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还是芈姝身边挂名的媵女时,对芈姝来说,是最好的,既能为芈姝出谋划策,也不必担心芈月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而芈月对芈姝,也很是忠心,芈月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为芈姝解决了不少难题,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了芈姝,芈姝自然最器重她,也舍不得这样一个军师。
[var1]
而芈月侍寝后,情况不一样了。她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虽然一开始,两人在面子上,还算过得住,但心里却已是翻起了波涛。芈姝对芈月是又失望又嫉妒,觉得对方背叛了自己,而芈月对芈姝也不再如从前般坦诚,亲密,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芈月翅膀硬了,不再那么听芈姝的话了。
从前,芈月在芈姝的庇护下,才能有好日子过,所以芈月一直就像个小跟班似的。在楚宫时,芈姝之所以那样喜欢芈月,姐姐妹妹叫得亲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芈月很听她的话。芈月是个人精,芈姝想要什么,芈月总是能满足。
当然,那时的芈姝,其实在物质上什么也不缺,她最需要的,就是情绪价值。有了芈月的陪伴,芈姝感到很快乐。
尤其是,芈姝和秦王的婚事,芈月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不是芈月,芈姝不可能和秦王私会,也不可能嫁秦国去。当芈姝思念心上人,如热锅上的蚂蚁时,是芈月不顾一切帮她牵线搭桥的。芈姝叫芈月做什么,哪怕有风险,芈月都会去做。也怪不得芈姝将芈月当作自己的最好的姐妹了。
[var1]
到了秦宫,虽然芈姝在处理后宫事务上,真的欠缺能力,但有了芈月这个臂膀,还是省了不少力气。这个时候的芈月,虽然并不会对芈姝的话言听计从,但一切还是以芈姝的利益为主。因为她和芈姝是一条船上的人。在楚宫时,只要听芈姝的话,就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在在秦国,芈姝自己都活得小心翼翼,如果再一切都听芈姝的,不全军覆没才怪。
而成了秦王的女人后,芈月更不用再事事听芈姝的了。这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芈月虽然是芈姝的媵女,按理说,应该像景氏,孟昭氏那样,所有权在芈姝手上。但芈月有些特殊,芈姝的权力虽然大,能力却有限,秦王对她也并不多么感冒。所以芈姝自己,是立不起来的。而芈月却有相当的实力。
[var1]
她的第一个实力,便是自身很强大,虽然在楚国时历经艰辛,但这反而造就了她的坚韧和圆融。她的第二个实力,但是作为女人的资本,芈月不仅年轻貌美,而且情商极高,身上既有女子的娇憨之气,更有男儿的英气,让她非常出众。而且,秦王早就看中了芈月,对芈月很是欣赏。在芈月侍寝之时,秦王更是对其极尽温柔与耐心。所以,芈月即使名位不高,却已成了秦王心尖上的人。
从前,芈月处处听从于芈姝,凡事为了芈姝而着想,其实也是因为,芈姝是她的上司,芈月讨好芈姝,便是最重要的事。但现在,芈月不再受制于芈姝,也不需要依靠芈姝,自然就不必凡事都得顺着,听从芈姝的。甚至,芈姝可能还没芈月活得滋润。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芈月不肯再听芈姝的话,是因为她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她从芈姝的妹妹,媵女,已然成了秦王跟前的宠妃。这个时候,她会以谁为重呢?当然不会再是芈姝,因为她的生存权,已经转移到了秦王手中。秦王高兴了,她才能活得好。
[var1]
所以芈月事事以秦王为主,哪怕让芈姝不高兴了,她也会照做不误。人活在这世上,不可能讨好得了所有人,当然是权衡利弊,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秦王十分看重芈月,对芈月的宠爱前无古人,后宫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芈月对秦王,当然非常感激,况且,君王高高在上,为了生存,芈月也必须以秦王为重啊。
当秦王在自己的生日当天,无视芈姝准备的寿宴,拉着芈月,跑出宫外去见故人时,芈月虽然知道,这样会令芈姝多么尴尬和痛苦,但她还是去了。回来之后,芈姝请求她告诉自己,他们去了哪里,见了何人时,芈月却坚守和秦王的承诺,哪怕悄悄地透露给芈姝,也不肯。这令芈姝更加痛苦。而芈月明明知道芈姝心里有多纠结,却咬紧了牙关,不作任何解释。
[var1]
芈月何其聪明,在后宫之中,她虽然不愿意开罪芈姝,但更不会做出令秦王失望的事,令自己的形象打折。她也清楚,自己已经得罪了芈姝,从她开始侍寝时,她们姐妹的关系,就已经有裂痕了。只要她还是秦王的嫔妃,她们就注定了,会渐行渐远。既然如此,芈月又为什么,再对芈姝掏心掏肺呢?
反正芈姝也不可能再将她视作从前那个好妹妹了。她们都是秦王的女人,就一定会有竞争的关系,甚至为了一个男人,为了利益的拉扯而撕破脸皮,不顾形象。正如芈姝所说,后宫的生路太窄。
自从芈月受宠后,芈姝的心态不再如从前,而芈月收起了从前情谊,对芈姝更多的只是客套和防范。她又怎能可能再听芈姝的话,而且,芈月非常了解芈姝,芈姝能力不大,心胸也不大,还特别感情用事。
[var1]
而芈月的上位,让芈姝的落差感特别大。从前因为大家是利益共同体,自然是要拉着劝着的,如今,芈月要做的,就是在心里,设起一道防火墙,保护好自己。
有一句老话,叫作人走茶凉。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而一旦涉及到利益之争,就算是亲姐妹,成为仇敌也并不奇怪。芈月脱离了芈姝的圈子,芈姝自然变了态度,而芈姝对芈月不再有影响力,芈月自然也少受牵制。凉的不是茶,而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