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var1]
可惜其二弟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仅隆中对“两路”难以实现,还被吴国堵在了三峡口,难以东进。其不得已,举全国之力,东征吴国,结果在猇亭,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最终羞愧病死于永安宫。在永安宫,其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犹如出师表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让人惋惜之余,不禁感叹,如果刘备能忍,就如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一般,有没有可能统一天下呢?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认为还是有可能的。刘备在做出亲自东征的决策时,其大内主管,有白马将军之称的赵云,就曾说出很有远见的谏言:“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
大致意思是,陛下不能因私废公,应看清天下大势,即曹丕篡汉,刘备以恢复汉室的旗号,乘势举兵进取关中,足以威慑曹魏,犹如当年刘邦一样。
此后,长期镇守汉中的“陆上”魏延,也提出一个很大胆的设想,经子午谷偷袭长安,可惜诸葛亮也未能采纳。
[var1]
[var1]
[var1]
但木旦鸠兹认为,即便刘备不东征吴国,诸葛亮、黄权、李严、赵云、魏延等尽力辅佐,其实也难以实现统一大业。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蜀国在三国里实力最弱,勉强能够自保。贾诩就曾对曹丕提出过“疲敌之计”,即修兵养民,等待吴蜀自然疲敝,然后再致命一击。很显然刘备诸葛亮仅靠成都一州之地,实在没有统一天下的军力和财力。
其次,魏国当时还是比较团结的,并没有出现诸葛亮隆中对的条件“会天下有变”。且继任者曹丕无论在国家治理,还是君臣关系上比曹操当权时还要和谐,其废除了“唯才是举”,恢复九品中正制,深得士族世家的欢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曹操死后,很多汉魏大臣其实是非常支持曹魏代汉的。
再次,吴国三角的牵制,孙权其实也是明主,其自然知道大势的此消彼长。当曹魏强,其自然联手蜀汉,如一旦刘备诸葛亮得势,其可能像偷袭关羽一样,第二次在背后捅刀子。其虽地处江东,但父子三代经营,其根据地非常牢固,而且国富民强。如刘备西进成功,其自然想捞好处,极有可能与曹魏结盟。
最后,中国历史上除刘邦出汉中,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外,偏远蜀汉甚至南方抗击北方成功的实例,实在少之又少(只有朱元璋和国民革命军成功了)。更何况曹魏、孙吴的人力物力都远胜蜀汉,可能正因此,诸葛亮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执意以攻代守的策略,来震慑曹魏。