就是主要调节道德和法律上的矛盾,这个很重要。明朝有法律规定,有这种矛盾得交到朝廷上去处理。一个苏姓女子的父亲叫苏微善。

她的一个丈夫叫何连,出了意外死去,就想送他回乡。可是父亲不同意,想要强行霸占他的财产。官府按照女儿辱骂父亲,就要判处她死刑。明宣宗得知这个情况,觉得送葬也没什么不对。父亲行为不合理,也没有看出女儿具体辱骂父亲的行为。于是判定女儿送葬,父亲也没有做出处理。

2:对武将过于宽纵,为了防止作乱

有一个镇守宁夏的大将贪污腐败,组织当地人员去装私盐。

底下的人早就把这个情况如实反映给了明宣宗皇帝,可皇帝觉得这个地位高,也没有做过多处置。明宣宗之所以如此宽纵,首先认为能够严守边镇,就没必要要求太够严格;武人当官非常难,如果用礼法来约束他,恐怕会事倍功半;再一个受到了祖父朱棣的影响,觉得让有罪的人去立功,更容易。不过这么一来就出现了弊端,后面土木之变的发生多多少少和这个有所关联。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学良遭蒋介石软禁,兵强马壮的十六万东北军为何毫无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奉军辛亥革命之后由东北地区的保安部队和新军组成。1920年奉军协助直系军阀击败皖系段祺瑞,势力扩张到山海关关内。1922年奉军又与直系冲突,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兵败被迫退回关外。1924年再次爆发直奉战争,由于直系内部分裂,奉军再次重新控制大部分关内地区,远达上海。1926年春,张作霖入主北京,

  • 明宪宗口味真特别,不爱美女,偏偏喜欢年龄已高的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宪宗偏爱万贵妃,明宪宗赏赐万贵妃瓷器,明宪宗朱见深和万贵妃的绝世之恋

    万妾名万真儿,生于明朝玄德五年(1430年),比明显宗大17岁。更让人惊讶的是,王妃万贵与明显宗的生母周太后同龄,她的生日甚至可能比周的还要大!也就是说,明显宗不爱美女,他特别提到了和母亲同龄的万贵妃。这真是令人惊讶!很多人认为明显宗的品位更“重”。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

  • 和珅虽是清朝第一贪,但有2种钱,他从来不碰,为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的和珅是真贪吗,和珅从不贪到巨贪经历了什么,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不贪哪些钱

    ▲和珅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受到乾隆重用的和珅,经手众多国家大事,也被认为是地下皇帝,由此可知他的影响力。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和珅虽然贪污罪证确凿,也遭到嘉庆皇帝的抄家,但他没有动太多这重要的经费,尤其两种款项他绝对不敢偷,分别是“科举”与“赈灾”,某种程度来说,还是有替国家的未来

  • 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江山,这事主要怪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对朱元璋评价,朱元璋杀朱棣的片段,朱元璋晚年为什么让朱棣不寒而栗

    说起来,这事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怪朱元璋。▲朱棣画像第一,朱元璋继承皇位的错误决定朱元璋最初定的太子,是朱元璋与原配马皇后的嫡长子朱标。朱标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幼便受到悉心教导。1368年年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正月就立朱标为皇太子,有一种老爹替儿子打下江山的感觉。当时的朱标才

  • 甄嬛小产之后,崔槿汐的无意间的一句话,让门外的雍正起了杀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故事的转折点是在倚梅园的时候,那个时候,甄嬛带着自己的小像去了倚梅园祈福,没有想到遇到了在醒酒的雍正,因为不知道是谁,所以便躲了起来说是自己的倚梅园的宫女,真是因为这样,便有了后来的余莺儿。可是后来的余莺儿是自己的作的,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情,让甄嬛直接从常在成了贵人,这让后宫的人是非常的惊讶的,

  • 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朱祁钰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祁镇结果被放回来了,弟弟朱祁钰是皇帝就软禁了哥哥,最后哥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又把皇位夺了过去,还废掉了自己的弟弟,不承认他当过皇帝。为什么朱见深上位后还要给废掉自己太子位的叔叔朱祁钰追封皇帝的封号?良心难安!一是不论自己的叔叔对自己的老爸和自己做过什么,起码两个人的性命最后都得以保全,叔叔当权

  • 甄嬛传:雍正曾一天宠幸丽嫔3次,为什么后来再也没去她的寝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甄嬛传雍正的手持珠几个,甄嬛传妃子围着雍正翻牌子,甄嬛传雍正贵妃爬龙床

    文/历史茶苑在古装宫斗大剧甄嬛传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女主甄嬛,她深得皇帝的宠爱。然后剧集刚开始之时,皇帝最宠爱的是丽嫔,曾一天被皇帝宠幸三次,可为什么后来再也没去她的寝宫?在古代的皇宫里,权力最大的当属皇帝了,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女人,反倒是女人们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使尽千方百计。深宫中的明争暗斗,尔虞我

  • 明太祖朱元璋24个成年皇子,分别娶了哪些功臣勋贵之女为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太子朱标:正妃常氏,开平王常遇春之女。秦王朱樉:正妃王氏,元齐王王保保之妹。晋王朱棡:正妃谢妃,永平侯谢成之女。燕王朱棣:正妃徐氏,魏国公(中山郡王)徐达长女。周王朱橚:正妃冯氏,宋国公冯胜之女。楚王朱桢:正妃王氏,定远侯王弼之女。齐王朱榑:正妃吴氏,江国公吴良之女;正妃吴氏,黔国公吴复之女;正妃邓

  • 电视剧《孝庄秘史》:解析多尔衮本人为何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孝庄秘史多尔衮结局怎么样,孝庄和多尔衮结婚了吗,孝庄对多尔衮是真情吗

    首先,多尔衮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他虽然有当皇帝的本事,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不年轻了,身体也不如年轻时强壮。如果他真的亲自登基称帝,那么他恐怕无法承受帝位带来的巨大压力,也无法应对各种复杂的政局和外交关系。因此,多尔衮选择让年轻有为的康熙继任,相信他能更好地管理清朝。其次,多尔衮

  • 明宣宗 朱瞻基 提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 一世英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宣宗朱瞻基简介,朱瞻基千古一帝,大明风华朱瞻基登基祭词

    宣德为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起止时间为宣德元年(1426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时期使用该年号共计十年。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出生于北平燕王府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